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张为礼 发表于 2017-3-24 09:32

《渔乡曲》连载之四十六

46

贺吉平在瀛海所“发家”经历了“三部曲”。首先,他在初来驾到之际,当务之急就是要有个遮风避雨的窝,这是他开始实施的第一部。他巡视了一圈,觉得南门外城边是个“搭窝”的好地方。此地朝南,冬暖夏凉,环境优越。由于停泊渔船的港湾和大部分鲞厂都在南门外,所以瀛海人进出南门的人自然就特别多,人气旺盛,在这里摆个“鞋摊”的话,生意肯定好。于是,他说干就干,马上动手搭起个棚屋,夫妇俩就有了个落脚的地方了。他有了立足之地以后,就不忘立即开展修鞋、做鞋的行当。由于他为人勤恳,服务态度和善周到,做鞋技术精良,很快就博得众人的称赞,生意自然就旺盛起来了。由于夫妇俩勤劳节俭,没用几年时间,就积蓄了不少的钱财,渐渐地富了起来,他自然就考虑到要“挪窝”了,要想办法改变一个环境,最好能搬到城里去居住,这倒不是他因为有了钱后就想“舒服一点”,而是他考虑到如果住到城里与住在城外做生意的条件就完全不一样,因为“城外鞋摊”与“城里鞋摊”的生意环境完全不一样,这两者是无法相比拟的,城里的鞋摊是面对瀛海所内的所有的老百姓,而城外鞋摊却只是面对来来往往的过路行人而已,要想在瀛海打“翻身仗”,不搬到城里去就难以实现,这可是有关生计的大事啊,这就是他“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于是他就积极地行动起来,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找到了一处适合他做生意的地方,在西门街有家的两间街面屋要出卖,而这两间街面屋的后面还连着好几间宅基地,以后可以建造房屋之用,这房屋的价格也要比南街、东街便宜得多,因为东门和南门都面临大海的沙滩和停泊渔船的港湾,是瀛海所的出海捕鱼或来往于舟山、宁波、上海通商的大门,而西门和北门仅仅是与周边乡村的出入通道,而且都需要经过翻山越岭,交通非常不便,来往的行人就自然较少,就要比东门街和南门街显得冷落了。贺吉平当时考虑到自己积蓄的钱财毕竟不多,如果要去买东门和南门的街面屋的话就显然是力不从心,那肯定是要捉襟见肘了,而去买西门街面屋的话就显得宽松了。他想,做人做事都得要考虑周全,切不可好高骛远,不量自力,一定要留有余地,再说,从现在来看,西门街虽然偏僻、冷落了一点,但从长远来看,瀛海所的渔业生产如此繁荣,西门街肯定在不久的将来也会热闹起来的,那只是时间的迟早而已。更何况,古人说得好,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自己的手艺精良,遵守行业规矩,决不做吹毛求疵的卑劣行为,鞋匠的名声就自然会声名远扬的,顾客肯定会找上门来的。于是他就下定决心去买西门的街面屋。此举成功后,他就在自家的街面屋开起了一家鞋店作坊了。真是好事成双,就在那年买屋不久,他老婆的肚皮就凸鼓了起来,几个月后顺利分娩,喜得一子,取名贺志林,真是双喜临门啊。
此时,古老的中国正爆发着一系列翻天覆地、惊天动地式的历史性烈变:1911年10月10日,爆发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成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皇帝宣布退位;1912年2月13,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日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接着,他又做了八十一天的“皇帝梦”,最终在全国各地的一片反对声浪中呜呼哀哉;军阀混战,逐鹿中原,群魔乱舞,横尸遍野,民不聊生……
瀛海所地处偏僻的东海之滨,三面环山,交通闭塞,固守封闭,当时所发生的惊涛骇浪式的激烈动荡当属“天高皇帝远”,战乱的祸患没波及到偏远而封闭的瀛海所,落得个平安无事,安居乐业。其实,对于东临大海的瀛海来说,只要东瀛的倭寇不来骚扰的话,那瀛海就太平无事了,这就使贺吉平一家在此时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否则的话,他恐怕又要遭受到流离失所的磨难了。
贺吉平在西门街开起了《贺记鞋坊》以后,由于他制鞋手艺精良,从不吹毛求疵,精益求精,态度诚恳和善,收价全情合理,对于老残病弱这个群体,他又特别同情,更会优惠一些,所以他在瀛海所内获得了一个好口碑,声名鹊起,凡是要补鞋的、买鞋的人都会找上门来,络绎不绝。这样一来,贺吉平的鞋坊生意自然就兴隆起来,三五年后,他的家底就厚实了许多,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家就成为瀛海所内有点名气的殷实户了。他富裕了以后,并没趾高气扬起来,也从无产生过懈怠之心,不忘自己当初流离失所的悲惨情景,一直“不忘初心”地继续保持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仍然坚持不懈地遵守职业道德和精益求精的制作精神,一直保持着勤劳节俭的本质,这就提供了他实现“三部曲”的坚实基础。他是一个有抱负的人,他一直牢记着藏在胸中的“三部曲”的宏伟规划,只要条件具备,他一定去实现“三部曲”中的第三部目标。他心中有数,这第三部的内涵与前两部可完全不同,如果说,前两部是属于起步阶段,只是改变处境所必需走的路径,当然也是改善生活的基础所在,但要走这第三部就要比前两部显得更加困难,没有充分的积累是绝对做不到的,如果说前两部是“迈进”的话,那第三部则是要算“跨越”了,“棚屋”与“挪窝”只不过是一种“过渡”,而第三部的“折旧重建”则是属于翻天覆地式的“蝶变”了,这可是一个宏图式的蓝图,要拆除原来街面的旧屋,与里面的空宅基地连接起来、拼在一起去建造一座新楼房来!这样一来,街面屋就变成了两间两层楼房了,与之连接的内楼房也就有两上两下的四间新楼屋,从街面屋算起,纵深足有四丈多的长度,可分隔为前后两间,也就是说共有四间底层、四间楼房,四上四下,前后相接,有多宽敞啊,除了底层两间店面兼作坊屋以外,楼上有卧室间、客房间;楼下的里间有橱房灶间、浴室间、杂物间、等等,应有尽有。另外,这栋房屋里面还有一个小天井,天井里还栽种了三株枣树。有了这个天井,不但有了凉晒衣被之处,在冬天就有了晒太阳的地方,在夏天也有乘风凉之处,作为一户像样的人家,天井是不可或缺的必需之地。毋须赘述,贺吉平拥有了这样一栋楼房,又有这样一爿生意兴隆的鞋店,自己是老板兼鞋匠,用古代世俗的标准去衡量的话,他可算是一户“员外人家”;如用如今的标准来说,那就是实现“小康水平”了。
贺吉平通过十多年持之以恒的辛劳与节俭,最终实现了这样的宏伟目标可说是“如愿以偿”了,这一切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那是他一生艰苦奋斗、坚忍不拔拼搏的结果。

成根 发表于 2017-3-26 21:01

日1912年3月10日
收价全情合理
凉晒衣被之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渔乡曲》连载之四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