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搜索

上海民企发展瓶颈亟待破除

[复制链接]
大海 发表于 2008-5-12 0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浙商撤离上海”传闻引起反思

  一个城市的民营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将直接损害城市的综合实力

  曾受到中国民营企业家无比挚爱的上海,今年年初却传出“七千浙商大撤沪”的消息,知情人士称,这条消息引发上海相关部门和社会对民营企业发展困境的极大关注,此后的上海“两会”甚至全国“两会”上,众多相关领域代表多次提及该问题。

  “撤离上海”消息是真是假

  此事最早始于一则短短的题为“超过7000家浙商因投资环境问题撤离上海”的报道。报道称,因上海改善投资环境的诸多政策在落实中“雷声大、雨点小”,截至2007年6月,已经有“7000余家浙商撤离上海”。
  一位接近上海市政府的政协委员告诉笔者,该消息出自某社会组织的调研报告。此后,上海市有关负责人责成调查这一数据的准确性。经查,“7000家”的数据是累计多年的数字。“另外,企业在一个城市有进有出都很正常,不能只统计出不统计进。据我们所知,上海目前还不存在大量民企出走的现象。”身处上海的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金向笔者表示。
  王均金的观点得到复星集团副总裁梁信军、上海凯泉泵业总裁林凯文等众多企业界人士的认同。
  然而,“据查不实”的回复并没有消解上至政府下至市场对上海民企生存困境的担忧。知情人士透露,上海市相关领导正低调接触大型民企代表,组织座谈,沟通看法,了解需求。以图充分掌握上海民企发展的客观情况,指导下一步产业政策的调整。

  “马云现象”反思自上而下

  上海市高层关注民营经济的另一个重要体现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关于“上海为什么没有出马云”的反思。因得知阿里巴巴一开始是在上海,后来回到了杭州,俞正声在今年1月的上海“两会”期间说,“为失去这样一个由小企业发展而成的巨型企业感到相当遗憾。”
  3月26日上午,上海市政府统战部会议室,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以及市长韩正带队,多位上海市领导出席了一场与上海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座谈会。
  实际上,此次会议的高规格与特殊背景,决非表面文章。“两会前后,上海市相关领导对民营企业发展很关注,并低调接触相关企业家代表,希望他们就民营企业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开始酝酿此次上海市政府与民营企业家的正式座谈。”一位上海民营企业高管告诉笔者。
  一边是上海市新一届领导高调反思上海给予优秀民营企业的经营环境,另一边,深圳市常务副市长刘应力公开表示,深圳2007年进出口总额和发明专利量两项指标已经超过上海,并将高端服务业作为深圳大力支持的产业。这一战略定位与上海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为主的战略定位形成竞争。回应“马云现象”,刘应力更直接表示,“深圳全力支持马云的阿里巴巴在深圳的发展”。
  而专家介绍,2007年上海服务业GDP总额也已经落后于北京,此前上海一直领先全国。
  一场为民营企业走出“内忧外患”提供助力,并争取优质民企,重视科技型、服务型企业发展的城市之战已经打响。上海,作为中国经济、金融中心,如何应对挑战?
  由此,反思自上而下应势而生。

