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渔歌 发表于 2007-11-7 23:41

花岙岛海滩古樟之猜想(转载)

花岙岛海滩古樟之猜想


   花岙岛是宁波市属最南端、最大的一座岛屿。是一座火山岛。岛上有古代作为地标的大佛头山,也有南首张苍水选定的屯兵山头———雉鸡山。因有海边不可多见的石林,成为东南沿海一大可观赏的风景。
   就在花岙岛雉鸡山南麓有一个村落叫花岙村。村背山面海,退潮时的百里海涂,平整的滩涂表面一直斜向海里,成为门前的一大壮观。
   在距村百余米的滩头,有三株古樟。几乎呈“一”字型排在泥涂里。涨潮时,这些古樟就被淹没在海水中。当地人知道这些古樟,岁时已高,但没一个人能说出究竟有多少年了,也没一个人能解释这些陆上植物为何会长在海里。
   有人认为这可能与流传在东南沿海,包括象山本地的“沉东京,涨绍兴”的传说有关。如果真的与此有关,那么神秘的“东京城”就在花岙岛外的海里了。可是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已经证明东南沿海的海底没有“东京”地名和城市文明的记载。
   无疑,那是地质变迁所致。根据地质研究和考古勘察,距今一万多年前,现在的台湾海峡还是一片陆地浅滩,植物茂盛,动物繁多,鸟语花香。并且有早期人类活动的足迹。大约在7000年前这一带浅滩陆地下沉成为一片汪洋。依据“自然古迹”和打捞的陶制品看,福建泉州、晋江、三门湾直至韭山列岛一带都是地壳下沉,海面上浮地带。
   晋江深沪湾内面积达31平方公里的区域,有海底古森林,多为油杉树,现已由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海底古森林自然保护区。与花岙相距4公里的满山岛,传说是“海水满上山”的岛屿,它的山坎断石里有原始印花陶堆积文化层,由碎片可以辨认壶、碗、坛、罐等多种陶器。与它相对的象山高塘海边朱门村海涂下,也发现了新石器遗址。
   日本富士湾和鱼津也发现了赤杨和柳杉的海底森林,距今八九千年至两三千年不等,被列入国际自然保护区。
   从地壳板块构成学说分析,上述地区正是处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其板块间撞击挤压和摩擦,自然会产生火山、地震和沧海桑田的翻天覆地之变。环太平洋区域的海浸是可以理解的。
   可以猜想,花岙海滩古樟是在大约7000年至10000年之间地壳下沉留下的森林遗迹。花岙的门前曾是生机盎然的原始森林,土著居民曾经在这里繁衍生息。

[ 本帖最后由 海天渔歌 于 2007-11-11 21:05 编辑 ]

胡雨 发表于 2007-11-17 11:05

:s2

鸢鸢鸢 发表于 2007-11-19 22:32

如果水质更清一些就更完美了

jzjxxXXX 发表于 2007-11-30 14:15

你是干吗得呀,讲的那么玄乎?我家前面海滩我小时候是陆地,打台风才把陆地冲了,古树都在海边近得地方,以前都在陆地上的,大概20年前才入海得。知道了把!

jzjxxXXX 发表于 2007-11-30 14:15

以后说话前,也问问当地人。可明白》

海天渔歌 发表于 2008-10-23 23:52

象山花岙岛为世界第三大火山岩原生地貌
2002-11-25 11:33:39

    新华网浙江频道11月25日电国家计委组织有关专家对我省象山县进行历时3个月的科考后认为,以“仙人锯岩、海上石林”称奇的花岙岛,是目前世界上三大火山岩原生地貌之一。

    花岙岛坐落在象山南部的三门湾口洋面上,曾是明末张苍水屯兵及隐居之所,岛上峰俊石怪,岩奇洞幽,风光十分迷人。特别是布列在一公里海岸上的结晶体石林,气势雄伟壮观,各种细条状石头密密麻麻靠在一起,排列有序,长短不一,粗者两人合抱,高者五六层楼,有的似倚天长剑,直指苍穹;有的似临海之鹤,与海浪比高,令人叹为观止。当地人称之为“仙人锯岩”。

