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qingsong 发表于 2007-6-14 12:30

朱敏:从宁波知青到浙商新锐

1974年前后,宁波东乡一带的乡村开始办厂,朱敏插队的村也办起了一家,那是乡镇企业的雏形,被公认为“脑子活络”的朱敏被大家公推为技术厂长人选。那是一家给上海大型企业加工零件的小五金企业。朱敏接手后首先面临原材料缺乏的困难,其中最缺乏的原材料是铜。

  没有原材料就不能开工生产,着急的朱敏开始四处打探。不久他打听到甘肃白银有中国最大的铜矿,就立即到那里去采购。他找到当地的党委书记,当他听到这位书记操着一口上海口音,并证实对方是上海人后,就与其攀上了“老乡”。开始,他并不急着与他洽谈购买铜的事项,而是先询问当地的需求。这位书记说:这里什么都有,就是吃不上鱼。朱敏一听觉得机会来了,向对方提出以鱼换铜,并为这位书记出谋划策:让工人们周日加班,用这个时间生产的铜来换鱼,这样就不会影响计划生产。随后朱敏立即与舟山渔场联系,临时采购来大量的带鱼运到白银,终于换到了铜矿工人们周日加班生产的铜,可谓皆大欢喜。后来,用类似的方法,朱敏又从江西南昌换来生产急需的钢材。

  搞到原材料后,只有高中教育文化程度的朱敏又搞来一些图纸,因陋就简设计出车床、铣床,简陋的工厂很快就开工了。在朱敏担任技术厂长的3年多时间,工厂发展很快,有了近20万元的利润,在当时同类的村办厂中效益算是很不错了。在这一创业过程中,朱敏个人虽然没有多少收益,但从中得到的企业经营与管理经验,也许让他受用终身。

  2.

  1976年,朱敏辞去了技术厂长的职位,带着全家返回宁波城区。作出这个决定的出发点是儿子朱磊已到了上学的年龄,朱敏希望他能接受好的教育。返城后,他从厂长一下子变成了一家建筑公司的建筑工人,每天负责搅拌水泥并运到脚手架上,每个月领取30元工资。

  当了建筑工人的朱敏再次显示了自己的经商头脑。 “可以说,宁波市区最早的房地产业是我搞起来的。”朱敏呵呵一笑,因为被住房问题逼得实在没有办法,朱敏在中山公园后面找到一套破旧的老房子,这所老房子的主人是一位老人,自己有地方住。朱敏派妻子说服这位老人后,又拿出全部积蓄,将这所破房子以450元的价格买下,拆除旧房子后将一些木头椽子以100多元的价格卖给乡下的农民,又从建筑公司的朋友那里借来500元钱,购买来砖头、木料等建筑材料,在原有位置上盖起了两间房,随后留一间房屋自住,转手将另一间以500元的价格卖出,用这笔钱还了欠债。在这次成功的“房地产交易”后,朱敏看中了镇明路一带的空地,考虑怎样将这些地皮买下,自己盖房后售出。这个方法在十几年后再次被朱敏在美国“复制”,不但解决了自己在美国的住房问题,还赚回了不少美金。

  还没有等朱敏圆他房地产商的梦时,1977年他从报纸上看到了恢复高考的消息,顿时热血沸腾。在家人的支持下,他重拾丢弃多年的课本,考取了浙江农业大学拖拉机设计与制造专业。1981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宁波冰箱厂工作。在中学语文老师的关怀激励下,朱敏也觉得在企业里似无用武之地。不甘寂寞的他第二年如愿以偿地考取了浙江大学工业管理系的研究生。

  在杭州读书的这几年里,朱敏没有工资收入,孩子大了也需要用钱,家庭生活的重担几乎全部落到妻子徐郁清肩上。徐郁清说,放暑假的时候全家到杭州去看朱敏,早上一家4口只能买到十个小小的锅贴当早餐。朱敏为了让孩子们多吃几个,自己经常只吃两个,跟导师做完一个上午的实验后,饿得几乎连路也走不动了;全家到杭州没几天,徐郁清与两个孩子就摸清了在浙江大学的几家食堂内,用同样数量的饭菜票,哪一家食堂的师傅能给得多一点,一到中晚餐时间就专门到这几家食堂去打饭菜。而那个时候朱敏顶着艰难困苦,专心致志读书,成绩出类拔萃,每门功课都奇迹般地达到100分。

  1984年,朱敏以浙大工业管理系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公派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就读工程经济系统专业的学习机会。由于此前朱敏学的不是英语,为了适应留美的学习和生活,在暑假期间,年已36岁的他死记硬背了两万多个单词,“背得头发都一绺一绺地往下掉。”朱敏说。就这样,朱敏用整整7年的拼命努力,弥补了插队落户学业荒废的损失。朱敏14岁的儿子朱磊被保送到清华大学,次年,朱磊考入了斯坦福大学,父子俩成为同学,一时传为美谈。

  3.

