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 发表于 2007-10-14 09:29

走进《海达渔鼓》幕后

□ 记者 王陈辉文 蒋曼儒摄 (今日象山)
   9月29日夜,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广场舞比赛中,《海达渔鼓》一亮相,观众仿佛置身于波澜壮阔的大海中,体验到了渔民打渔中的艰辛和收获后的喜悦。《海达渔鼓》节奏急徐有致,舞台效果美轮美奂,不少观众惊叹:“《海达渔鼓》有别于其他节目的似曾相见,具有独特的魅力。”
   
   A 作品四易其版
   从大海边走出来的《海达渔鼓》自2004年创立以来,一路凯歌,2006年夺得浙江省群星奖广场舞蹈比赛金奖;2007年走进中央电视台7套荧屏大舞台,此后,相继被邀赴三门、东阳、舟山等周边县市巡回展演,受到了所在地领导和市民的广泛好评,并走入我国最高级别的群众文艺政府奖———“群星奖”大赛现场。
   明代戚继光曾经驻军爵溪抗倭,当地渔民根据戚家军演练的军鼓,创立了爵溪渔鼓。
   上世纪末,爵溪渔鼓面临失传,爵溪街道文化站奚斌辉等人通过抢救挖掘、整理,形成了最初的《海达渔鼓》。
   由于《海达渔鼓》曲调简单,演奏乏味,缺少艺术吸引力和震撼力。
   县文化部门邀请省、市文艺专家进行“会诊”,对“锣鼓”原有曲调和演奏技巧进行适度加工和创新。他们搜集全国各地鼓乐的特点,加以分析、吸纳,使节奏符合渔民海上作业的各项动作。主创人员还查阅了大量资料,深入渔区体验渔民打渔归来喜庆丰收的场面,据此进行舞蹈动作的设计,最后形成了带有江南渔家特色的节目。
   后来,施娟娟等人在史料中发现,古代有一种鱼鞋,他们立刻将这一服饰融入节目中。并将鱼鞋根据演出需要加以改造,在翘着鱼尾巴的鞋中暗藏渔鼓,这样使得演出的渔女手上有手鼓,腰间有鱼篓(也是渔鼓),脚下有鱼鞋,更增添了节目的视觉冲击力。
   一些专家在观看了《海达渔鼓》演出后,评价说:“渔民擂动千斤大鼓,表现了渔民不怕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粗犷;渔女阴柔的舞蹈,又让人感受到她们灵巧秀美的特色,整个节目场面宽阔、宏大,故事曲折、完整,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它的独创性,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B 汗水浇灌终出奇葩
   唯美的舞蹈,整齐多变的鼓乐打击,这些都让看过《海达渔鼓》的专家和群众啧啧称道。但是谁也不曾想到,这些演员都是非专业演员,来自各行各业,有的甚至在演出《海达渔鼓》前,从未和音乐有过交道。
   5名擂鼓手说:“鼓棒敲了多少次,我们谁也数不清,有时一整天手没有离开过鼓棒,甚至吃饭拿筷的时候,也会出现打击的动作。”别看手执鱼形鼓的舞蹈演员把这20多斤重的鱼鼓舞得轻盈多姿,背后却不知付出了多少汗水。一名队员说:“刚开始使鼓的时候,没几个回合,手就发酸了。但为了舞得整齐,别人休息时,我们一帮人还得加练。”作为主创人员之一的奚斌辉更是不遗余力。在29日比赛前夕,他两脚膝盖、脚踝等处都还打着绷带。
   他在节目中担任主擂手的角色,可谓整个节目的灵魂,全体演员将在他的引领下,诠释渔家风情。
   
   C 团结协作形成《渔鼓》精神   
   节目编导老师施娟娟说:“《海达渔鼓》是讲究整体配合的节目,没有大家的齐心协力,也就没有节目的今天。”在近4年的合练中,节目组依靠的是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主创者之一的奚斌辉还为此创作了《渔鼓队之歌》,他在歌中这样描述:吃点苦,受点累,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出点汗,流点泪,不惧艰难,亲密无间。
   这是一支不拿工资,没有协议约束的队伍,但他们都凝聚在《海达渔鼓》这面旗帜下。奚斌辉说:“大家来自各行各业,但是只要一声招呼,他们均会出现在排练现场。”有的队员外嫁宁波,只要有演出或排练任务,就会赶回来;有的排练时间和自己的工作有冲突,他们千方百计进行协调……为了保证节目的质量,编导对演员的要求相当严格,甚至有点苛刻。编导老师和主创人员发现演员的错误动作和表情,都会严厉的指出,并进行一丝不苟的改正。因此,排练中经常会出现“呵斥”现象,但这一切都是为了节目,大家都理解。在不断的磨擦中,大家的心更齐了,有的演员说:“几日不见大伙,心里还怪想念的!”为了排练节目,领舞的陈潇怀孕了还瞒着家里人。家人知道后,婆婆、老公都劝她退出节目组。但她考虑到自己是节目组的一员,马上就要比赛了,眼看着节目已经成熟,要是这时候自己退出,节目组将重新物色人选,影响节目的质量;而且退出这次群星奖的比赛,会给自己留下遗憾。就这样,她力排家里人的反对,坚持训练,并出色地完成了在番禺的演出。
   
   D《渔鼓》意义重大   
   在番禺举行的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广场舞比赛中,10支参赛节目均经过层层选拔,分别代表各地区广场舞表演艺术的最高水平。节目展现了我国各地浓郁的地域风情和各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洪贤兴说:“《海达渔鼓》能代表浙江参赛,迈进我国目前最高级别的群众文艺政府奖———‘群星奖’大赛,已经说明了《海达渔鼓》的成功。不仅如此,《海达渔鼓》亮相大赛,对于向全国展示象山文化,发展象山文化都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海达渔鼓》还探索出了一条企业和文化联姻的合作化道路。洪贤兴说:“海达印染公司出资,使得‘渔鼓’有了经济保障,可以大展拳脚,不仅挽救了濒临失传的‘渔鼓’,还使它大放异彩。
   同时,‘渔鼓’以海达印染公司冠名,也对公司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可以说,这种联姻的方式,对于文化和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双赢的作用。”他表示,象山在经过6000余年的历史沉淀,拥有深厚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创作资源,这些文化都可以尝试企业和文化联姻的方式,把它发掘出来。《海达渔鼓》的成功运作可以成为这种方式的典范,若能如此,则长睡历史长河中的象山文化都将被一一唤醒!

[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07-10-14 11:18 编辑 ]

山鹰猎狐 发表于 2007-10-14 10:29

海达厂的骄傲,也是我们象山的骄傲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走进《海达渔鼓》幕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