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象山宋代陈氏一族十六进士里籍考

[复制链接]
skyhood 发表于 2008-10-11 0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庆祥

                 一

2001年春,在搜集整理象山历代进士名录时,根据民国县志《选举表》所列北宋庆历六年(1046)“丙戌科”进士陈诜与皇祐五年(1053)“癸巳科”进士陈詥(诜之堂弟)、陈誴(诜之兄),以及重和元年(1118)“戊戌科”进士陈宗翰(诜之孙)四人亲缘关系,查考他们的里籍。不意,从南宋《乾道四明图经》、《宝庆四明志》及元《延祐四明志》等志籍中发现,《选举表》所列嘉祐二年(1057)“丁酉科”进士陈辅是“詥之子”,元丰五年(1082)“壬戌科”进士陈谠是“詥之堂弟”,元丰八年(1085)“乙丑科”进士陈诩是“谠之弟”,绍圣四年(1097)“丁丑科”特奏名(《乾道四明图经》等称进士)陈讽是“誴之堂弟”,重和元年(1118)“戊戌科”特奏名(《乾道四明图经》等亦称进士)陈休锡是“谠之侄”。可见这五人与他们同出一族。同时发现,《选举表》未列的元丰二年(1079)“已未科”进士陈谔是“詥之弟”,元丰五年(1082)“壬戌科”进士陈撝是“誴之族”,元祐三年(1088)“戊辰科”进士陈摅、陈抍都是“撝之弟”,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壬戌科”进士陈晋锡是“休锡弟”,绍兴二十七年(1157)“丁丑科”进士陈栖筠是“抍之侄”。这六人也与他们同出一族。另据民国县志《陈大雅传》:陈辅次子陈珌,亦举进士(《选举表》未列其名,乃是“举而未获隽”)。如此,这个陈氏一族在北宋、南宋时期曾先后举进士十六名。

据此梳理,这十六名进士的亲缘关系是:陈誴与陈诜、陈詥与陈谔、陈谠与陈诩,是三对亲兄弟;陈讽,是他们的族兄弟;陈撝、陈摅、陈抍三兄弟,都是他们的族人;陈辅,是陈詥之子(民国县志《陈大雅传》言陈辅是大雅之子,《乾道四明图经》等则在陈辅名下注“詥之子”,可见陈大雅即陈詥);陈休锡、陈晋锡兄弟,是陈谠与陈诩之侄;陈栖筠,是陈撝与陈摅、陈抍之侄;陈宗翰,是陈诜之孙;陈珌,是陈詥之孙、陈辅次子。
  
                 二

然而,对于这样一个“世踵科甲”陈氏一族的里籍,地方史志文献却历无明确记载。唯民国县志《陈大雅传》记其“四世祖荣绪为吴越东府安抚使司马,自泉州仙游徙居明州象山”。而徙居象山何地,未能记及。查考民国县志《氏族表》,县内各地陈氏的入迁年代都在陈诜、陈詥、陈誴于北宋庆历、皇祐年间登科之后,最早的东陈陈氏也只在“宋末”。

为查明这个陈氏一族十六名进士的里籍,前几年曾进行多方查考,都查无着落。后来,又通过各种渠道向宁波、杭州以至上海等地文史专家咨询,得到的答复也都是“无以查证”。因此,一直疑惑不解,萦绕于心。

去年秋天,根据何元均先生提供的线索,从原县广播站退休职工陈林章同志那里读到了西周镇陈隘村旧藏《陈氏宗谱》复印本,始释其中奥秘。据此谱记载,陈隘陈氏始祖陈锡于南宋德祐二年(1276)自“邑南墈头”迁此建村,因地处乌龟山与鲫鱼山两山对峙地段,形若隘口,故名陈隘。陈锡是“邑南墈头”陈氏十一世孙,陈隘陈氏至今已繁衍至二十五世。又据此谱历修“旧序”与“墈头宗图”述及,“邑南墈头”陈氏源自周武王封舜之后人于陈,子孙以国为姓,豪杰迭起,显宦历朝,远播各地。吴越时,有陈挞者“派分福建,去乱适治”,于北宋雍熙元年(984)以“五府君”之号“自福建闽县迁徙于邑之墈头。……越世既久,贵显甚多,隶仕籍者不绝如缕,诚象邑之翘楚也”。同时又述及“四世”陈誴、陈诜、陈詥,“五世”陈辅,“六世”陈宗翰等五人“登科跻仕”,以及陈大雅(即陈詥)“旅邸救人”等事迹。由此可知,“邑南墈头”陈氏显然就是那个“世踵科甲”陈氏一族。

