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乡曲》连载之二十二
22章毕成夫妇看到孔绣凤的精神状态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心里十分欣喜,于是就加紧继续他们原先安排去普陀山拜佛的计划,经过一番奔波,最终联系好去普陀山拜佛的事项,他们在一个曾去过普陀山拜佛的虔诚信徒王秀英的带领下,选定一个风平浪静的黄道吉日,带着二十来个善男信女们乘着一只租来的运输船出海了,他们事先已经商定,这次去普陀山朝拜进香,准备用一天的时间,只去法雨寺、普济寺和慧济寺,朝拜结束后就准备当晚上船回家,来去总共就是两天时间。在这二十来个善男信女中有半数是五十多岁的,另一半则是三四十岁的中年人,年老的人都坐在船仓里面,他们觉得安稳些;另外的较年轻的十来个人则喜欢观坐在船的甲板上观看海上的景色。章毕成夫妇和孔绣凤自然就坐在甲板上,欣赏着绚丽多彩的大海风景,在碧波万顷的、轻风吹拂下的涟漪与朵朵的白色浪花真是令人心旷神怡。
瀛海所离普陀山不远,它就在舟山群岛的西面,只隔着六横岛与舟山的定海、沈家门等岛屿,早上出发晚上就能到达普陀山。运输船在碧波万顷的湛蓝海面上平稳地航行,一个多钟头后就顺利地驶到六横岛附近的海面。章毕成曾多次到过六横岛,他对岛上的地理环境及风土人情比较了解,于是他就介绍起六横岛的情况,六横岛由主岛及周边许多小岛屿组成,这里主要的生产方式是张网,一年四季都可进行,所以这里每户人家的虾皮烤头及鱼鲞蟹酱常年不断。在春夏汛时,他们也有渔船到瀛海所来来捕大黄鱼,真是在山吃山、靠海吃海嘛。这里只有山地,没有水稻田,所以常年都以番薯干(俗称番丝)为主粮,只有在过年过节时才能吃上几餐大米饭。听说,岛上的一个姑娘家从小长大到出嫁时才不过吃上一石大米呢,说得大家都惊愕万分。
由于在船上有说有笑,时间就琮得很快,在中午时分,他们就看到了沈家门影影绰绰的山影了。说起沈家门,章毕成当然也相当熟悉,他是做生意的人,自然就要到这里来经商。于是他又当仁不让地介绍起沈家门的情况来了。他说,沈家门是一个全国闻名的良港,也是一个著名渔场,在渔汛期间,它是数以千计渔船要到这里来停靠,并进行铺货交易,所以这里就成了渔汛期间的铺货集散地,各地的商船当然就到这里来采购各类铺货,所以沈家门也就十分繁荣了。说它是一条良港,是因为它拥有一个绝无仅有的优良的地理环境,从沈家门到定海间的这道港湾延绵几十里,港面宽阔,足足有一百多丈,港面水流平缓,江道的水又很深,即使在潮水落停的时候也尚有几丈的深度,大轮船都可以在任何时候来来往往地在港里行驶、停靠。定海与沈家门不同,它不像沈家门只是一条港湾在它面前流过,而它前面有一个相当宽广的海面可供成千上万只商船、渔船停泊靠岸,而它的西面与北面又有数道出港航道可以通往宁波、上海及嵊泗等地,由此可见,沈家门与定海这条港湾是一条黄金水道啊。
船驶过了沈家门后,就能看到普陀山的山影了,旁晚时分,运输船在普陀山的码头靠岸,善男信女们在领头人的带领下有序地踏上跳板登岸,行走一段路程后就在一家小客栈里休息,待明天早上去朝拜进香。
次日清晨,众男女纷纷起床,在客栈吃些简单的早餐后就在王秀英的带领下起身前往法雨寺。法雨寺又名后寺,坐落在普陀山白华顶左,是普陀山三大寺之一。法雨寺创建于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兴修大殿,并赐"天花法雨"匾额,故得今名。现存殿宇294间,计8800平方米。全寺分列六层台基上,入门依次升级。中轴线上前有天王殿,后有玉佛殿,两殿之间有钟鼓楼。后依次为观音殿、玉牌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方丈殿。观音殿又称九龙殿,九龙雕刻十分精致生动。章毕成夫妇与孔绣凤跟随着大家一起走进寺院大门后,就点燃在寺内买来的佛香,朝拜后就把佛香插进香炉里。随后就随大家走进天王殿,天王殿前古樟成林,甬道两侧竖有旗杆旗两根,这也有别于山上其他寺院寺。据说,其中一根已变换过七八次,而另一根虽常被香客当作神物,剥皮作药,但仍然巍峨高耸,故有"后寺活旗杆"之称。
