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仙安期生与象山游仙乡
秦始皇时入海求不老之药的人,还有一个游仙安期生。和徐福等上书请行的方术之士不同,安期生是一个心如止水、澹泊名利的方外之士,受命后即无意与帝王合作,纵扁舟之所如,访名山于海上,间或采集灵药,救人济世。安期生先在东海之滨象山道人山栖息,后在南海之隅广州白云山鹤化。所以,象山立县后,就把他游止之处(今涂茨、爵溪、松兰山一带)辟为游仙乡;后来游仙寨(赤坎)、游仙路(爵溪)等地的命名,也都为了纪念这位救人济世的游仙。据《史记》记载,安期生本姓郑,原齐国琅玡阜乡人,曾从河上丈人修习黄老之学。相传黄帝和老子为道家鼻祖,学说博大精深,其要旨不外治国、修道、祛病,后者仅其末技而已。安期生常在海边借卖药以救人济世,其药灵验,入口病除,有缘者每获长寿。于是,民间盛传此药必定采自海上仙山,安期生知悉通往海上仙山之路。
当秦始皇多次派人入海求不死之药而未得时,听到这个消息,便急忙遣人礼请安期生入宫,屈尊就教,长谈了三日三夜。安期生乘机宣扬黄老之学,希望对秦始皇有所感化;而秦始皇对治国、修道并无兴趣,只求长生不老,像对待其他方士一样,只以馈赠更多的黄金、白璧为饵,敦请为之赴海上神山求药。
安期生早有主意,敷衍了一番之后,回到故里阜乡,把黄金白璧全部封存于阜乡亭中,嘱人连同一双红玉拖鞋和一封书信转交秦始皇将要派来的使臣,只身飘然而去。
果然不出所料,若干天之后,秦始皇派出使臣来此察看动静,见安期生已走,就把他留下的东西全部带回京城。秦始皇当即展信细读,看到最后一句写道:“请千年后访我于蓬莱。”勃然大怒。然而,安期生不受重金厚利,亦非主动请命,且方外之人,不同臣民。在无奈何中,只能再遣使臣,四处探访,获见之后,即令同路进京回报。
安期生决意在人迹罕至之地,另觅栖身修炼之所,驾一叶轻舟,离开琅玡海域南行。开始时只见海上是大大小小的沙丘,不尽人意,及至进入越国旧地乱礁洋,才看到许多翠绿色的小岛。舟行其间,奇岩怪礁之上,绿荫如盖,天巧叠出。最吸引他的是其中较大的一岛,主峰高数十丈,峰巅巨岩,形若道人端坐。拾级登岛,穿过四围高耸的崖岩屏风,便豁然开朗。土地空旷,杂树生花,还有两道清泉,萦绕其间,旁有泉井,甘甜清冽。安期生便决定在此处(道人山)结茅修道(见四明《宝庆志》),间或到隔岸陆上爵溪一带游止,在渔村卖药济人。爵溪有一座蓬莱庵,传说是安期生求仙的寿庵,爵溪“大瀛海道院”,曾奉祀他的神像。
居留日久,远近知名。安期生又转向南蛮之地,在广州白云山隐迹。他用新找到的灵药九节菖蒲,治南方瘴疠之疾,名气又传开了,不慎被秦始皇的使者见到身影。使者缠住不放,急令他带着九节菖蒲回京交差。安期生无法脱身,干脆答应。在行经白云山崖时,纵身跳下悬崖。使者在惊惶中看到半山崖穴中飞出一只白鹤,展开双翅,托住安期生飞向天边。这一天是农历七月廿四。后来广州人便把安期生白日飞升的日子,作为“郑仙诞”,并在白云山上建造“郑仙祠”,供奉神像,年年祭祀,来纪念这位到处治病救人的游仙。
据《史记》记载,秦亡之后,楚汉相争。安期生又在人间出现了,他与好友蒯通一起晋见项羽,项羽不能用他们提出的策略。但一转念又想以高官挽留,两人不肯接受,悄悄离开了。汉朝取得天下之后,安期生的再传弟子曹参,就用黄老之学的大端“无为而治”来处理朝政,成为继萧何之后的一代名相。后来,汉武帝好方术,向他上书言神怪奇方者以万数。汉武帝尊为国师的方士李少君说,曾在海上亲见安期生,于是汉武帝又遣人入海求安期生,终不得见。直至晋代,还有人说看到过他在海边卖药。
唐代大诗人李白喜爱结交道士、走访名山。在《寄王屋山人孟大融》一诗中,开头就说:“我昔东海上,崂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诗中所言近于夸张,但从中可以看到,安期生澹泊名利、不附权贵、救人济世的精神,永远活在人间。 作者 何元均 何元均是象山渔文化研究会顾问.:s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