  斯坦福的学习生活让朱敏大开眼界,受益匪浅。但去国万里,当时已不年轻的朱敏必须同时承担沉重的学业和家庭负担,生活充满了艰辛。

  “实际上我在斯坦福的第一年就把所有的课全部学完了,并放弃了攻读博士学位,为的是第二年能早点出来谋生。那时候国家一个月给我们360美元的补助,而斯坦福的房租一个月要350美元,所以,国家给的这360美元只够勉强维持生存。我在外面找了一个管理公寓的活,房东有16套公寓,作为报偿他提供给我一套免费的公寓居住,而我则负责给他管理另外的15套。1985年,徐郁清和女儿也来到了美国。”

  朱敏在大学里学的是机械设计,过去连电脑都没摸过。在斯坦福大学读书时,他看到一则IBM公司急聘高级工程师的消息,不敢去应聘,但3个月过去了这则招聘启事还在。迫于经济压力,朱敏“冒险”前去应试,居然一举成功———原来是他各科全部为A的好成绩帮了他的忙。朱敏由此开始了对IBM电脑课题的研究。 “当时,我对计算机还很陌生,面对的难题和压力可想而知,经常有不明白的地方,又不敢问人。幸好儿子在大学里读电脑专业,有了这个‘老师’,边干边学,终于完成了这个课题。”朱敏说, “因为我出身于斯坦福,所以IBM以为我懂计算机就接纳了我;而后来,因为我来自IBM,所以人们又相信我一定懂计算机,这样就使得我有机会进入到这个本来陌生的行业。”这一切为他日后在IT领域的创业生涯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回国后依然沿袭锻炼身体的习惯,但每天工作仍达到10多个小时,他的日程表里仍然没有“休闲”这一概念。尽管早已功成名就,但朱敏一直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近段时间由于实在太忙,连锻炼的时间也大大压缩了。“因为赛伯乐创业投资公司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别人无法替代,只能自己来做,我觉得时间总是不够用。”朱敏说。

  4.

  2002年就开始尝试投资生涯的朱敏,往往凭着自己的直觉,决定是否给上门的创业者以机会。这些投资很多至今尚未收回,比如朱敏所说的,凭自己喜欢,给北京一家动画公司提供的投资,至今未见成效。也有的则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比如几年前朱敏为位于杭州的一家“根本不明白在做什么”的公司,试探性地投入了几十万美元,3年之后朱敏突然发现,这个研制激光测试仪器的公司居然是一颗迅速蹿升的新星,而它最近两年的利润率更是超过30%。

  从2005年至今,朱敏已向10家公司投资了近6000万美元,其中有他十分看好的中国绿线公司。他说,希望自己孵化的企业能够上市,也希望以后每年都能孵化出上市企业,在中国做出比美国更精彩的企业。他还饶有兴致地讲述了一桩自己“即兴”投资的事情:去年他与一位朋友到杭州的一家小饭店去吃饭,饭店的主人是一个年轻人,交谈过几句话朱敏觉得这个年轻人挺有想法,就提出要向这家饭店投入上百万元。店主做梦也想不到大名鼎鼎的朱敏会向这个年营业额不过十几万元的小饭店注资。一年多后的今天,饭店的规模扩大了20倍,年利润也达到上百万元。朱敏带记者到这家顾客盈门的饭店用餐时,充满豪情地对这名年轻的店主说,你尽快拿出下一步的商业计划来,我再来投资,争取几年内让这家饭店成为上市公司。

  目前,成为浙江大学创新研究院创始人兼院长的朱敏,谈到创立这一研究院的初衷时说,一方面是为了报答母校的培养,更重要的是,他想让浙江大学成为的初衷时说,一方面是为了报答母校的培养,更重要的是,他想让浙江大学成为培养“浙商”的摇篮。世界一流的大学,比如美国的斯坦福大学,总是不断地培养出数以百计的商业巨子。

  朱敏认为,大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一些专业知识,其实学会做人与学习的方法比学到专业知识更为重要。学校培养的学生就像产品,作为“产品”的学生,要面向市场,要经得起市场的检验,不是培养光会写论文的“机器”;课程设置不一定要“专”与“深”,而应该“宽”与“广”;在学业上,尽量尊重学生自己的爱好与特长。除了学习一定的专业知识,学生在大学里应当学会适应、沟通,学会挑战困难与抓住机遇的能力,更应当掌握做人以及自学的能力。在学校里学到的任何知识,都是有限的,都需要在今后通过继续学习才能不断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需要。

  如果大学生毕业后不受社会这个大市场欢迎,或是不能适应社会与市场,就需要反思大学教育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同样,如果几年几十年来,大学毕业生中不能产生几个商界的巨子,也要考虑改正教学的方式方法。其中,向像斯坦福大学这样的国外一流大学学习,可以说是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此,为了引进美国一流大学的这些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方式与理念,朱敏的创新研究院准备每年安排50名博士生到斯坦福大学学习;分批组织青年教师和包括招生办等部门的行政人员到斯坦福大学,体验该校的办学方式和理念;请斯坦福大学的教师到浙大来长期讲课;在条件成熟时,再引进几个实质性的项目共同开发。将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与学术成果产业化的成功模式尽快移植到浙大,通过几年乃至十几年的努力,争取培养出一批出身浙大、具备商界领袖素质的“浙商”。

毛毛 发表于 2007-6-14 16:18

辛苦我们都说不出的,只有他本人自己知道,也是我们象山人的一位杰出的人物!!,好多话好多话跟他说,真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朱敏:从宁波知青到浙商新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