不过,此谱所记“邑南墈头”陈氏始祖名号与原迁地,与民国县志所记有别。谱记其名“陈挞”,县志则曰“荣绪”;谱记其号“五府君”,县志则曰“吴越东府安抚使司马”;谱记其原迁地“自福州闽县”,县志则曰“自泉州仙游徙居”。经查考,据此谱“墈头宗图”:“二世”名禄定、禄安(即陈挞之子),当年陈氏行第若按“荣禄”排列,则“荣绪”乃是陈挞(荣字辈)之本名。据《中国历代职官别名大辞典》:宋初,安抚使“总一路兵政,以知州兼充”,主管某路安抚公事。司马,“宋兵部尚书拟古官称”,后泛指“治兵”之人。因此,“五府君”有可能是“吴越东府安抚使司马”之别称。

据《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泉州,隋开皇年间以丰州改置,治在原丰县(即今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唐天元年间改闽州置,治在闽县(亦今福州市)。二州之治均在福州,只是州名先后不同。故《宝庆四明志》亦记“陈辅五世祖自福州徙居象山。”仙游,唐属清源郡(即今福建省泉州市),因东南临湄州湾,有可能是“五府君”陈挞(荣绪)迁家之启航地。

至于陈挞(荣绪)为什么会弃官迁徙象山,这恐要从宋初的政局说起。原来,宋朝建立之初,政局与五代时期相同,江南还存在着割据政权。当时,吴越、泉漳虽表示臣附,但仍分别由“吴越王”钱俶、“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割据一方。

太平兴国三年(978),钱俶入京朝奉宋太宗赵光义,被迫献出所属13州1军86县,史称“吴越归土”。

陈洪进则于早一个月主动献出所辖2州14县,史称“泉漳纳土”。钱、陈虽受宋廷优厚待遇,但被长期“留居”宋都,实则监控。陈挞(荣绪)作为吴越旧臣,自感不安,遂改换名号,寻找吴越偏僻之地象山“邑南墈头”卜居避世,不失为明智之举。

               三

那末,“邑南墈头”又在何处呢?与何元均先生同析,“墈头”既在“邑南”,肯定位于象山南部。但象山南部从未听说有“墈头”之地名,只有南田岛上有一个“高坎头”。难道那个陈氏一族就原住于此?然而民国县志《氏族表》所列陈隘陈氏“自昌石镇迁”。但“昌石镇”置于清宣统年间,其时南田并不在其管辖范围。况且“墈”读k鄋,本义是“险陡的堤岸,也指地面突起如墙垣的土堆”。而“坎”读kǎn,则是“地洞”或“圹穴”。二字音义皆不同。

这时,忽然联想起2005年读解南田元末明初诗人顾田“怀南田诗”期间,曾从井头《顾氏宗谱》得悉:顾氏先祖世居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宋季徙南田林门(一作临门),族遂蕃昌,与范、陈号称“三大姓”。范姓聚居于范岙(今鹤浦镇樊岙村),而陈姓聚居之地却无以考定。如果那个陈氏一族就原住于“高坎头”,那么南田“三大姓”之一的陈姓聚居地也就可以考定了。

于是,查考《象山县地名志》:鹤浦镇高坎头村“在鹤浦南偏东4.5公里,荷花心山东南麓,沿川洞岭脚呈弧形分布。……村西有一高坎,高数丈,习称高坎头,村由此得名”。可见,这个“坎头”并非“地洞”或“圹穴”,而是高墈。又查考陈汉章《南田纪略》:在“小南田与沙棚岙”图中有“高墈头三湾”之地名,还有“高墈头毘连虽有洋面(注:这个“洋面”即南田湾,后因筑了“红卫塘”,才使高墈头与南田湾隔开),实属沙涂险隘,与大南田相同”等文字说明。

