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象山病人在上海求治开通绿色通道(上海中山医院肝肝脏外科
本帖最后由 潘仁龙 于 2012-8-13 15:20 编辑象山老乡到上海来看病,由于对上海医院的特色学科是那个医院不清楚,往往找不到对口的医师给于治疗,而且容易耽误病情,错过治疗机会。这次承蒙上海市总工会领导安排,认识了上海各大医院的院长、医务科科长。与各位领导交流后,初步达成一个共识。帮助需要在上海治疗的病人安排医生及住院。樊院长即将荣任中山医院院长及工程院院士。这是象山人民的福音呀。有些病人对医生不了解,痛失治疗最佳机会。导致后悔莫及。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推荐上海名医给大家参考。
德技双馨的好医师——中山医院副院长、肝外科主任樊嘉教授先进事迹
(荣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
樊嘉,男,汉族,1958年3月生,江苏人。1995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毕业后留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肿瘤外科工作至今。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副院长、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系副主任、中山医院肝肿瘤外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兼任美国外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副主任委员、国际肝胆胰协会委员等职。担任《中华外科杂志》等14种杂志副主编或编委。
曾获得“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上海市卫生系统百名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上海市百名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持“973”、“十一五”、上海市科委重大攻关等多项课题。近年发表论文140余篇;作为第一完成人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奖二等奖等多项奖励,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作为一名医生,樊教授始终以白求恩同志为榜样,对技术刻苦钻研,精益求精,20多年如一日,时时刻刻“以病人为中心”,把无限的激情倾注在医学事业中,以渊博的学识、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挽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交口赞誉,也以实际行动为新时期的白求恩精神注入了新的内涵,更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真实写照。
见过樊嘉教授的人,无一不为他那种全身心扑在事业上、工作起来不知疲倦的精神所折服,在樊嘉教授身边工作的人,无一不被他病员至上的天使般的真情所感染。樊教授是人民的好医生,廉洁行医。在数十年的从医生涯中,他以病人为中心,视病人如亲人。
2007年5月14日,这是一个极其平常的日子。上午樊教授在高级专家门诊部出诊,全国慕名而来的病员达52人之多,其中在11:30以后挂号的病员是一加再加,达5人之多。樊教授不厌其烦地为每一个病员诊断,分析病情,制定治疗方案,等送走最后一位病友已是下午1:20。樊教授接过身边工作人员递过来的几块饼干和一杯开水匆匆离开了,大家都知道,樊教授下午得参加院务会。下午5点樊教授又准时出现在16楼的肝移植交班办公室,他自己倒上一杯开水,从口袋里掏出一个药瓶子,倒了几粒,很快地咽了下去。他又嘱咐值班人员开始交班,听完交班,他又穿上隔离衣进入重症监护病房,一如既往地走到病床前一个病人接一个病人地询问病情,修改医嘱。与往日不同的是,今天他戴了双层的口罩,他的声音略显嘶哑。而他的眼神传递给患者的依然是那份坚定和信心——医患同心一定能共度难关。事后身边的工作人员才知道樊教授那天因感冒一直有低热,而让我们折服的是他的表情还是那样平静如水、态度还是那样和蔼可亲,细小的不同却体现了樊教授始终以病人至上的行医理念。每天晚上增设的肝移植病人查房制度自2001年4月16日樊教授完成了第一例肝移植术以后从未间断过。他说,病人这么信任我们,把整个生命托付给我们,我们的所作所为要对得起他们的重托。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樊教授的肺腑之言。生命有限,激情无限。只有视病人如亲人的人才有这种激情,才能产生这种超常规的行为。
同事们都称樊教授为“中山铁人”。找樊教授看过病的人都知道,樊教授周一上午的门诊是中山医院最忙的门诊之一,而樊教授总是耐心地听取病人的诉说,全面地查体,详细地为病人分析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看完最后一个病人常常已到下午一点。有人劝他是否能限号,他说病人来一趟很不容易,能帮助病人及时解决痛苦是医生的天职,也是中山医院一贯的优良传统。樊教授在手术台上一站常常就是十几个小时;当夜深人静人们睡得正香时,手术室仍然灯火通明,在无影灯下经常可见樊教授一丝不苟地为肝移植病人缝合一根根重要的血管,手术结束时往往已是次日凌晨,在办公室短暂休息,上午又出现在手术台上。樊教授日工作12小时以上,个人年手术量500余台,累计完成肝切除手术4000余例,肝移植627例,成为国内乃至世界的佼佼者,救治患者遍及世界各地。樊教授正是用自己的辛劳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病人的生命,他的忘我的工作精神也深深地鼓舞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不停地去攀登新的高峰。
要成为新时代白求恩式的医生,不仅要求医技精湛,而且大胆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更多、更好地造福病人。这是樊教授对新时期白求恩精神的理解与延伸。
