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悠悠 56年前的一次远行
往事悠悠 56年前的一次远行去年夏天开始,我双脚发生病变。早晨起床后,脚跟触地,似有千百枚花针在刺,痛不堪言。医生问我:“你年轻时,双脚有无受过伤?假如过去受过伤,因为年轻,身体抵抗力好,伤病潜伏下来,现在,你已经70多岁了,随着抵抗力的减退,旧伤复发是完全可能的。”经医生这么一说,我才想起过去双脚确实受过伤。
那是1950年,我从石浦立三中学初中毕业,被宁波效实中学高中部录取。当时,我和几个同学是这样去宁波的:在石浦吃过早饭后上路,经昌国、鸡鸣,爬过3条岭,到新桥吃中饭。然后,越过东溪岭,经过47.5公里的跋涉,到丹城,已是黄昏时分了。吃过晚饭,还得继续走,出东门,又是二三十公里的路,才到达白墩。从白墩乘夜航船(木帆船),横渡象山港,来到鄞县洋下头渡口。上岸时已东方发白,鸡鸣三遍了。肚饿了,只好买个烤熟的芋艿头当早饭。尽管当时双脚脚掌像灌了铅,一步一拐,但还是得走、走、走!憋了一口气,又强行了四五十里路,才来到宁波江东的一个内河渡口,然后由一只小小的拉纤船,缓慢地把我们拉到灵桥旁。
宁波总算到了,虽然又过去了一整天,但同行的一帮青年学生还是倍感兴奋。不料弃船登岸后,我发现自己的双脚已不能触地,就像现在一样疼。
那时我才虚岁15呀,哪经得起两天一夜将近100公里路的急行!按照医生的说法,今天的脚伤,不就是那时种下的根吗?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半个多世纪后,我们的交通就已发生了翻来覆地的变化。如今,从石浦到宁波,就是象山港大桥还未建成,也只需3个小时就到。
今年9月14日,象山港大桥及接线工程隆重奠基了。一幅更为宏伟的蓝图已展现在我们面前。抚今忆昔,我由衷地感到高兴。(苏炳林) 感动,时代真的不同了。 交通是经济命脉。
期盼象山开通火车。 我也是,有火车就方便多了 1961年读高中的时候,从石浦先乘船到蟹钳渡(退潮时还要用改乘舢板上岸),再乘汽车到丹城。汽车烧木炭,上坡时人要下车推车。
由于经济困难,我有好几次徒步回家。有一次学校放假,和几个同学晚饭后离开丹城,翻过东溪岭后碰到一个疯子,不让我们过路。正值午夜,我们只得躲进东溪一间房子里(好像是一座祠堂),再从后门偷偷溜出,得以脱身。
从县城到南堡,走的是沙石路;接着要翻山越岭。那时舍不得穿鞋子,是打赤脚走的! 那个时代有条件读书已经非比寻常,还能上大学,绝对是人才。 那个年底真是有太多的回忆啊 周围变化太快~~ Originally posted by skyhood at 2006-10-12 15:12:
交通是经济命脉。
期盼象山开通火车。
有这必要吗?都高速时代了,还在地面上建铁轨?多占地呀?一点也不经济。不会考虑造地铁呀?这样,地面上还可以务农、经商,经济与交通两不误。当然,也可以节省过路费了。
[ Last edited by dongsch on 2007-1-12 at 23:00 ] Originally posted by 成根 at 2007-1-9 21:15:
1961年读高中的时候,从石浦先乘船到蟹钳渡(退潮时还要用改乘舢板上岸),再乘汽车到丹城。汽车烧木炭,上坡时人要下车推车。
由于经济困难,我有好几次徒步回家。有一次学校放假,和几个同学晚饭后离开 ...
今年元旦回家,发现又多了一个收费站。在父亲的指引下,走了回老路,绕过了两个收费站,正经过蟹钳渡,听说是当年坐船去宁波的地方。那个地方风景不错呀,没什么人,都是滩涂。
[ Last edited by dongsch on 2007-1-12 at 23:05 ] Originally posted by dongsch at 2007-1-12 22:59:
有这必要吗?都高速时代了,还在地面上建铁轨?多占地呀?一点也不经济。不会考虑造地铁呀?这样,地面上还可以务农、经商,经济与交通两不误。当然,也可以节省过路费了。
[ Last edited by dongsch on...
北京1公里地铁造价要几个亿,等象山有钱了再考虑吧。 真的是回味无穷啊.. Originally posted by skyhood at 2007-1-30 09:58:
北京1公里地铁造价要几个亿,等象山有钱了再考虑吧。
真的假的???不可思议!!! 我上初三那年,去宁波参加英语竞赛,从丹城到宁波,大巴车居然开了7个小时。现在只要1个半小时,真是天囊之别啊! 真的是天壤之别..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