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张为礼 发表于 2016-2-14 09:02

渔乡曲(长篇小说连载之一)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16-2-14 11:53 编辑





渔乡曲

第一章

1


       瀛海乡三面环山、东临大海,是一个千年的古老渔村,自古以来一直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树木层层不见家,半边葱茏半边沙;潮起潮落鱼虾跳,海猫(鸥)吆吆乐逍遥。”这首民谣勾画出古老瀛海村的美丽画卷,不是蓬莱胜似蓬莱的人间仙境。
      当然,民谣中所说的景色是指明朝以前瀛海的自然景观,那时瀛海村的海边沙滩上有一条高高隆起沙垅,沙垅上树木郁郁葱葱,与村北首的玉泉山上的密林连成一片,构成一道屏障,保护着沙垅后面的百十户人家的村落免受台风、海浪的侵扰之危,保障了村民的安居乐业。瀛海的千余米沙滩与树林葱茏的沙垅紧密相连,其实就是同一个身躯,只是不同的部位而已,只有上下之分,没有体异之别。海潮虽然天天与沙滩亲密相吻,但够不着沙垅上葱茏树林,即使在台风侵扰之时,海潮最多也能借助于狂风掀起的涌沫飞溅到它的树梢而已;而沙滩则与海潮朝夕相处,简直是相濡以沫地那样亲切。
      其实,瀛海村秀丽的景色还不止于东面的美丽海景,还有它独特而奇特周围地形,它三面环山,有崎岖的山峰,也有秀丽的山坡相映成趣;有龙盘虎踞的雄伟气魄,也有藏龙卧虎的深厚气势。村西有一条用卵石弹成的古道直通栖霞岭,在栖霞岭的岭头两旁,崎立着“龙头岗”和“虎头山”,龙头与虎头的形象真是鬼斧神工般的惟妙惟肖,像两个威武雄壮的勇士,以万夫不当的气势守卫着栖岭,确保瀛海人的安全。村西首有一片开阔的千余亩田野可种植水稻,周边的山地土质肥厚,是种植各类果蔬及番薯的好地方,有这样优越的自然条件,瀛海村自然就成为真正的渔米之乡,说它是一个人间的“世外桃源”一点儿也不不过分。
      瀛海村南面的葱龙山,海拔有五百米,树木葱葱,山势雄伟;与它并立在西面的剑峰山,山势徒削,崎岖嶙峋,是瀛海村的姐妹山,从这两座姐妹山上流下来的山溪,与北面的玉泉山上的溪流最终汇合起来,成为田野上的蛟龙河。蛟龙河缓缓向东流去,在沙垅的内侧转向南,在沙垅边沿形成了一个U字形的港湾再流入大海,这个港湾可停泊数百条渔船,这条港湾可是瀛海人的“保护神”啊,即使是在台风侵袭之时,海面上波涛汹涌,一道道海浪像雄狮般的怒涛扑向沙滩,掀起阵阵咆哮、怒吼;在沙垅内侧的港湾里风平浪静,停泊的渔船却平稳气静,这道天然屏障确是瀛海村的保护神!
       正是由于瀛海村有如此优厚的自然条件,不断地吸引着外来者在此安身,成家立业。几百年下来,从一个不足百十户人家,渐渐地发展成为五六百户的渔村了,但真正使瀛海村艰生“蜕变”的在明朝年间。由于东洋倭寇经常入侵东南沿海一带村庄,抗倭名将戚继光在沿海一带要塞构筑起一道道城墙,瀛海村地处东海前沿,形势险要,就自然被戚将军看中了。于是,就派来大批将士、征集来的大量民工以及押来为数众多的“流放犯”,在瀛海村安营扎寨,建筑城墙,要把此地作为抗倭前哨基地。顿时间,瀛海村不再是往日寂静的小渔村了,如今是人声鼎沸、车水马龙、人气旺盛的边防要塞之地。几年下来,原来这道树木葱茏的沙垅上巍然矗立起两丈高的雄伟城墙,并直通至玉泉山上。然后沿着山势而下在村西首再转南向东围成一圈,城内面积达三百余亩,一座军民混居的古城由此而生。根据当时“卫所寨”的建制,瀛海村的身份也得到提升,被称之为“瀛海所”了,村民被乡里乡外人称之为“所里人”了。
      其实,此时的“所里人”已不是原来的瀛海村里“土著人”了,其大多数是来自早年建城时遗留下来的士兵、民工及流放人员的后裔。在防倭终结后,在瀛海防守的士兵大多数都愿意留在瀛海所里安身立业,再加上此前来瀛海参加建筑城墙的“流放人员”及应召前来的民工中的大多数人也都愿意留在这环境优越、资源丰富的瀛海所居住,这三帮人加在一起,自然就成了当地的“大多数”。此时,居住在瀛海所里的居民也不再是几百户,而是几千户了。经过了多年的混居、融合、通婚以后,“所里人”早已“涅槃”重生了,无论是语言、穿戴、习俗都发生根本上的演变。
      中国的农村至今还保留着不少的“氏族社会”的痕迹,村落中都有以一个姓氏为主的特点,但瀛海所就不存在这种情况,所里的姓氏可真的说是百家姓的,根本就没有什么大姓小姓的,全是“杂乱无章”,无论是赵、钱、孙、李,还是周、吴、陈、王,哪个单姓都占不到“大头”的位置,虽然有几处街巷中有几个院落是同一姓氏的,但也只属于个别家庭之间的兴亡的整合而已,构不成什么特异来。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表现在语言上,瀛海所里人的语言是相当特殊的,它自成一个体系,与附近的乡里乡外人的语言有极大的差异,有近似于“普通话”的特征,与杭州话十分相近,这恐怕是由于当年大量外来移民介入的缘故,经过长年累月的交流、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语种,最后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所里话”了。
