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中国人何以患上“英语狂热症”?

[复制链接]
hyb-5123 发表于 2008-8-14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奥运来了,北京城里的外国人多了。在大街小巷,学英语、用英语的人也多了。日前北京市讲外语人口达500万,占常住人口的35%,6年增加近200万——这皆缘于奥运的光临。一位外国导演拍的纪录片《我为英语狂》说,中国人明显患上“英语狂热症”。

  其实,我们狂热的不是英语本身。中华民族百年期盼,奥运终于来到华夏古都。热情的人们渴望敞开心扉,释放激情,向世界诠释五千年的东方文明,用微笑迎接八方宾朋。这才是“热源”所在。

  交流的力量是无穷的。东西文化有各自的特色和优势,不存在天然的鸿沟,需要的只是沟通。缺少交流会产生误会,导致隔阂。社会学家有这样的试验:一些语言不通的人被困孤岛,没过几天这些人崩溃了——不是因为饥饿和恐惧,而是因为无法交流;相反,把几个语言相通的人放在同一个孤岛,他们互相交流,彼此鼓励,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极限。这只是一个试验,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交流的力量。

  文化需要在交流中展示。日晷是中国古老的计时工具,日晷用英语怎么说?爆肚是北京传统小吃,如何向外宾推荐?北京的胡同、四合院等看似普通,一砖一瓦背后都有讲究。这些千年的沉淀,“你不说别人永远不知道”。七旬老人杨景琇是《我为英语狂》一片的主角之一,他把学英语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目标非常明确:不为考试,不拿文凭,只为交流。通过严格的英语面试,他成了故宫博物院志愿者,在钟表馆用英语讲解。他四处查资料,研究日晷、铜壶滴漏等100多件钟表文物,向外国游客侃侃而谈,让他们感叹不已。

  疯狂的是英语,开放的是心态。不必讳言,30年前人们在街上看到外国人会很好奇,甚至围观。今天胡同里的老人、小孩用英语和老外打招呼时,展示的是热情好客,更是源自内心的开放和自信——这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发音未必标准,表达未必流畅——但这是东方向世界发出的声音。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来到北京后说:2008年奥运会让东西方文化在奥林匹克五环旗下相聚,也必将让世人领略到中国这个东方古国的独特文化和魅力。

  奥运有闭幕的时候,对英语的“狂热”也可能会降温,但是奥运后的中国将更加自信。
小妮子 发表于 2008-8-14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朋友就是教疯狂英语   够疯狂的
星星知我心 发表于 2010-7-9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浮躁的社会扭曲的行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9-21 15:5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