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缺的正是“康桥灵性”
广州日报 2008-07-22
--------------------------------------------------------------------------------
日前,剑桥大学发生了一起将影响到众多中国人的事件——他们终于决定在国王学院的后院为中国诗人徐志摩树一块碑。
据介绍,这块碑是用汉白玉做的,特地从北京运往剑桥,上面刻着《再别康桥》的开头和结尾的两行诗。只有中文,没有任何英文的翻译或是说明。
没有人统计过、恐怕也无法统计,徐志摩的这首诗到底为剑桥带去多少中国游客。但是,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第一,所有去剑桥的中国人脑子里一定装着徐志摩的这首诗。第二,从今以后,中国人去剑桥又多了一个留影点。然而,也正是因为诗的短,才会如此庞大,就像《红楼梦》,一百个人看完小说,就有一百个林黛玉;一万个人看完电视剧,林黛玉却只剩下一个了。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徐志摩说,“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这样的吹捧徐志摩觉得还不够,他是浙江人,于是他拿家乡的西湖、也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天堂”来比。他说,“你见过西湖白堤上的西泠断桥不是?可怜它们早已叫代表近代丑恶精神的汽车公司给铲平了”。
不过,我的看法和徐志摩刚好相反,剑桥的魅力根本不在剑河上,它甚至不太配叫河,因为所谓的剑河原本不过是一条几米宽的小水沟,站在边上你会时时产生跳过去的冲动。
剑桥大学是全世界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大学,至今已经贡献了80多位诺奖得主。如果从环境决定论的角度看,我认为剑桥大学有两点值得中国的大学借鉴。
第一,四合院封闭式建筑的各个学院。“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句话现在已经无法考证出自谁人之口,但是自从顾宪成先生在无锡东林书院挂上针锋相对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经典对联之后,它就不幸地一直成为被批判的对象。
我曾经说过,今天中国的科研队伍本质上是一支业余队伍,因为他们很好地继承了顾宪成的衣钵,现在变成了“学场官场商场,场场不愿缺;钞票股票彩票,票票都想要”。
我一进剑桥的四合学院,一股久违的安静感扑面而来——心静了。难怪有人评价今天的中国什么都有,就是缺少安静。安静不下来的中国学者怎么可能有机会获得诺贝尔奖呢?真是应验了那句著名的台词——“唉,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第二,一项关于诺贝尔奖的研究表明,一个典型的诺奖得主是在一个小城的大学里工作。相比而言,我们的大学著名的程度通常和所在的城市的大小成正比。所以我设想,什么时候能够出现一些中国的小城,十多万人口,其中1/3是学生,师生们在一座又一座能把“风声雨声”的喧嚣抵挡在外的四合院里工作、学习、科研,小街小巷行走的是前面有竹篮的自行车,也许到那个时候中国离产生诺贝尔奖得主的日子就不远了。
至于大学城的外面是不是有一条小水沟包围一点也不重要。
当然,我绝对不是说徐志摩的诗不好,能够在剑桥留下自己如此的痕迹很难说有第二个中国人能做到。不知道得知此事之后,大师的在天之灵是否感到欣慰?
让我们再一次重温那刻在汉白玉纪念碑上、注定还将继续流芳百世的两句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作者张结海,知名心理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