      也正由于这些大量的移民在此定居,使瀛海人无论在生产方式上或者是生活习俗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外来人群来自不同的省份,据说以以北方有河南、河北、山东省人为主,他们来自不同的种族,不同的阶层,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有落草游侠,有犯事宦吏,也有商贾墨客,工农商兵,三教九流,其中不乏有社会残渣,也有侠义心肠的“替天行道者”;有巧工能匠,也有好逸恶劳者;有睹棍窃贼,也有见义勇为、拔刀相助者,一句话,是一锅“大杂烩”。这些人生性活泛,见多识广,不墨守成规,也不甘于现状,更不会遵规导矩,安分守己,按照“老皇历”行事。这些活络的“基因”经过多年的组合与诱变后最终渐渐“植入”瀛海人的“机体”,使瀛海人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混血儿式”蜕变,最终培育出“新瀛海人”来了。
      渐渐地,瀛海所里不再是清一色地从事渔业生产,慢慢地出现了“附加值”较高的“鱼鲞加工业”来,从作坊式渐渐地演变成不同规模的“鱼鲞厂”来。有了厂家,自然就会出现“老板”,有了老板就必然会形成了“商业”,老板们都是头脑机灵的人,他们最初把鱼鲞拿到集镇市场上去卖,后来觉得“不过瘾”,就跑到著名商埠宁波府去营销黄鱼鲞,然后又到绍兴、杭州等地去行商……如此一来,瀛海所里的商业就愈来愈发达,渐成气候,最终成为一座不折不扣的工商业城镇了。瀛海所就此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颠覆性的变化!到了晚清时期,瀛海所里已形成了数十家颇具规模、实力雄厚的鲞厂,他们还别出心裁地“注册”了一个“瀛鲞”的著名品牌,在浙沪一带形成很大的名气。
       瀛海所地处东海前沿,东北面就是舟山群岛,是全国著名的四大游渔场,盛产大黄鱼。每年春季的立夏至小满期间,大黄鱼就要到瀛海所外面的大目洋来产卵,此时的海面上到处是大黄鱼群在游弋,渔船一张网就会满载而归。在此洋面上捕鱼的,不但有本地及附近渔民,还有大量来自本省南部的台州、温州、瑞安以及福建省等地的众多渔船前来捕鱼,由于瀛海所离大目洋最近,又有一个得天独厚的千米沙滩可供停泊并可在此进行鱼货交易,所以就吸引了广大渔船前来停靠。此时,瀛海的沙滩上就密密层层地泊满着各地各式各样的大大小小的五颜六色的渔船,沙滩上人声鼎沸,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热闹非常。
      随着捕鱼规模的日益扩大,鱼鲞加工厂自然也随之兴旺发达起来,与渔船相关的行业、店铺也随之风生水起,瀛海所很快地成为沿海著名渔镇及商埠。由于渔业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渔船制造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在瀛海所里就涌现出两个自成体系的打造渔船的工匠头领,彼此竞争,各展其强,造船技术与工艺日益提高,配套的技艺也日趋精湛,渔船也愈造愈大,从五、六吨到十来吨,一直发展到二十吨。不止是造船业,其他方面的有关行业也随之空前地发展起来,街面上的商店空前繁荣,景况蒸蒸日上,不但有南北货商店、糕饼店;还有布店、绸缎庄,布店里摆满着各色粗布、洋布应有尽有,绸缎庄里的织锦缎、纺绸、罗纺等五花八门的各色绸缎叫人看得眼花缭乱;更有船上用品的各色门类行业也像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如打造铁锚的打铁作坊,编织渔船上用的缆绳作坊,等等。正是渔业兴旺,百业跟上,瀛海所日新月异地朝着繁荣方向发展……

成根 发表于 2016-2-14 10:54

:call:祝贺为礼学长新作问世!

象山张为礼 发表于 2016-2-16 09:15

谢谢你的关爱。

海天渔歌 发表于 2016-2-17 12:14

爵溪的本土村落文化:victory:

鲁迅和殷夫 发表于 2021-2-14 06:37

爵溪,又名“雀溪”,别称瀛海,东临大海,三面环山,西接县城。沿寻历史脉络,可称之为山海之地,历史古城,抗倭之城、渔商之乡,这些都赋予爵溪特有的人文气质。渔文化、渔商文化、海防文化、移民文化等在爵溪交汇碰撞,形成独特的文化生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渔乡曲(长篇小说连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