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六记·义工故事]150志愿者每周讲解2小时
【2005-10-8 新京报】故宫首批志愿者今年3月底“上岗”,自感收获远大于付出
志愿者算是故宫的“编外”工作者,不用买门票就能自由出入故宫,却不拿工资,主要承担为观众提供专题展览的义务咨询和讲解服务。
在今年3月底4月初上岗的150名志愿者中,目前经常来上班的有120人。
这些志愿者不能按照规定“上班”,可能有种种原因。而更多坚持下来的志愿者认为,自己在这份“工作”上,得到的远远多于付出。
9月25日上午10时,刘淼开车带着王芳从东华门开车驶进故宫,停好车后两人走进一个“游人止步”的院子里。还没进屋,就听见那间坐东望西的屋子里,已经有人在嘻嘻哈哈地乐个不停了。
“这儿以前是王子住的地方,现在是志愿者的家”,刘淼指着绿色的屋顶说,绿色屋顶的房子是王子住的,黄色的屋顶只有皇帝能住。
屋子里的陈设很旧,稍嫌杂乱地放着些木头桌椅,电话也是上世纪80年代机关单位的感觉。门窗都敞着透气,灰尘在稀薄的阳光里漂移。墙上的挂钩上,挂着一排排的胸卡,这是每个志愿者的“工作牌”,每次“上班”前,他们都必须来领取并佩戴。像刘淼和王芳这样的故宫志愿者,一共有150多人,其中退休人员、上班族和学生的比例,差不多各占三分之一。
10分钟后,屋子里的人分别找出自己的胸牌挂到脖子上。各人分头前往自己所“志愿”的钟表馆、珍宝馆与石鼓馆等开始讲解工作,“挣工分去了!”刘淼笑着说,每个志愿者都有1个星期讲2个小时的硬指标。
管理这批志愿者的人是两个年轻的女孩,王彦与果美侠。她们俩原本是故宫的专职讲解员,从去年下半年起被调来启动“故宫志愿者”项目。王彦说,现在一切都还在不断调整中,将志愿者队伍组织化是目前要解决的问题。
神秘故宫曾遥不可及
“如果让你一个人在故宫里住一个晚上,你敢吗?”听到这个问题,刘淼马上连连摇头,露出一副受了惊吓的表情。
刘淼还记得幼时第一次被父母带进故宫的感觉,那时有些殿还没有被栏杆围起来,走近皇帝的龙椅时,从幽暗的大殿的各个角落里,渗出来的森严令小小的他从脊背上爬起一丝丝的凉意。
在上个世纪整个80年代直到90年代上半期,刘淼与他的同学所接受的教育,令他们对故宫没有产生出多少温情或者自豪感,只知道它是明清两朝的皇帝老儿住过的地方。故宫是遥不可及的,古老的历史,从未想过自己会与它有何关联。
“太神秘了!”对于故宫印象,志愿者的回答几乎众口一词,“故宫就好像一个解不开的谜团,太大了,宝贝太多了!每一件都值得你玩味良久。“
1500人应征志愿者
2004年11月27日,一些报纸上登出了小小的一则广告———故宫招募志愿者。当时在北京建筑设计院第8研究所当带头人的刘淼,无意中看到了这个广告后,立刻生出一个念头:“我要去报名参加。”他完全没有想理由,也没顾得上自己是否具有相关的知识储备。
在报名截止日期的前两天,刘淼向妻子王芳提起自己应征志愿者的事情。王芳听后急了,夜里10点多钟,她生平第一次去了网吧打印出简历,第二天一早把简历快递到了故宫。
杨小俭则是在报名结束后被“破格”录取的。当时已经是国家博物馆志愿者的他,并不是北京的常住人口。因为他在南昌的工作时间自由,经常来北京。得知故宫招志愿者的消息时,报名时间已经截止。杨小俭拿着一本杂志去了故宫博物院,那是他去年年初在国家博物馆做志愿服务时,杂志上的一篇专访配了一张他的照片,图片说明错误地写成“故宫博物院志愿者”。杨小俭指着它说:“你们看,我早就已经是故宫的志愿者了。”
在志愿者中还有很多人原本即是学有专攻,核工业冶金研究院的退休研究员卫体民,今年已经63岁,自幼便在父亲的教导下练习书法,是核工业系统内小有名气的书法家。
1个星期的报名时间里,故宫收到了1500多份志愿者报名表。
剔除报考的黑导游
报名截止后,故宫保安部门的人特意前来提醒果美侠和王彦,有一些黑导游也混进了志愿者的报名队伍。对于那些黑导游来说,担任志愿者的好处显而易见:能获得一张免费进出故宫的胸卡无须再购票了;还可以得到培训机会获得一份翔实的讲解材料;另外,以“志愿者”的身份去做导游容易博得游客的信任。
三四百个志愿者获得了面试的机会,之后,故宫内外的专家为他们办了五六次培训,普及故宫知识、介绍讲解技巧,尤其是对珍宝馆与钟表馆作了专门的介绍。
卫体民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每天从头到尾地背诵两遍。后来,他与老同志们聊起来才发现,所有的老年志愿者都经过这样的辛苦“备考”。
“好久没有那么紧张过了。”10多年里,不知道在国际客户前讲解过多少次提案的刘淼说。2005年3月底、4月初的时候,150多个人拿到了“志愿者”的证件。
需要不断看书充电
刘淼说,“我觉得我是占了故宫的便宜,它给我的一个领域是我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他想在讲满50个小时之后,换其他的馆去讲,增加更多学习的机会。
与年轻志愿者不一样,卫体民等老年志愿者普遍都是专注于某一领域。已经在故宫讲解超过七八十个小时的卫体民说,他现在讲解石鼓馆,至多可能会去修缮后转变为书画馆的武英殿讲解,而绘画已经是让他感到力不从心的领域了。
孩子已经读高中的杨小俭,从事市场营销多年,言谈中他一再地称,自己不想失去在国家博物馆和故宫任何一个地方的志愿者机会。喜欢文化和历史的他说,故宫与国家博物馆各有千秋,能让他近距离地接触很多大师,自己能够进步得特别快。“我们并不是完全奉献的活雷锋,我们从故宫得到了很多。”他说。
150多个志愿者中,常来故宫的有120多个。杨小俭分析那些不常来的人,要么是时间太紧,要么是动力不足,因为在故宫担任讲解员并不是仅仅背下讲解材料就够了,而是需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需要看很多很多的书。”
杨小俭说,自己现在每次从居住的六里桥上公交车,就开始读一本小册子,那时他自己看书做笔记整理出来的材料。“如果不是这个志愿者工作,我肯定就会像别人一样无所事事或者是读报纸”,大约四五十分钟后,车到了天安门东站,杨小俭下车,不是向左就是向右,向右去国博,向左来故宫。
为了庆祝故宫博物院建院80周年,志愿者们凑钱制作了一个“寿”字,并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他们要把它送给故宫,庆祝生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