  五大掣肘制约民企发展

  “其实,说上海投资环境不好,或大量民企撤离上海,我们觉得不能简单下这样的结论。上海的经济视野是国际化的,政府服务水平相对很多地区也都是很高的。所谓的土地成本、用工成本增加,那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正是这种趋势推动上海民营经济产业不断升级。”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金称。
  王均金的观点得到众多民营企业家的赞同。业内人士介绍,近几年来,大量劳动密集型的、利润率较低、能源消耗大的传统制造业确实在陆续迁出上海,但这一趋势是市场发展和上海经济转型的必然结果。
  “适合在上海发展的产业类型包括投融资公司总部、为大制造基地服务的研发、物流、IT公司,资产管理类公司,品牌消费品以及文化教育等精神产品生产企业。”复星集团副总裁梁信军认为,民营企业,尤其是大量的中小企业选择在上海发展,选择契合上海产业布局的投资领域至关重要,比如符合创新、环保概念的高科技产业等。
  但业内人士也坦言,相比浙江,甚至其他一线城市,上海的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不足。究其原因,上海独特的经济格局和发展历史决定了民营经济在社会资源分配过程中处于劣势。
  归纳起来,专家认为上海城市的民营投资环境存在五大掣肘。
  掣肘一:重国企、轻民企的经济传统思维没有破除,各种社会资源向国企和跨国企业倾斜。一位多年研究上海经济体制的专家举例说,在上海注册一个企业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上海强势政府过严过细的监管风格对中小企业发展活动的影响较大。而一些新的国企成立,往往是政府希望组建,因此在审批上也是一路绿灯。
  掣肘二:鼓励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落实不足。2005年年中,《上海市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出炉,简称“38条”。“但和38条有关的共22个细则搞了一年也没有搞成,直到去年初,各部门还表示争取完成细则的制定。”一位知情专家表示。
  掣肘三:产业调整方向尚待明晰,民营服务业发展根基不足。上海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郑韶介绍,由于定位不明确,目前上海服务业的发展已经开始滞后于北京和深圳。去年北京服务业产值超过7000亿元,而上海为6000亿元左右。而在2003年左右,上海服务业产值还远高于北京。
  掣肘四:民企融资环境亟待改善。在加息和严控贷款的紧缩政策下,民营企业的融资难正快速显现。扶持上海民营经济的发展,其重要内容之一是开拓更多的民企融资环境。民企参与金融机构投资比例原则上可以达到20%以上,但实际操作中很少达到。
  掣肘五:行政效率有待提高,导致一些企业在审批环节受阻,有怨言。一位大型民企负责人称。

  民营经济活力待激发

  上海民营经济该怎么办?
  民营企业是服务业、出口加工企业的核心力量。相关数据显示,2007年,上海服务业GDP已落后于北京,进出口贸易额落后于深圳。就在仅仅几年前,上海这两项指标均领先全国。另外,上海民营企业户数达57万家,比浙江多10万多家,注册资本8000多亿元,超过浙江1000多亿元,而其创造的GDP为1700亿元,注册资金产出率仅为浙江的12.6%。上海民营企业在实体经济领域的竞争力远远落后于浙江,总体质量不高。
  就在3月26日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座谈会上,11位知名民营企业家围绕“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各地中小企业来沪创业、发展的政策与环境”、“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等话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为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作用,上海将在财政扶持、产业发展等政策上,从对单个企业“发点球”式的扶持转到面向整个行业的“普惠”式支持,对民营企业“一视同仁”。在行业准入、扶持政策等方面,想方设法破除政策壁垒,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制。
  上海此举受到社会关注的特别之处,在于“普惠”式支持,而不是此前的单点扶持。对此,有关业内人士评论道:“虽然上海目前并没有把鼓励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明确提升为近期经济工作的最重要内容,但相关高层的关注已经引来上海新一轮对民营企业发展模式的反思。”
  此外,包括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金等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民建会等纷纷在全国“两会”和上海“两会”上提出促进民营企业发展、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瓶颈的提案。
  笔者在近阶段的专题调查中发现,上海因其独特的经济格局,经历了更为独特的民营经济生存挑战,也决定了它的“拯救”方式在共性中具备新特点。
  “中国经济长期增长、藏富于民的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民营企业的繁荣共生,一个城市的民营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将直接影响城市的综合实力。上海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所研究员郑韶称。
  


作者:■ 文/于兵兵 索佩敏
西楼 发表于 2008-5-12 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的发展,更本的原因是国家推动,为什么是上海呢?因为上海基础好,地理位置好,人脉好。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开放程度的加深,上海作为“窗口”的意义正在削弱,而现代化城市的属性在加强,这样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就会变得狭窄,从而导致中小企业出走,这也正常。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也说明,中国不仅仅有上海。这是可喜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象山同乡网 ( 京ICP备10005750号 )

GMT+8, 2024-9-23 18:2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by 54xsr.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