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隐士[《新安石蛙》5]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13-7-11 10:32 编辑深山隐士
石蛙属于流水生活、群居型蛙类,常隐居深山水流较缓、两岸植被丰富的溪中,或流溪洄水坑里;几只甚至几十只共栖一处。
白天,它们伏在洞口、或潜于草丛石隙间,伺机捕捉附近的食物。一旦发现蛇鼠等敌害、或有人接近,便迅速退到洞内或沉入水底。傍晚时分,它们离开洞穴在山溪两岸、或山坡上草丛中觅食、嬉戏,但活动范围不大;夜深了才逐渐返回洞穴。在一般情况下,天亮后很难发现石蛙的踪迹;但在适宜的环境里,其也会出穴觅食。
石蛙食性广泛,除摄食昆虫、蜈蚣、马陆、蜗牛、蚯蚓外,还捕食螺蚬、虾蟹、杂鱼、幼蛇以至小鸟。吞食量一般为其体重的9.0%,有时达到12.8%。一位鲍姓的养蛙者说:曾从一只半斤重的石蛙体内,取出一只刚吞下的老鼠;称了称,鼠重三两。
石蛙属于变温动物,活动能力的强弱与外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其中温度变化影响最为明显。石蛙的适宜水温为15℃至25℃,水温过低较少活动、生长停滞,水温过高出现异常、甚至死亡。
正如一则谜语所云:“冬天入洞房,夏天入水塘;水里做月子,吃肉不吃粮。”除了昼伏夜出,石蛙夏蛰冬眠。霜降后,它们在山溪深水潭、或抗寒性比石穴强的溪边泥洞,紧闭双眼、不吃不动蛰伏冬眠,靠体内贮存的养分进行微弱而缓慢的新陈代谢。翌年惊蛰时节,当水温高于12℃时开始伏在洞口、或跳出洞穴活动。
平时石蛙活动较弱,在繁殖盛期则活动频繁。
石蛙具内声囊,能发出低浊而响亮的鸣声;位于双眼后方的鼓膜,仅呈一条纵状颞褶,其无外耳,有中耳腔;听觉灵敏。当雄蛙发出“咕咕咕”的求偶之声,雌蛙即以“咔咔咔”声以回应。接着,雄蛙伏于雌蛙之背,用强有力的前肢紧紧抱之,并借助胸棘加强固着力,避免被水流冲散。
当雌蛙将卵子产于瀑布下方树根上、或石块下时,雄蛙立即排精。卵外胶质膜厚、黏性强,成群粘于附着物上、成串地悬在水里。吸水后卵径约4毫米,大者可达5毫米。
“抱对”是蛙类生殖过程一种特殊现象,其生物学意义主要是促使雌蛙排卵。研究表明:如果人为把抱对的蛙分开,即使是在繁殖期间雌蛙也不会排卵。 蛙文化~~;P 增长知识。 这癞蛤蟆家亲戚啊,这玩意是不敢开口:mad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