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日见闻】艺伎和武士
本帖最后由 胡雨 于 2014-3-18 08:37 编辑艺伎产生于17世纪的东京和大阪。最初的艺伎是男性。大约1750年左右,出现了第一个女艺伎。18世纪中叶,这个职业逐渐被女性取代。绝大多数艺伎事为了生计,被迫从事这一职业的。----艺伎不是理想,而是别无选择。艺伎是表演艺术,她们要到专门学校经受长达数年的严格训练,主要学习舞蹈、歌唱、谈话、礼仪、插花、诗书、茶道等艺术,所以称之为艺伎。日本历史上的艺伎曾相当发达。京都作为最集中地区曾经艺馆林立,鼎盛时期从业人数多达几万。
祗园街道旁边的一家敞开大门的院落。
京都的祗园,是艺伎的主要聚居地。目前,京都的艺伎约有200人左右不过,白天这里是很少能够看到艺伎的。跟着导游在祗园的街道中穿行。这里的道路是用青石板铺地。两旁大多是两层楼的房屋。屋子的廊檐下,一般会挂着红色或白色,圆形或柱形的纸制灯笼。偶然路过一家大门敞开的院落,通向院的弯曲石子路两旁是满眼的,带着露水珠的绿色。中间还兼或点缀着一两株开满红色花朵的植物。而大多数房屋的大门口则是用布帘遮住的。还有的人家,门口放一两个小小的花盆。里面盛开着娇嫩的鹅黄花朵。木门的正上方还端座着造型奇特的、镇宅祈福用的或人或神的雕塑。街道两旁,每隔开一段距离,便会有一根电线杆站着。杆子上横七竖八地纠缠着一堆电线,牵引向远方。
木门正上方还端座着造型奇特的、镇宅祈福用的或人或神的雕塑。
忽然,从远处走过来一个身穿和服的妇人。脚踩木屐,手拿雨伞,走在古老的街道上。就在你的身后,街道上时不时地开过两、三辆汽车。那怕你挡了他的路,司机也绝不会猛按喇叭地去催促你,就那么静静地跟着,直到你一回身,发现了它,自动地为他闪到路旁。古老、现代的元素,就这样自然在你的眼前出现着,让你仿佛有些时光穿越的错感。
远处走过来一个身穿和服的妇人。
站在祉园街头等巴士,旁边就是著名的八阪神社的西楼门。建筑的着色是橘黄色的,八阪神社是日本全国约三千座八坂神社的总本社,供奉是保佑商家生意兴隆、消灾解难的神祗,也是艺妓们经常造访的寺庙。八坂神社例行祭祀活动叫做袛园祭,与东京的神田祭,大阪的天神祭并称为日本的三大祭。
八阪神社的西楼门,建筑的着色是橘黄色的。
东京的皇宫外苑前,有一大片的松树林。松林簇拥的一个小广场上,有一个很著名的雕塑。多数的旅游者,因为赶时间或别的原因,往往在雕塑前留个影,急匆匆地就赶往皇宫外的二重桥了。塑像很高,战袍加身,跨在马上。抬起头,能看到空中低沉的云,雕塑太高,你看不清他的五官,只能看到一个动感的剪影。如果不是导游介绍,甚至可能不知道、也不屑记住他的名字。
回来后,去网上做功课,知道了楠木正成的故事。他是日本的三大悲剧英雄之一。日本南北朝时代的武将、镰仓幕府的领袖之一。楠木正成在42岁时兵败自杀,据说,在出征前,楠木正成将他11岁的儿子正行唤到樱井驿,嘱咐后事,决心拼死一战。后来西乡隆盛在他的诗作中这样描写到: 殷勤遗训泪盈颜,千载芳名在此间。花谢花开樱井驿,幽香犹逗旧南山。史书记载,楠木正成在任时曾推行过“减轻赋税、开垦荒地、兴建水利、劝务农桑”等政策,对老百姓而言还是带来了一些好处的。
抬起头,能看到空中低沉的云,雕塑太高,你看不清他的五官。
日本武士产生在平安时代,日文中,本意是侍者,贴身随从。在日本,武士被要求学习文化,懂得欣赏艺术,在茶道、棋道等方面都要附庸风雅。作为职业军人的武士也是和平时期的行政管理者。从体制、职能上看,武士更类似西方的封建领主和骑士。不过,大多数的武士是中下级小人物,如果不能依靠一位有钱有势的主公,生活往往在穷困中勉强维持。武士道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镰仓幕府是日本武士道的发源地。后来经江户时代吸收儒家思想才最终成型。武士道以“为主君不怕死不惜命”的觉悟为根本,强调献身取义、舍己成仁的武士精神。
短短几天接触,对日本的了解是知之甚微。而更多的印象是来自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知识和大量的影视作品。某天晚上在小区散步时,和女儿一起回顾在日本的情景,启发她寻找两国之间的差别所在。然后给女儿讲甲午海战、珍珠港事件、广岛原子弹爆炸、中日战争、二次世界大战、驻日美军基地等等。让她明白了一个国家就像一个人一样,不能屈居人后,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质、勇气和视野,才能得到他人、他国尊敬的道理。当然,除此之外,一定还要有一颗善良、宽容的心。
艺伎和武士是如此的遥远,它们是日本的国粹,却也不可避免地在时代滚滚洪流中逐步走向夕阳。在京都的西针织会馆里,和服表演的舞台后面,有两个六七十岁的男性老者。楼上熙熙攘攘,操着不同口音的游人们在选购领带、扇子、布匹、和服,他们两个就那么安静地坐在古老织布机旁边,一线一线,配合着拉扯,向游人们展示远古时候布匹的手工制作过程。虽然这只是一种表演,他们也把这项工作做得专心致志。他们斑白的头发、额头的皱纹里,一定隐藏着数不清的往事回忆。
他们安静地坐在古老织布机旁边,一线一线,配合着拉扯。
这一幕,看得感动。突然想起小时候,在家乡,农村的姨娘们在夏季农闲时节,在自家的窨子里穿梭织布的情景。顺着梯子下到窨子里,外面空气燥热,没有空调、没有电风扇,里面的空气却是凉凉的,她们手脚并用的织布,嘴里还低声哼着小曲,有时还给小孩们讲个故事听听。现在,这种东西基本上已经是快要绝迹了。今天那些玩着爱疯、爱拍,带着小眼镜的城市里的孩子们,那里知道这些呀。不过,从他(她)们身上,他(她)们的口里,你却也能学到那些你压根也想不到、学不会的新的东西。滚滚长河东逝水,生命传承,有些精神却是可以跨越种族、国别、文化、历史、地域而共通的。
有些东西,要在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永远地珍藏。
我们走的太快,物质跟上了,精神、魂灵却丢了。 日本是全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第57个民族。 哦莫哦莫 如此娴静的文字 究竟会出自怎样一位女子之手哇 想象 想象 想象 wendy好,印象最深的是你的热气球! 看到今天的旅游价格,到日本游6天很便宜,可惜走不开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