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张为礼 发表于 2011-6-9 08:05

小说《磨炼》连载之五



陈柏青和周志林在处理好与宁江市纺织厂的有关事宜之后,“低级棉纺织厂”的筹备工作就紧锣密鼓地进行起来。首先是要解决工厂的厂房问题。周志林对此早有“预谋”,他想把西门外毗邻“麻纺厂”的“校场宫”(庙宇)作为“低级棉纺织厂”的厂房。这座已被废弃多年的、空闲的庙宇建筑面积有一千多平方米,稍加整修即可使用,而且与“麻纺厂”只有一路之隔,这对于未来的“低级棉纺织厂”与“麻纺厂”实施“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办法是最好不过了。另外,派到宁江市纺织厂去培训人员的计划也得到了落实,厂里派出十多名青年职工赴宁江市纺织厂去培训,他们学习纺纱、织布等操作,由胡秀明带队。另外还派江云瑾去学习有关纺织机械方面技术的,他要作为未来的纺织、织布车间的机械维修工(保全工)使用。出发的那天早上,周志林亲自一直送他们到县城汽车站,等他们上车后才回来。
几个月后,到宁江纺织厂去参加的培训人员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纺织要领,在师傅的指导下可以工作了,厂方为了保证试产能顺利进行,准备派出三位师傅到“瀛海纺织厂”来实地指导工作。周志林接到江云瑾的电话后真是兴奋不已。江云瑾告诉他说,厂方已决定派一个即将退休的孙师傅和二个刚刚退休的师傅到我们厂里来“蹲点”支援,帮助我们工厂的机器安装以及指导新工人的纺织操作技术。按照当时的政策,这三位师傅的退休工资仍由宁江市纺织厂支付,瀛海厂方面不必支付他们的工资,只负责照顾好他们的日常生活就行。另外,宁江市纺织厂准备把转让给我厂的纺织机械马上就要运出。周志林高兴得真有说不出话来。这下好了,几个月来一直牵肠挂肚的这桩大心事总算像一块大石头那样落地了。他在兴奋之余,就立即把这个好消息向陈柏青禀告。
陈柏青听后当然也极其兴奋。不过,他此刻清醒地认识到,摆在他们面前的关键所在是在于机器安装得好不好,棉纱不能顺利地试制出来,而这一切的关键是在于就这三位师傅的身上。他们用心了,安装机器工作以及以后的投产就肯定会顺畅起来,如果他们对我们三心二意的话,那我们此前所花费的心血都将会前功尽弃了,所以我们对此绝不能掉以轻心。他庄重地对周志林说,你首先要做好对这三位师傅的接待工作,不得有任何的疏忽或怠慢,必须要做到面面俱到、万无一失。常言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三位师傅正是我们目前急需而难求的“将”啊,如果没有他们的鼎力相助,我们就难以取得成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正是我们所踏破铁鞋无处觅的“活宝”啊。
周志林觉得陈柏青的话极是,接待这三位师傅的工作可以说是“第一炮”,这第一炮打响了,以后的工作就会顺畅地开展起来。于是,他就立即开始考虑急需处理的几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他知道,这三位师傅都是已经退休或将要退休的人,都是“满甲”的人了,就更加需要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体贴入微的照料,使他们在这里工作就像自己家里一样地舒适,他们才会全心全意地为我们厂服务。他想到,我们瀛海乡是一个沿海边的偏僻山区,离灵山县城有十多公里的山路,要他们这样六十多岁的老年人去步行十多公里路程,而且是还要翻山越岭的,这就肯定是要感到十分疲劳的。他们城市里人连上班都是乘公共汽车去的,从来不走长路,现在绝对不能让他们徒步去翻山越岭,那怎么办呢?他忽然想到了过去的“高轿”,只有让这三位师傅坐“高轿”,才能免除这劳累之苦。
这种“高轿”在解放前曾有过普遍地使用,那是有钱人雇佣“轿夫”作为代步之用,其实它是一种特制的藤椅,藤椅旁边缚上两根四五公尺长的竹杠,两根竹杠的顶端再固定着两根短扁担,这就成了“高轿”。由于这两根长长的竹杠很柔软,抬起来轿子会有软泛泛的摆动,这就像小孩子坐在摇篮里那样地舒服。他就这样决定下来,立即派人去找“高轿”。此外,他又考虑用什么去招待他们的菜肴。他想,他们是尊贵的客人,一定要让他们吃得满意,这里是东海边的渔村,海鲜品种多,并且价廉物美,比如像黄鱼、鳓鱼、鲳鱼,还有那些蛏子、簇(即塍壶)、靴脚、辣螺等这些东西,在我们这里都是伸手可得。这些海鲜可是他们城市里的人平常所吃不到的东西,像“簇”(学名叫塍壶)和“靴脚”这样的东西,他们可能连看都没有看到过,更不要说是能吃上这些东西了。他们尝到这样的海鲜肯定会感到满意的。住宿问题也不大,只要把房间打扫得整洁一些就可以了,他们城里人都是十分讲究卫生的。
厂职工杨正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总算弄到了三顶“高轿”,周志林才放心了下来。抬轿的六个人都是厂里的职工,如果叫厂外人去抬高轿恐怕要出闲话,因为过去坐“高轿”的人都是“剥削阶级”,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这几个人都是虎背熊腰,力大如牛,抬“高轿”里的一个老人肯定会疾走如飞,即使翻山越岭也不在话下。午饭后,他们就往县城进发。
