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旺凯:抉择与使命之间
朗旺凯:抉择与使命之间http://www.cnxsg.cn 中国象山港 2011年07月12日
http://www.cnxsg.cn/pic/0/10/06/14/10061477_305162.jpg
天南地北象山人
对于一个企业家而言,成长史、奋斗史是绕不开的话题,但朗旺凯却轻描淡写的将其奋斗史一笔带过。三个小时的访谈间,他对于生活的深刻认知,对哲学、社会学的精辟见解,让人心生肃然,他简洁清晰的叙事能力,犹如秋夜的流水,流过他激情而曲折的岁月,真诚而实在。
他集所有光环于一身,事业蒸蒸日上,对于企业家而言,庶几功德圆满。然而,他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家,背负的社会使命感令他从未停下跋涉的脚步……
北京的室外温度高达34℃,闷热干燥,普通人稍一走动汗流不止。朗旺凯疾步走近的时候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深蓝色条纹西装挺括硬朗,光洁的白色纯棉衬衫,搭配着明黄色的领带,“郎总一年四季都是西装加领带,说是对人的尊重。”他的司机低声解释。“女士优先”,朗旺凯始终不紧不慢地跟在身后,略微颔首的引导客人先行,风度翩翩、优雅的举止就像是从电影里走出来的英国绅士。
走到门口时,朗旺凯停在了进门处的脚垫上,使劲在上面蹭了几下,伸手把门推开,握着把手守在门边,直到最后一个人进来后,轻轻地带上门。他破天荒地打破原则,第一次接受媒体采访,因为媒体来自家乡。
朗旺凯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在抉择中前行,背负着使命奋斗。”
“如果我按照被设计的那条路走,现在的我只是个再普通不过的中年男人。”
和所有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朗旺凯说,他也是怀着一腔激情从学校走出来。1987年7月,朗旺凯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被分配到铁道部大连机车车辆厂。在火车上,看着窗外的景色从郁郁葱葱的绿变得渐渐昏黄,朗旺凯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到单位报道后,现实又给了他一个打击。
负责接待的国企员工态度很冷漠,把他领进一个16人的大宿舍后就再也没出现过,宿舍的床摇摇晃晃像是要散架,汗臭味、剩饭味夹杂在空气中,几个灰头土脸的工人斜躺在床上。“我一个大学生怎么跟工人挤在一起睡觉,脑袋嗡地一声。”朗旺凯说,当时很难接受这么大的落差,真有马上卷铺盖回家的冲动。
冷静下来的朗旺凯陷入了沉思,“一变则通”,他拿这句话激励自己,欣然接受了学外语出身的自己下车间当工人的现状,并迅速地和工人打成了一片。半年后,他调入了技术开发中心。傍晚同事们聚在一起打扑克聊天,他却躲在办公室看书,直等到门卫来赶他走。“那时候的我就想不能一辈子以翻译为生,得学习其他知识,得走出去。”敏锐的朗旺凯自学起了企业管理。两年后,他被公派到德国去培训了一段时间,那是他第一次走出国门,也就是那时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
1990年1月,在报纸上他看到了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招聘翻译,他惊喜万分,毫不犹豫地跑去应聘,经过几轮面试,他顺利地被录取。去辉瑞就要辞职,而目前的“铁饭碗”不知道羡煞多少人,领导得知消息后轮番找他谈话,企业里关于他的流言蜚语漫天传,“不知好歹”、“给洋鬼子干活有什么好……”铁了心的朗旺凯没有丝毫迟疑,毅然地退掉了宿舍辞了职。
时间已经过去了二十年,但是朗旺凯永远忘不了1990年那个冬天,他和妻子拖着两大箱行李,举目无亲,为了找房子,他们在零下二十几度的雪地里走了一下午,冻得眼睛都不会眨了,眼泪鼻涕糊在脸上结成了冰。
“做一个有国际视野的管理精英”,怀着这个信念,朗旺凯在辉瑞从最底层做起,一边学习一边观察。“当时中国的外资企业很少,外国人到这里来觉得自己就像救世主,对中国人极度不信任,一个老外的工资相当于72个中国人的工资。”忆起在辉瑞的两年,他说,尽管已经做到了经理助理的职位,尽管在那工作已经相当于读了现实版的MBA教程,从那时起,朗旺凯的心底又埋下了一颗种子:去国外读MBA。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1991年12月,朗旺凯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偶然看到一则由欧洲经济共同体提供全额奖学金和国家经贸委联合为中国培养30名工商管理专业(MBA)高级管理人才的招生简章。他如获至宝,兴奋得几个晚上都睡不好觉。时间很紧迫,他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复习。
那又是个寒冷的冬天,朗旺凯白天超负荷工作,晚上复习至深夜。有一天半夜,朗旺凯被冻醒了,睁开眼睛发现自己竟然脸朝地面趴在了冰冷的水泥地上,脑门上还多了个大包,原来是劳累过度晕倒了。在紧张的复习后,他参加了考试,经过笔试、面试,他从全国5000多人中脱颖而出,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1992年2月,朗旺凯毅然终止了工作,重新迈进了学校的大门。
