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象山县大徐镇殷夫故居
2004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党83周年纪念日。坐落在象山县大徐镇的殷夫故居,又迎来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带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在殷夫半身铜像前敬礼、鞠躬,白发苍苍的老人在殷夫诗文手迹前驻足沉思……
开放14年来,故居已经接待参观8余万人次。烈士的风范、百姓的情思在这里碰撞、交融,升华为爱国、爱党的炽热情怀。
葱爱国主义教育课堂学到什么
殷夫是现代革命诗人、著名的“左联”五烈士之一,死时年仅21岁。在短暂的一生中,他写下了《血字》、《别了,哥哥》、《我们的字》等被后人誉为“红色鼓动诗”的革命诗篇,在我国革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象山县大徐镇的殷夫故居,是殷夫童年成长的地方,青少年时期他曾多次在此生活过。1986年,象山县人民政府公布殷夫故居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故居被开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维修后正式对外开放。1992年3月,殷夫故居被列为宁波市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1995年2月,宁波市委、市政府命名殷夫故居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长期以来,象山县委、县政府全力支持这个基地建设,努力使殷夫故居成为对干部群众、特别是对未成年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
一位曾参与殷夫故居维修工程的干部告诉笔者,决定开发殷夫故居是在1991年,摆在大家面前的第一个问题是: 这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当告诉人们些什么?在对殷夫的事迹和诗歌深入研究,对有关文物全面盘点之后,他们被深深地感动了。殷夫聪颖早熟,才华横溢。在他投身革命活动时,大哥已身居国民党要职,地位显赫。当时,他完全可以走一条“铺满锦绣”的人生大道。正如他在诗中写道:“只要我,答应一声说/‘我进去听指示的圈套’/我很容易能够获得一切/从名号直至纸帽/”(《别了,哥哥》),可是,他不!他“饥渴着的是永久的真理,不要荣誉,不要功建,只望向真理的王国进礼”。并且他是那么的明白自己所选择的人生道路,“前途满站着危崖荆棘,又有的是黑的死,和白的骨……”
如此决然的青年,蓓蕾一样的年龄,却有着铁一般的意志。或许他违逆了全家人的心意,但他没有辜负自己的理想——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殷夫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他的人格力量,是他对真理、理想和正义事业奋不顾身的追求精神。因此,他们确定把“追求真理、坚贞不屈”作为殷夫故居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紧紧围绕这个主题,深入挖掘故居丰富的教育资源。
爱国情怀在丰富的展览中凝积
多年来,殷夫故居以为社会提供高品位的精神文化产品为己任,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整合各种资源,强化教育功能。
文物资料是纪念展览的核心载体。象山县文管会等成立了殷夫烈士故居资料征集陈列小组,派人到殷夫学习、工作过的地方,征集殷夫生前用过的资料、著述的诗文等。县委宣传部从文管会、文化局等有关单位抽调专门人员编写故居陈列大纲,确定陈列方案,并邀请著名书法家沙孟海为“殷夫故居”题写了匾额。殷夫故居东西厢房开辟了六间烈士史迹陈列室,敬放着殷夫生前照片,诗万余首,文章数十篇,纪念殷夫烈士的诗文、著作数百种,等等。烈士的革命生涯、崇高形象,通过丰富的陈列展览,在参观者眼中变得生动、丰满。
为提升教育基地的品位,故居在后园开辟了碑廊,内有60块多石碑,石碑上刻着辗转全国各地收集到的名人墨宝,乔石、顾秀莲、丁锦唐……他们或摘抄烈士诗文,或抒写纪念美文,笔走龙蛇之间满怀敬仰之深意,让人看了不由荡气回肠。
展览要打动人,就要拉近观众与伟人的距离。2004年,故居用新的思路改造陈列室,以文物为主题,以档案摘录、释文注释、研究卡片为展品说明形式,加深观众对文物内涵的了解,更给观众留下了强烈的印象。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殷夫故居在不断完善基地设施的同时,还充分发挥设施的功能作用,让更多的机关、团体、学校来利用基地。他们先后与40多家单位建立了共建关系,构建起一个覆盖广阔的爱国主义教育网络。
让烈士的精神在孩子心里生根
殷夫故居坚持把基地建设放在全市、全省甚至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大局中考虑,尤其是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他们更是在不断改进宣教方法、拓展教育领域上下功夫,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生机和活力。
1991年,是殷夫牺牲60周年,象山县委为歌颂殷夫光辉业绩,发扬殷夫精神,更名“大徐中学”为“殷夫中学”。从此,殷夫故居与殷夫中学进行横向联系,建成象山团队活动的中心,扩大德育教育阵地。以殷夫中学为“第二基地”,故居开展了“学殷夫事迹”系列活动。组织学生观看、反映殷夫烈士生前业绩的电视剧《血路》,举办“殷夫在我心中”演讲会,和“怎样做一名殷夫中学学生”的讨论会,演出歌颂烈士纪念烈士的文艺节目。
殷夫故居善于抓住有利时机,迈出基地,走向学校,举办巡回展览。《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颁布后,故居每年围绕一个主题,多次深入学校,尤其是深入乡村和偏远地区学校进行巡回展览活动。在县城利用总工会宣传橱窗、图书馆宣传栏和丹城公园宣传长廊曾7次展出殷夫烈士暨“两史一情”的专题展览。
故居对青少年学生有组织的参观都予以优先安排,对在校生实行免费接待,根据大中小学生不同的年龄层次、文化水平、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做好讲解服务。
“我叫朱敏君,是大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今天就由我为大家讲解……”在殷夫故居,站在众多的参观者面前,12岁的朱敏君落落大方地讲述着殷夫烈士的事迹。多年来,殷夫中学、大徐小学学生和团员青年分期分批地利用节假日为参观者作义务讲解员。上海师大的同学听完讲解后,在纪念馆的留言簿上写道:“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殷夫烈士坚定的革命精神和奉献精神,‘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个永恒的真理。”
暑假、寒假期间,殷夫故居有计划地与大、中、小学校建立联系,使故居成为夏令营、冬令营的理想场所。同时,故居已发函数百封至有关学校、厂矿和党团组织、介绍殷夫故居,宣传殷夫精神。
殷夫故居积极配合青少年队日、团日活动,运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增加教育效果。1992年,故居与殷夫生前在在上海就读的母校——上海民立中学建立为友好联系单位。同年7月,该校部分师生来象参观殷夫故居,并与殷夫中学等学校师生共同举行纪念殷夫联谊会,交流学殷夫体会。此后,故居主动帮助本县中小学校师生代表与上海民立中学联系,赴沪参观,缅怀烈士在上海的战斗业绩。
殷夫故居已成为全国纪念殷夫,纪念“左联”五烈士的必不可少的地方。殷夫诞辰80周年之际,丁景唐、陈长歌等10余名殷夫研究专家来象参观殷夫故居,并在故居举行了“殷夫研究学术讨论会”。1993年10月,上海鲁迅文学院在象山召开全国纪念左联五烈士学术研究会,与会代表约40人在殷夫故居进行了学术交流和研讨。 (大徐镇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