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错阳差文学路
六 调入县电力公司我首先安排在县水电局的一个基层单位工作,一年后调入象山县电力公司,当时正处于发展时期,电力公司规模尚小,年供电量只有五百万千瓦时。它的前身是丹城电厂,在解放初,它的发电功率只有三十千瓦,供电时间只有在晚上的三四个小时,用电单位也只是县政府机关及中学等相当少的几个单位。它实际上是一家轧米厂,白天轧米,晚上发电。在六十年代初期,它与轧米厂分离,在丹城南门文昌阁里安装一台三百千瓦的柴油机机组发电。六十年代末,在丹城西门建立一座一千五百千瓦的汽轮发电机组的发电厂,才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七十年代初期,县水电局决定它与石浦电厂合并,成立了县电力公司。
1980年10月27日,我正式到县电力公司报到上班,许成元已经在此前告诉过我在用电管理股担任技术工作。我在公司人事股老王的陪同下走进用电管理股的办公室。股长苏幼明热情地接待我,他并且已为我安排好办公桌,让我坐在他同室的内侧。于是,我就把自己带来的几件文具放进办公桌的抽屉内。在我坐定后,老苏就把用电管理工作的有关文件、资料交给我参阅,他说让我先熟悉一下用电管理方面的有关政策、条例等情况再说。他还告诉我,眼前最紧迫的任务是要去搞一个用电“无功补偿”的试点,初步拟定在象山县丝织厂。因为当时的丝织厂用电已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如果我们能通过的“无功补偿”试验而提高了该厂用电的功率因数,从而提高了用电设备利用率(指该厂变压器及县电网供电),则我们的试点工作就取得了成效,这对于缓解我县目前的供电的紧张局面就有了普遍的推广意义。公司领导已经向我作过交待,这个“无功补偿”试点工作的技术方面由你负责,其他配合工作我会去协调。你在参阅文件同时,就把这个“无功补偿”方面的有关技术方面的工作准备起来。最后,他还十分真诚地对我说:“老张,我在电力部门工作多年了,要说工作经验倒是有一点,但我喝的墨水没有你那样多。说真的,我对于‘无功补偿’的理论知识方面一点儿都不懂,你调到这里来,我就轻松多了。”
看来,他已经从老许那里得知我的有关情况。对于老苏这种待人的真情态度确实使我相当感动,凭着直觉,我觉得他不像是一个装模作样的人。我此刻觉得自己十分荣幸,因为当我刚踏进用电管理股的办公室时就遇到了这样一个好人,一个为人忠诚、坦率的领导和同事。事后证明,我的这个直觉没有错,他后来成为我后的良师益友。老苏是在电厂筹建汽轮发电机时从省电力安装公司调来的,因为他是一个安装汽轮机方面的行家。他在省电力安装公司工作期间,曾经在技工学校里培训过。他在象山县电力公司中可以说是一个“元老式”的人物,在用电管理工作方面,他又是一个行家里手,有人称他为“苏克思”。我身边有这样一位良师益友,对于一个刚刚跨进公司大门的我来说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我相当重视我面临的第一次见面礼式的“考验”,如果做不好“无功补偿”试点工作,我就有愧于许成元,有愧于老苏,对于自己今后要立足于电力公司也当然是十分不利的。其实,“无功补偿”并不是一项很复杂的技术工作,但对于当时只是一个规模还很小、而且还刚建成立不久的电力公司来说却是一件新生事物。凡是懂得电气知识的人都知道,在交流电路中的负荷有电阻、电感和电容等性质等区别。如像电灯泡之类的电热性负荷是电阻性的;凡带有线圈结构的负荷(如电动机)则是电感性的;而电容器之类的负荷当然是属于电容性了。由于电感性负荷在矢量图中,电流要滞后于电压一个角度a;而电容性负荷在矢量图中的电流则要导前于电压一个角度b。这样,在这些负荷中的功率就要发生“演变”,即发生了“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功率因数这三个概念,“有功”份量越大,功率因数也就越高,而这个功率因数在三角函数中的含义就是COSa或COSb,这个a角或b角就是前面说过的电压与电流的“滞后”或“导前”的角度。众所周知,COSa或COSb总是少于1的,只有当这个角度等于0的时候它才会等于1。所以,凡是在电感性的电路中的功率因数都是少于1,在一般的工厂里(指用电动机的工厂)它是在0.3到0.8之间,具体数据则要看负载的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我们设想,在感性负载的电路中并联容性负载,那么就会出现“导前”的角度与“滞后”的角度发生“中和”现象,角度就自然减少,功率因数也就提高了,这就是“无功补偿”的原理。在生产上的具体做法就是应用电力电容器柜并接在工厂内的电路上,这样就达到了提高功率因数的目的。至于该工厂需要用多少电容器则可以从理论上推算出来。结果,我们向该工厂补回了一万多元电费,这在当时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不久,我担任了用电股副股长。
1994年,县电力公司改为县供电局。
1990年,我获得了工程师职称。
……
1997年,我在供电局退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