在民国《南田县志》中,则“高墈头”与“高坎头”通用。可见,今之“高坎头村”实即当年“邑南墈头”。

日前,约同何元均先生等前往鹤浦镇高坎头村实地考察,在两位村干部领引下来到村西红卫塘大坝上,朝荷花心山望去,其下确有一处高坎,东西长约数百米,上下高约十几米,坎顶遍植柑橘,坎下则是水库。村干部们说,这个水库是“文革”期间围垦红卫塘时建造的,本来这里就是南田湾海涂。他们又说,这个高坎叫里高坎,外面还有外高坎。朝他们所指方向望去,外高坎宛延曲折不见尽头,其下便是海潮涨落的南田湾滩涂。当我们问及宋代高坎头曾聚居陈氏一族并出过十六名进士之事,他们都说从未听说过。

其实,这也难怪。因为明洪武二十年三月二十二日(公元1387年4月21日)南田被“奉旨封禁”,十余岙约六千岛民于一天之内悉迁台州郡城之东,各岛遂虚其地,从此长期“孤悬海上”。

至清顺治十八年(1661),南田又被列为“海禁”之地,“尺板不准入海”,更与大陆基本隔绝。直到光绪元年(1875)才“允准开禁”。其时,始有温台等地百姓陆续入迁垦植、煮盐、涨网、捕鱼,定居建村。至于陈挞(荣绪)后裔陈誴、陈诜、陈詥他们那个陈氏一族何时迁离高坎头、迁往何地以及后人情况如何,犹待深入考证。

p1.jpg
p2.jpg
p3.jpg

2008年4月于三读斋

[ 本帖最后由 skyhood 于 2008-10-11 02:21 编辑 ]
 楼主| skyhood 发表于 2008-10-11 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象山人文历史的一桩新发现
南田高坎头宋代陈氏一族曾举进士16名

2008年04月24日 记者 吴伟峰

县政协原主席王庆祥经前后7年时间查考,于最近考定南田高坎头宋代陈氏一族曾经“世踵科甲”,先后举进士16名。他们是:陈誴、陈诜、陈詥、陈谔、陈谠、陈诩、陈讽、陈撝、陈摅、陈抍、陈辅、陈休锡、陈晋锡、陈栖筠、陈宗翰以及陈珌。这是我县人文历史的一桩新发现。
记者经了解,王庆祥是在2001年春搜集整理象山历代进士名录时,从南宋《乾道四明图经》、《宝庆四明志》和元《延祐四明志》,以及民国《象山县志》等志籍中发现这个陈氏一族的。因为这几部志籍所记的进士题名里,都在陈誴、陈诜、陈詥等16人名下注有他们的亲缘关系,只要稍加梳理就可作出上述认定。可是,对于这样一个“世踵科甲”的陈氏一族的里籍,地方史志文献却历无明确记载。为此,他作了多方查考,终于从西周镇陈隘村旧藏《陈氏宗谱》中查到了这个陈氏一族的里籍在“邑南墈头”。于是,又着手多方查证,最后证实“邑南墈头”实即今鹤浦镇高坎头村。
详情,请见本报今日第四版所刊王庆祥《象山宋代陈氏一族十六进士里籍考》一文。

http://xs.ningbo.gov.cn/Html/zwg ... 20080458245208.html
小妮子 发表于 2008-10-11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考试很辛苦的      反正在我外婆那的一个地方叫——昌国卫
那里有个人姓邵,称榜眼
白松 发表于 2008-10-11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小妮子 的帖子

小妮子,我跟你外婆是邻居。
cdmcathy 发表于 2009-4-25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听我们村老一辈人说,我们村的祖先就是泉州迁过来的,以前也出过进士。
我们村叫上岙,属象山县定塘镇的,在象山南部,历史一千多年了,大部分人都迁徙出去了,现在变成一个小村庄了。
cdmcathy 发表于 2009-4-25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氏

补充一下,我们村都是姓陈的。
蜻蜓 发表于 2009-4-26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cdmcathy 的帖子

碰到同村的,上岙与我村合并了。听说上岙历史很久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11-28 12:2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