    专家考证后认为,花岙岛的石林实际是侏罗纪晚期的中心式火山岩浆的通道。四边或六边形的石柱群是致密的黑色细粒玄武岩,表面因海水侵蚀和风化而呈黄褐色,是火山岩的重要原生构造,即火山爆发后,岩浆在均匀冷却和缓慢收缩的条件下产生一种垂直裂变,从而形成奇特的“海上石林”景观。
    据悉,世界上火山岩原生地貌仅有3处,一是北爱尔兰的“巨人堤”,二是我国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台路沟乡的“大疙瘩石柱群”,第三处便是象山花岙岛的“海上石林”。

    目前,花岙景区已成为象山沿海旅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慕名前来一睹“海上石林”奇观的游客络绎不绝。(据《浙江日报》/赵菊香 徐颖峰)

海天渔歌 发表于 2008-12-6 11:07

舟山海域发现熊骨化石 印证两万年前与陆路相连中华五千年 2008年12月04日10:02 (来源:都市快报)
【简 繁 大 中 小】【收藏此页】【打印此页】【关闭】

http://www.zh5000.com/Photo/tsfx/2008-12-04/2008124100229532.jpg


看看这块石头,样子是不是有点像熊掌?



   这是定海渔民前不久在灰鳖洋海域100多米深处捞上来的。前天上午,舟山市博物馆副研究员胡连荣看后确认,这是熊类前右掌骨化石,“还是第一次发现,再次印证2万多年前舟山与大陆陆路相连。”

    熊骨是古人类生产工具

    这块古熊类化石,高15厘米、宽8厘米,骨底部分略呈三角形状,胸骨上长满了藤壶等海生生物化石。

    熊骨化石底部有长期砸磨痕迹,中间部分略凹,掂量化石,感觉上比骨头要重,这是熊骨年代久远导致分子结构变化造成的。

    胡连荣推测,远古人类把熊骨作为生产生活工具,比如砸磨比骨头软的动物皮毛、植物类的东西。早在6年前,当地渔民在那片海域不断捞上各种古动物化石,古凌齿象、麋鹿、德氏水牛等十几种、1吨左右古动物化石。

    远古时舟山与大陆相连

    有意思的是,渔民捞上如此多的古动物化石的地点都在一个海域——灰鳖洋菜花山附近。

    根据舟山海图及地形地貌分析,那里是一个深达100多米的海沟,而周围海域只有二十多米深。胡连荣认为,这个海沟当时是一个很大的淡水湖泊,大量的古动物在湖泊周围生活。

    据中科院有关专家对东海海域考古研究,远古时期由于第四纪冰川运动影响,当时年平均气温在6~8摄氏度(现在是16.7摄氏度),年平均气温接近现在的内蒙古包头一带。海平面比现在下降150米左右,整个东海全部裸露为广袤的陆地,就是我们所称的滨海平原。当时整个东海、海南岛、台湾均连为一体。舟山当时完全属于内陆地带。

    气候寒冷古动物群南迁

    由于气候寒冷,原来生活在寒带(淮河流域)的古动物群,为了避冷,不断向南迁移,一直到台湾海峡(台湾海峡已发现大量同种类古动物化石及古人类肢骨、古人类使用痕迹的骨化石)。

    在胡连荣看来,动物迁移沿途的条件是植被水草丰富、湿地多。食草动物后面往往跟着食肉动物和杂食动物古人类,古人类以狩猎为生,也跟着动物迁移,此前在舟山海域发现过猎狗骨头化石。舟山册子海域发现的大量古动物化石,就是当年古动物群南迁途中留下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花岙岛海滩古樟之猜想(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