殿内四大天王的位置排列与众不同,据说是为了避免与普济寺重复。章毕成夫妇与孔绣凤在拜坛上虔诚地进行三拜九磕头,事毕后,又跟随着大家去玉佛殿,玉佛殿面阔三间,外加围栏,黄琉璃顶,是一座小巧玲珑的重檐歇山式建筑。大殿东西有钟楼和鼓楼各一,月台上有古柏一株,苍老劲健,西侧植罗汉松一株,围粗3米多,颇为罕见。众男女一行在法雨寺朝拜完毕后走出法雨寺,就随着王秀英去了普济寺。普济寺前有一个约15亩的莲池,名叫海印池,亦名放生池,建于明代。池上筑桥三座。中间一座,桥面平阔,北接着普济寺的正门,南衔御碑亭。桥中有一湖心亭,又称八角亭,正对普济寺山门。周围玉液拥抱,粉墙环绕。夏日荷花盛开,绿叶田田,红花亭亭,景色迷人,憩此玩赏,凭栏临风,清香扑鼻,顿觉暑气全消,令人心旷神怡。桥南的御碑亭,在湖心亭前,与海印池相连。据说,亭系清雍正九年(1731年)所建,中竖雍正所书丈六白玉碑一方,高3米,宽1.5米。碑文记载普陀山历史,碑额上雕龙栩栩如生,书法遒劲刚健。石刻非常精美,可谓双绝,碑极名贵。东面一座为拱桥,称永寿桥,长40米,宽7.5米,高6米。据碑文记载,系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所建。桥上石栏柱头,刻有狮子40座,形态各异,生动逼真。石桥古朴典雅,为雕刻中的珍品。桥前有菩萨墙影壁,上书"观自在菩萨"五个大字,字高五尺,苍劲有力。相传观音菩萨悲智双圆,从悲则称观世音,从智则称观自在。墙旁刻有《心经》,颂云:"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度众生住此山。"西面一座为长堍拱桥,四隅镂有龙首,逢雨水从龙嘴喷出,似袅袅轻烟。莲花池三面环山,四周古樟参天,每年六月莲花盛开,池中树影、亭影、桥影倒映,构成一幅美妙的图画。夏夜入静,荷香沁人,池中银花伴月影,形成普陀山十景之一--"莲池夜月",令人流连忘返。普济寺占地37019平方米,共有10殿、12楼、7堂、7轩,计23l间,建筑面积11400平方米。全寺有六进殿堂,自南向北贯串在一条中轴线上。章毕成是一个爱好古代建筑之人,看到有如此宏伟的各类建筑及景色,真是兴奋不已,他在拜佛进香之余能欣赏到如此景物真的感到很庆幸;孔绣凤的兴趣却在于观看殿前石碑中记录的碑文,也喜欢看殿内立柱中的楹联,这些楹联简直都可称得上是优美的诗篇;而梅阿二则与他们不同,在进香跪拜完毕后就去殿内菩萨的面容,她特别喜欢观世音菩萨的清秀与大慈大悲的神情,他是人间救苦救难的菩萨,还有那个满面笑容、凸着大肚皮的弥勒佛(俗称咪咪菩萨),他是一个“量大福大”的菩萨,求拜他肯定会给你带来好运。她还喜欢看十八罗汉,在这十八个菩萨中,各个面容都不尽相同,有的慈祥可爱,有的怒气冲冲,有的甚至像凶煞神那般吓人,他们必定是要去捉拿怀人恶棍。看来啊,做人一定要多做善事,聚功积德,菩萨就必然会保佑你一生平安。他们一行在拜完佛事以后,就去了慧济寺。
慧济寺俗称佛顶山寺,初建于明代,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庵为寺。光绪时又大加建,并经朝廷批准请得 藏经及仪仗,钦赐景蓝龙钵、御制玉印等。从此,一切规制与普济、法雨鼎峙。全寺建筑别具一格,依山就势,横向排列,殿堂宽敞壮丽,整座寺院深藏于森林之中,以幽静称绝。大雄宝殿盖彩色琉璃瓦,阳光之下光芒四射,形慧济寺成"佛光普照"奇景,煞是壮观。全寺占地20亩,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天王殿傍山而建,与普陀山其他寺院不同,主殿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两边由阿难与迦叶侍之,大殿两厢各有10尊塑像,是传说中的"二十诸天",后两侧供奉千手观音木雕像。寺内还保存有御印三枚,分别为明万历年间铜印,清乾隆六年(1795)金印,嘉庆元年(1796)玉印。普陀山以"海天佛国"享誉海内外,在古今中外的文化交流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慧济寺位于普陀山佛项山上,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原有石亭、供石佛。明朝(1368-1574年)僧人圆慧初创。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僧人德化请得《大藏经》。在完成了朝拜进香以后,已经到了午后二点光景,众善男信女们跟随着王秀英下山。
下山的路是石板铺就的台阶,宽阔而平整,但坡度较陡,不像上坡时山路那样平缓的石子路,可以漫不经心地边谈天边登山,在石板台阶路下山时可要全神贯注地看着石板往下走。幸亏路程不长,不到半个钟头就到了山脚。他们在路边的一家小店里买了一些糕点,准备在回家后当作“进门欢”的礼品送给左邻右舍,也可在回程的船上充饥。他们又走了一程路后,就回到了埠头边等候着他们的船上,圆满地完成了这次拜佛进香之旅……
带着二十来个善男信女们
时间就琮得很快,
旁晚时分
他们必定是要去捉拿怀人恶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