在恩师、国际著名肝癌专家汤钊猷院士和余业勤教授的指引下,樊教授始终从病人的切身利益和需要出发,勇创禁区、敢冒风险,大胆地对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的治疗进行创新,在国内外首创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多模式综合治疗技术,使得被医学界公认为肝癌晚期、生存时间不会超过3个月的部分病人获得新生。当一些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经过樊教授治疗后重返工作岗位,除了惊讶,更多的是被樊教授的创新所折服。此项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器官移植是世界医学发展前沿,樊教授高瞻远瞩,不远千里来到世界上最大的肝移植中心——美国匹兹堡大学器官移植中心从事肝移植基础和临床研究。归国后他迅速将这项技术应用于临床,并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满腔热情地带领全科创造了一项又一项骄人的记录:亚洲首例成人肝心联合移植、中国首例经典劈裂式肝移植术、国内年龄最小的劈裂式肝移植、国际年龄最大的受体肝移植,上海市首例成人-成人右半肝活体肝移植,上海市第一、二例成人-儿童活体肝移植……。2006年樊教授在总结了肝癌肝脏移植经验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肝癌肝移植适应证——“上海复旦标准”,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对推动和规范我国的肝癌肝移植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为学生和同行从事科研和临床树立了创新的典范。
走上领导岗位后,樊教授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新技术和创新研究,勇当科技兴院的急先锋。科室规模、业务量倍增,新技术层出不穷,医疗质量明显提高,就医流程优化,医疗费用得到控制,全院门诊量年增长15%。由他领衔的肝肿瘤临床医师组近年来先后获得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他创设激励机制,使得医院获科研课题资助、发表SCI论文数量逐年递增,近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奖共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近年他指导学生致力肿瘤微环境对肝癌复发转移影响研究,发现肝癌局部免疫状态,特别是微环境中的调节性T淋巴细胞及其与杀伤性T淋巴细胞的力量对比关系与门静脉癌栓形成、转移复发密切相关。当杀伤细胞增多时,可以有效地对抗调节性T细胞对患者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而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有利于杀伤肿瘤细胞。因此通过适当的免疫调节对降低肝癌术后复发转移、进一步提高患者疗效具有极其重要意义。这一重要成果刊发在国际著名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影响因子IF=13.598)上。樊教授自己主持国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课题等12项。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包括SCI论文32篇。撰写专著10余部。作为第一完成人或主要完成人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12项。
甘当人梯,放手培养、使用年轻人。樊教授认为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医院、学科的发展靠得是一个德才兼备的团队。他培养年轻人有独特的理念,他要求年轻人“在学习上有独立性、在工作上有创造性、对病人有责任心、对环境有适应性、在集体中有合群性”,成为“肯干、能干、善干”的医学人才。他非常重视培养年轻人的思想政治素质,虚功实做,通过强调“学做人,学本领”的统一,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全程德育”的教育实践中。作为医院主管科研的樊教授特别注重科研思维的培养。在繁忙的医疗和行政工作间,他仍不折不扣地参与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工作及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已指导培养博士研究生20名及硕士研究生6名,肝肿瘤外科已成为一支勇于创新的优秀青年团队。其中的学术骨干已独立承担“863”等国家级课题13项,在“Nature Medicine”等国际顶级杂志发表多篇论文,2人获上海市“银蛇奖”,多人获“国家自然基金杰出青年基金”、“曙光计划”、“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等资助。
时间流逝,樊教授依然以饱满的热情带领中山医院肝肿瘤外科的全体年轻人去实现新的目标——攀登医学新高峰,使我们的肝癌诊治、肝移植研究屹立于世界之林。
这是好事!看病最怕欲投无门!:s5 我爸最近查出脂肪肝,要在丹城住院,床铺等了两天才等到,如今看病真是有点困难啊,唉~~~:L:L看到这样的帖子,心情好多了~~~ 潘教授功德无量:s5 哇塞!文章我没看,就想赞一下 潘医生,您真是好心人!:s5 :s5:s5 赞一个! 潘教授功德无量:s5:s5:s5
潘教授:s5:s5:s5 得到过潘教授几次帮助,再次表示真诚的谢意:s5:s2 向世兄致敬! 潘教授 我也是潘氏仁字辈的,不知你是黄埠村还是岳头村的? 病患的福音,潘教授功德无量。{:gl:} 潘教授一如既往的心系家乡!:s5 好人、好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