他们在县汽车站后整整地等了二个多钟头后才见到江云瑾和三位师傅的车班到站。
孙华林是一个即将退休的机修老师傅,是宁江市纺织厂派到“灵山瀛海纺织厂”来帮助安装机器及担任新职工技术指导工作的三人小组负责人,也是江云瑾在这里培训期间的师傅,由于江云瑾勤恳、好学、聪颖,孙师傅对江云瑾的印象很好,师徒俩人在工作上配合默契,感情上亲密无间。   江云瑾见到了周志林,他就连忙介绍三位师傅,同时也向三位师傅介绍周厂长等人。当孙师傅看到有三顶“高轿”时,他不禁觉得有点好奇和疑虑,这究竟是什么东西?他可从来没有看到过。不过,他看到这个藤椅两旁还有两根竹杠,就想到这很可能是一种可以坐人的轿子。于是就有点好奇地问周厂长,这东西是派做啥用场的?
周志林就笑嘻嘻地对孙师傅说,这里县城到我们的瀛海乡有十多公里的路程,没有公路相通,所以我们就无法坐汽车去了,要你们这些六十多岁的老人去翻山越岭怎么能吃得消啊!所以我们就得请你们坐这种“高轿”去了。你们放心好了,坐进这种“高轿”里就像摇篮里一样地舒服。
孙师傅听了才恍然大悟,这轿子原来是让他们享受的一种交通工具,这使他有点不好意思起来,孙师傅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不愿坐“高轿”,都说他们走十多公里的路完全没问题。
这样一来,可真的把周志林难住了,他当然不能因此而前功尽弃,一定要想出办法来扭转这个局面。幸亏他脑子灵活,急中生智地捞到一句话来“搪塞”孙师傅,你们城市里不是也用黄包车(人力车)来代步的吗?这黄包车其实与“高轿”是完全一样的。但是,任凭你说破嘴皮,孙师傅他们还是不肯“就范”。最后,还是江云瑾提出一个折衷办法,先让三位师傅们走一阵子再说,他们的身体还比较硬朗,反正前面是一段平路,走起来也是不会感到太吃力的,等到爬山坡时再让他们去坐“高轿”也不迟。再说啦,他们城市里的人看不到田野的风光,让他们观赏一下景色,呼吸一会儿农村的新鲜空气,对于他们的身心都是有好处的,孙师傅你说对吗?孙师傅听了江云瑾的话后觉得极是,欣然同意了江云瑾的意见。
他们在一路上有说有笑,气氛十分融洽。当孙师傅他们看到了田野上一片片金黄灿烂的油菜花时,不禁高兴得像小孩子似的欢呼起来,农村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走过了一片广阔的油菜花区域,又出现了一片紫苜蓿的田野,那紫色的、像满天繁星似的紫苜蓿花朵又展现了另一番的美丽的景色,真叫人美不胜收、目不暇接啊,孙师傅的愉悦心情很快地感染了曾师傅和李师傅,他们脸上也显露出心旷神怡的色彩。当走到一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落时,只见到有一群小孩子们正在唱山歌:
油菜开花遍地金
草籽(苜蓿)开花满天星
碗豆开花香喷喷
蚕豆开花黑亮芯
……
孙师傅他们听了这些山歌后真是笑逐颜开、心花怒放,他们觉得,面前这些诗情画意般的田园风光可真的比城市里的公园还美啊。就这样,他们这一行人就不知不觉地走了五六公里的路程。他们走完了这一段平路后,一座大山就不客气地横在他们的面前。眼前,只见有一条沿着蜿蜒的山势迤逦而上用石子弹起来的山路。孙师傅望着眼前这条弯弯曲曲的山路,心里不觉有点惊异和新鲜,他是一个快六十岁的人了,可从来没有看到过崇山峻岭和这样蜿蜒曲折的山路,更使他惊异的是呈现在他面前的山坡上开放着各色各样五颜六色的、鲜艳夺目的奇花异草,有红如朝霞一片的映山红,有葱白如雪的泡泡花,在葱郁青翠的衬托下显得分外地妖娆,真是宛若仙境啊,他此刻的心情能不舒坦吗?他想,此番他们三人的瀛海之差真是不虚此行的了。
此时,江云瑾看到师傅的欣喜脸色就不失时机地提出要师傅们坐进轿子里去,但孙师傅看到这种美不胜收的景色却意犹未尽,不肯“就范”,他确实被这样美丽的景色陶醉了。周志林觉得,硬是要拉他们进去是不妥的,也只好让他们再走一会儿再说。在他们这三位师傅中,特别是曾师傅和李师傅,他们二人年纪比较大,都已经年过花甲了,年岁不饶人哪,他们走了这十多里的路程后,再加上爬了一会儿山坡,体力就感到不支,脸上自然显露出疲乏的神色,呼吸开始喘急起来,这个“表象”很快地被机灵的江云瑾捕捉到了,他就抓到了这个“火候”时刻,非要三位师傅坐进轿子去不可。孙师傅此刻也看到曾、李两个人确有点吃不消的样子,也就不再勉强了,觉得让他们二个人累坏了,不但要影响到他们今后的身体健康,而且还要影响瀛海纺织厂里的工作,这岂不是因小失大吗?于是只好听从了江云瑾和周志林的意见,就顺从地坐进了“高轿”……

戒慧 发表于 2011-6-9 08:16

:hug:老先生把码字当早课了。不过一睁开眼睛就对着电脑对眼睛不好。

象山张为礼 发表于 2011-6-9 08:48

回复 2# 戒慧


    谢谢你的关心,我会注意的。

秋蚕的丝 发表于 2011-6-9 14:55

;P 一直再猜小说中的哪位主角是作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说《磨炼》连载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