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久很久以前,这个世界上没有学校,孩子们不需要每天上学,没有学生。
孩子们每天吃饱了饭以后,就跑出去玩,又快乐又自由。
很快,他们就发现有一个孩子特别聪明。每次,大家一起讨论一件事情的时候,都是他说的更有道理,每次大家都要听他的。每次辩论的时候也都是他赢。每个孩子都羡慕他,大家一打听,才知道他的名字叫求知。
有一天,求知不在,孩子们聚在一起讨论:
为什么求知会比我们更聪明?
为什么很多事情他都知道,而我们不知道?
他是不是吃了什么可以使人变聪明的补药?
……
有一个孩子就说:如果我要是也能像他那么聪明就好了!
很多孩子都附和:是啊是啊,我们要是能那么聪明就好了!
其中有一个名叫模仿的孩子比较有心计,就出主意:我们能不能把求知请出来,请他讲讲他所知道的那些东西是怎么得到的?那样是不是我们也可以得到了?
孩子们一听,都说:嗯,真是个好主意!
等求知来了以后,孩子们都问他到底怎么会知道那么多别人不知道的东西。
求知回答说:“除了跟你们一起玩,我还会经常去找一位老爷爷听他讲故事,他住在一个叫学校的地方。很多东西都是从他讲的故事里得到的。”
孩子们一听,都来了兴趣,就问求知:“学校在哪里?我们能不能去听他讲故事?”
求知说:“可以啊。”
于是,每个孩子都跟着学生来学校了。
老爷爷的故事果然有趣,孩子们听得都入了迷。听完后,孩子们都要求经常过来听,但老爷爷说自己太忙,经常没有时间。孩子们只好求老爷爷,老爷爷实在拗不过他们的请求,于是就答应他们,每天给他们讲故事。
孩子们听说每天可以来学校,都高兴坏了。那时候,学校没有任何的制度,只要你想来,就可以来。如果不想来,就可以不来。但学校就意味着快乐,学校就意味着趣味,学校就意味着充实,所以孩子们都争着要来。
当时对一个孩子来说最严重的惩罚就是不让他去学校。如果一个孩子被罚不能去学校,一方面听不到老师讲故事,二来还很丢人。因为能够上学校是无上的荣誉,又有浓厚的趣味。
每次老爷爷讲故事的时候,很多孩子都会提前过来占位子,希望能够离得老爷爷近一点,听得更好一些。
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们的见识果然都大有长进,孩子们的父母听说了都来感谢老爷爷。他们问起老爷爷的姓氏,老爷爷说:“我姓师,你们都叫我老师好了!”从此人们就都尊敬地称他为老师。
很快老师的事迹被传开了,更多父母听说了,都把孩子送到老师这里听故事。
慢慢地,孩子的不断增多,很多孩子来得早晚不同,有时候老师讲的故事,有的孩子已经听过了,而有的孩子没有听过,出现了矛盾。于是为了提高效率,就把孩子们按听过故事的多少分了班。
这样,老师有点忙不过来了。于是他就找了几个年轻人来帮他讲故事。
但很快他发现,孩子们还是更喜欢听老师自己讲故事。于是他就把他讲过的故事写下来,编成书,让后来的年轻人先学习这些故事,再讲给孩子们听。这本书被称为课本。
由于很多慕名而来的孩子都听说老师是个很受欢迎的“名师”,只愿意听他讲。于是老师就把所有的讲故事的人都称为老师。从此所有的教师都被称为老师,而不论他的年龄有多大。这就是老师这个名字的来源。为了方便称呼,就在老师前面加了姓,就出现了张老师、王老师、刘老师等的称呼。而那位老爷爷,人们尊称他为老爷爷老师。
后来,老爷爷老师上山采药,发生了雪崩,被埋在了大雪下面,再也没有回来。
过了很久以后,又出了一个很聪明的姓庸的老师,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庸师。庸师觉得老爷爷老师写的那本故事太简单,而且太罗嗦,而且讲故事的方式太过松散,目的性不强,于是就锐意改革,把那些故事情节全部删除,只留下故事中的知识,而且慢慢在改变讲故事的方式。这么一改,果然简单多了,很多其他的老师都拍手称好,觉得他们自己要看的书少多了。
从此,慢慢地,老师们都不会讲故事了,他们在干巴巴地讲知识、讲理论。
但同时,孩子们不愿意来学校了,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愿意听这些老师的课。
父母们看到学习知识对孩子是有益的,尽管学校已经变成了一个不好的地方,但他们没有能力或者不愿意自己教育孩子,于是仍然逼着不愿意来学校的孩子继续到学校学习。于是,孩子就变成了学生。有了学生就产生了逃学现象。为了防止学生们逃学,学校建了高大的院墙,只留一个校门,还要有人把守。
后来,听说有人从一个大山里发现了一个白胡子老爷爷,他已经在雪里埋藏了不知道多少年,人们把他送到了医院,没想到医生居然把他救活了。
他醒来后就急着去看他的孩子们,当他回到现在这院墙高大的学校一看,可怜的老师,在雪山下埋了不知道多少年仍然活力十足的老爷爷老师,居然一下子被活活气死了。从此再也没有醒过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