朗旺凯是中国最早的一批MBA毕业生。在他毕业的时候,他的导师预言道:“今天走出去的中国人,未来是坚实的中国的未来,而不是一盘散沙。”
毕业后的朗旺凯又一次走在了选择的十字路口,面前的几条路都让他左右为难。回辉瑞继续工作,工资翻倍;一个驻外大使对他抛出了月薪1万的橄榄枝;履行读书时签订的合同,去国家部门工作,月薪1000多元,并赔偿辉瑞两年来为他付的工资、利息等1.5万美元。道义、金钱、生活,艰难地抉择拷问着他的心,“君子渔以义,小人渔以利”, 朗旺凯说,不能拿金钱衡量人性,他最终选择了履行合同,回政府部门工作,领微薄的薪水,欠了十多万元的债。
有人曾不解地问朗旺凯,你又没跟辉瑞签合同,为什么一定要还钱,十多万可不是个小数目。“我不能做任何违背信义的事。”1994年那段日子,是朗旺凯人生中又一段痛并快乐的日子,为了还钱,他也吃尽了苦头。
朗旺凯用一句话形容了在政府部门工作的日子:“虚荣心得到满足,却学无用武之地,实现不了自身价值。”
1996年,朗旺凯再次处在了选择的路口。继续在政府部门,光鲜亮丽;离开,“钱景”一片,当时有数家大公司抛出高薪等优厚的待遇“抢”他过去。但是那一年,他读了一本书:《了凡四训》。他形容那是一本让他改变人生的书。兼融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故事,让他深刻体会到命运凿实掌握在自己手中。朗旺凯没有犹豫,舍弃照耀在头上的光环,选择了离开、创业。
“企业家要有自己的使命感,我希望,黄金般的回报社会。”
学外语出身的朗旺凯不仅仅是行为受西方影响,他的思想也更趋于国际化。在看过国外的蓝天绿水后,国内大工业蓬勃兴起后对环境的严重污染让他愁眉不展。他一直反复思考着如何能够改善环境,提高人居生活质量。如果能引进西方先进的能源技术是不是能解决很多问题呢?想到这,他灵光一现,怀揣着仅有的2万元,他踏上了漫漫环保路,开始了他的事业。
朗旺凯决定从改变煤炭开始。在中国,污染最大,设备最落后的就是传统的煤矿产业。可是自己一没资金,二没技术,要做这样的事,似乎就是空中楼阁那样不切实际。他毛遂自荐到了一家国外生产煤炭设备的公司,不计报酬给公司打工6个月,结果两个月过去了,公司被他惊人的能力所折服,以2.5万美元的优厚报酬聘用他为顾问。
在掌握了相关的煤炭机械行业知识后,朗旺凯毅然辞职,借了30万港币,一个人办起了自己的公司。他为公司起名“正丰凯”,寓意勤恳、坦荡、正值、诚义。他一个人扮演着多重角色,坚定着环境保护的信念,逐步把公司发展壮大。从几名员工,一间十几平方米简陋的办公室,几十万美元的销售额,迅速发展成为目前拥有几百名员工,自己有几百平方米办公室,并拥有数千平方米厂房的集团控股公司,公司年销售业绩达到几千万美元,公司的业务逐渐延伸,涵盖了从环保能源,机械制造到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
朗旺凯的办公桌上堆着厚厚一摞资料,绿色的封皮,上面是一抹抹黄色。他说,绿色代表的是大自然、黄色是生命。他独爱这两种颜色,连他的名片都被设计成黄绿相间的样式。“绿色采矿,还黄金般的土地。”朗旺凯的目光从办公桌前移开,带着一丝激动,兴奋地说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2006年春天,他去内蒙古大草原散心,一路郁郁葱葱的绿惊诧了他的眼睛,正当他陶醉在草长莺飞的美景中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矿山,机器轰鸣,四周漫天的黄土,草地越来越少,稀稀拉拉地点缀在黄土中。“这样的采矿方式,周围的生态将被永久性的破坏,无法恢复了。”说起这个事,他的眼神黯淡下来,久久没有说话。
这件事给他的震动很大,从那之后,他不仅仅专注于煤炭机械的研制,而把更多的心思用在了无污染采矿方式的研究上。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绿色采矿”概念的人,他耗资巨大,从国外引进并开发研制“绿色采矿”技术,目前这项技术已渐渐成形,明年底可以试运行。“如果成功,这个技术将于5年内在全世界推广,未来30年西方将会来中国学习,这将改变世界的采矿方式。”朗旺凯一脸的笑意,掩饰不住的自豪让听者也血脉沸腾。
“其实,无论是否成功,我都会坚持下去,企业家背负的更多的是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社会给予了我很多,我也想黄金般的回报社会。”朗旺凯一脸的执著。
“家乡的情感无法割舍,我很骄傲自己是象山人”
每次走出国门,他都跟别人介绍自己是中国象山人。“象山没有矿产,我现在做的可能跟家乡的产业没有一点关联,这让我很惭愧,但是如果做好了,都知道是象山人做的,都说象山人好,我想这就是对家乡最好的回报。”说到故乡,朗旺凯一脸的柔情,眼神飘向了窗外,嘴角上扬,陷入了沉思。
“象山人以海纳百川名扬天下,阿拉拥有的是‘大爱’情怀。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赞助一万个贫困大学生,他们不仅局限于象山人。”朗旺凯缓缓道出了自己的想法。
“家乡的情感是走到哪里都无法割舍的,我希望未来的象山人有知识、有文化、有使命感、有责任感”。三个半小时的访谈,朗旺凯用这句话结束了我们与一个对文化和智慧有着灼热渴望的企业家对话。(记者 罗旋)
象山人的骄傲:s5 可敬的象山人:s5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