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浙江八座“特殊型桥”之一----------二眼碶桥

[复制链接]
甬象 发表于 2008-12-8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桥合一二眼碶桥\r


三桥组合的特殊构造,印证着古人的智慧。

  碶闸聚秀\r

  [地址]

  坐落在象山县南30公里的晓塘乡。

  [简介]

  桥长5米,宽1.45米,高1.5米,每孔跨水2.5米。

  [名词解释]

  碶:用石头砌的水闸。作用是隔开河里的淡水与海里的咸水。平时,不让海水倒灌进河,下大雨河水太多时,则开碶门排水入海。

  据宁波著名学者周冠明先生的考证, “碶”字为鄞人所创造,始自鄞西唐太和七年(833年)始建的它山堰工程。此后浙东地方文献才出现“碶”字。\r

  在象山半岛西南角一处十分偏僻的古村落,有一座明代时建造的亦桥亦碶的二眼碶桥,这座一直鲜为人知的碶桥,在2000年12月版《吴越古船古桥》一书中,被列为浙江八座“特殊型桥”之一,可谓“酒香不怕巷子深”。近日,记者在当地村民的陪伴下,穿越田野一路寻访,在山麓边,突现一桥,不,是三桥,望着它,一时竟不知如何形容!

  亦福亦祸九龙江

  二眼碶桥坐落在象山县南30公里的晓塘乡,此地古为山丘滩涂,西南为三门湾、白礁洋大塘港,东南有高达300余米的大金山大明山相依为屏,越过山岗后即石浦渔港和昌国镇。在东西山丘与海域之间一条长达近10公里狭长的平川上,有源于大金山的九龙江曲折西流。700年前的元代至元年间(1271~1294),原籍福建莆田的潘氏,乘船先居昌国,后越岭到了九龙江之北鳌峰山下,见此“松青林茂,涂田腴美遂定居”。

  由于村后岭道在石埔青山头巡检司之后,故名为“后岭”。至明代初年(1368年)后岭村繁衍成数百人聚族的大村,其中一支东迁1.5公里的双峰山南麓石鼓岭脚,此地有横埠头可乘船从九龙江出海,故村名原称横埠,日久讹称为黄埠,即如今宁波十处市级历史文化名村之一。黄埠和后岭潘氏世代亦农亦渔,得山海之利多多,又受害至深。曾有民谣道:做人最苦大泥塘,一场大雨水汪汪。三日无雨精打光,十年倒有九年荒。

  原来这条九龙江的清流既灌溉两岸万亩涂田,又曾是咸潮入涂的通道,遇到暴雨骤风,一场山洪或一夕咸潮,大多田地颗粒无收。于是由潘氏老祖宗发起,率众建闸蓄淡拒咸。这就是遗存至今的二眼碶桥,当地人称小碶门桥。

  泄洪阻咸通四方

  二眼碶选址于后岭村南千米的稻桶岩思娘岙的山岬,曲折流淌的九龙江依山急转处。据老辈相传,当初老祖宗采用柴火烧红了稻桶岩,然后用江水烧泼,使之山岩崩裂,硬是开出了一条宽达4米,长达10米的石沟,建起二道闸门的碶闸。关于“火烤岩石”的传闻,在《象山县志》里有明代鄞人黄隆的《象山岳头塘记》中,有“巨焚石凿河,引水别流”的记载,可见传闻不假。\r

  在石沟中建成碶闸之后,分成二门,沟上叠建成二眼碶桥,桥长5米,宽1.45米,高1.5米,每孔跨水2.5米,是黄埠、花湾、石浦、月楼岙等村人过九龙江后通向晓塘、定山的交通。仍然以这座劈开山岩为基,又架设了一座长2.5米、宽1米、高0.8米的二板小石桥,它是黄埠、花湾过二眼碶、二眼桥的通路。\r

  因此,这座以劈开山岩留下的大约50平方米的山岩为基,建造了向东南、西北和向西三个方向的三座桥,既解决了蓄水泄洪和阻咸,又沟通了附近村落之间的交通,这样科学而合理的选址,只有置身于现场实地,才能深刻感受古代民间建桥的才智和奥秘,我们不得不为此而赞叹不已。

  二眼碶桥实际上是三桥合一的特殊型制的古桥,曾对后岭、黄埠以及九龙江两岸成千上万的聚居村民带来世代的利益。清代象山文士童立成文中有“四明水利,莫重于碶,潴蓄通塞之防谓之碶。”其实它又起了桥的枢纽作用。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1957年在二眼碶下游2公里处,新建了现代材料的三眼碶,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又新建了宽畅的现代公路,黄埠、后岭和石浦也随之由公路贯通,于是古老的碶\桥成为一道独特风景。

  (东南商报  07年08月19日   李臻 杨古城曹厚德/文王鹏/摄)
桥.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11-28 11:1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