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海洋文明的塑造与海洋文化力的构建
地球是“生命的摇篮”,而生命起源于海洋。全球海洋面积3.61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的71.0%;海洋水量13.7亿立方千米,占地球总水量的94.2%。
中国是一个陆海兼具的国家:1.8万千米海岸线,300多万平方千米海域为陆土面积31.3%。这片“蓝色国土”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纵横捭阖的空间。自古以来海洋就与国家统一强大、社会稳定繁荣、人民生产生活休戚相关。秦朝的统一、西汉的强盛、唐朝的繁荣、明后的“海禁”、清末的挨打,以及近代海防危机、现代海洋权益之争,无一不折射出海洋对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
一、古代海洋文明的解读
海洋文化的起源与演变,始终追随人类发展轨迹,折射出各民族各历史时期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礼仪宗教、艺术传统和审美情趣。考古成果证实:华夏民族是世界上最早经略海洋的民族之一。我国先民“以土为本”之时与海洋交融和谐,民族精神的塑造同样得到海洋文化的润泽。
上古时代,华夏先民就迈出探索海洋的步伐:《尚书》记述“四海会同”、“环九州为四海”、“江汉朝宗于海”,反映先民对海洋的朴素认识;《尔雅》中“物产富饶为陆海”之论断,表明祖先已认识海洋大陆乃统一体。“伏羲氏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1];“燧人以匏济水,伏牺始乘桴,轩辕作舟楫”[2];轩辕“东至于海”[3];大禹治水“陆行乘车、水行乘船”[4]。
新石器时代早期遗——浙江余姚河姆渡的木桨、舟山群岛的陶器,证实那时先人已往返陆岛之间;江苏连云港锦屏山岩雕的《星云图》,表明沿海先民已利用星辰出没,指导出航返航。濒临西太平洋的华夏民族,早在距今7000年前就以原始的舟筏浮具、用导航知识开始海上航行,说明中国和地中海国家一样,均是世界海洋文化的发祥地。
在成书于春秋末至汉初的《山海经》中,许多海洋神话素材被后人附会推衍、传颂吟咏,成为中华海洋文化的“开山之作”、海洋神话的主干和海洋文学长河的源泉:鹳头国“人面有翼、鸟喙,方捕鱼”;氐人国人半身为人、半身为鱼;大人国人善操舟楫,“坐而削舟”;股国人以鱼皮为衣;长股国人背负长臂国人入海捕鱼。这些反映远古时代海洋民族活动的记述,情景色彩浓厚、令人称奇叫绝,不仅为研究古代海洋文化提供素材,对了解中华海洋文化的创造发展史,也具有极为重要意义。
国人交通海外的历史,可追溯到战国时期;而汉武帝时代(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87年),汉使节便已历访黄支国(今印度东岸南部)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15世纪上半叶,明成祖朱棣“锐意通四夷”、特使郑和以“自强不息、协和万邦”精神率领船队7次远涉重洋,访问37个国家地区,“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波狂澜,若履通衢”,这是中国古代海洋文明发展的集中显现,也是世界海洋文明的经典篇章。第四次横跨印度洋,先于探险家哥伦布78年;罗盘定向、牵星过洋技术,开天文导航先河、居世界领先地位;不依赖航路说明、独立指导航海的《郑和航海图》,不仅是我国最早地图,也是世界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英国牛津大学威廉姆斯博士说:要是郑和的远洋事业能够继续下去,进而到达美洲大陆,其影响所及会把世界历史推进到一个新的方向。
[1]《周易·系辞下》。
[2]《物原·器原》。
[3]《史记·皇帝本纪》。
[4]《史记·夏本纪》。
[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08-9-24 16:31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