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11 21:06

新中国建国60年 为何仍造不出飞机发动机

2010年05月07日 08:05 学习时报


文章摘自《学习时报》2010年5月3日 作者:田文信

核心提示: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们给航空工业的整个投入,尚不及我们对越南援助的1/10,不及给朝鲜援助的零头,甚至不及给阿尔巴尼亚的援助!而同一时期,我国引进斯贝MK202发动机进行仿制,却花费了13亿元人民币。

我国航空兵主力作战型号基本采用的是国外动力系统,目前除了装备“太行”发动机的少量歼-11B战斗机使用国产动力系统外,所有的新研军机都是买装或仿制国外的发动机。“飞豹”战斗轰炸机使用的是仿制英国“斯贝”发动机的涡扇9-“秦岭”。可以这样说,我国航空动力工业还未向我国航空兵提供过任何一型我国自行研制的航空发动机型号,也从未有过一个航空发动机型号走完过预研―试制―验证―立项―详细设计―设计定型―生产定型的科研过程。

航空发动机的落后,已严重制约了航空工业的发展,成为空军武器装备发展的“瓶颈”。可以说,没有国外动力系统,我国的航空兵主力就无法升空作战!这对于我国国家安全、和平崛起来说,绝对是一个极为严峻的现实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中国和苏联往往是有了具体工程发展型号的时候,才去搞基础研究、探索发展(应用研究)、预先发展,打算通过一个型号带动整个航空动力产业的进步。而大家都知道这条道路是不符合航空动力型号研制的客观规律的。而欧美等航空强国极其注重基础研究和预研,笔者将其强大的法宝总结成为三个关键词:预研工程,核心机计划,发动机系列化。事实上,这三个关键的概念和理念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其构成了发达国家在航空动力发展上的整个思路体系的主干。

在我国,一个发动机型号真正开始着手相关的实质技术工作是从立项开始的。如果不立项,就没有发动机研究发展所需的大量经费。说白了就是如果军方不立项发动机型号,与这个型号相关的基础研究工作就基本无法开展。

我国由于长期处于航空发动机仿制生产状态,对于航空发动机研制客观规律的掌握严重不足,对于航空发动机研制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大投入性没有清晰认识。这样造成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投资强度远远低于研制实际需要。例如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开始研制涡扇6大推力涡扇发动机,根据资料统计,20年研制经费共计只有1.5亿元,平均每年750万元。当研制进入关键阶段,需要高投资强度时,竟然有两年每年只给200万元,以这样投资总额和投资强度来研制先进大型航空动力系统简直是难以置信,但历史事实就是如此。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们给航空工业的整个投入,尚不及我们对越南援助的1/10,不及给朝鲜援助的零头,甚至不及给阿尔巴尼亚的援助!而同一时期,我国引进斯贝MK202发动机进行仿制,却花费了13亿元人民币。

我国航空动力工业长期发展不良的根本原因更多是决策不当。

但是由此就认为航空工业不是高科技,航空工业则是简单的生产工业就是相当大的认识谬误。直到我国高科技发展计划——863计划,航空都未列入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中。虽然“航空强国”的口号终究还是响彻中华大地,但是错过的发展机遇和耽误的时间又如何偿还,如何追溯?损失的人才又由谁来挽回?在历史的追思中,往往能找到真正的答案。(注:凤凰网历史基于传递新闻价值之必要,特补发《学习时报》2010年5月3日标题为《中国60年为何造不出飞机发动机》一文,以飨读者。)

(2010年3月上《看世界》田文信)

乾坤 发表于 2010-10-12 00:11

才 财都紧缺,想成功难啊

乔丹之家 发表于 2010-10-12 11:58

不就等你去造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中国建国60年 为何仍造不出飞机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