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时评:我国大学“一流毕业生”哪儿去了?
作为我国第一家少年大学生教育基地――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自1978年创办以来,已培养毕业了近千名“神童”。然而,如今这些人却有近半数身在海外,供职于各类外国知名学府、科研机构和大企业,一些人更代表它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不久前,78级首批学员回校聚会,全班88人分布于四大洲,至少有7种国籍,除近年少数“海归”以外,有近六成留在北美!读罢这一消息,第一感觉便是中国优质教育成果被“挖墙脚”,许多付出成了为它国“做嫁衣”。再联想多年来托福、GRE、雅思等考试的持续“火爆”,以及“一流毕业生去国外,二流进外企,三流委身国内”之说,中科大少年班的情况实际上只是我国大学优秀毕业生、高层人才流失的一个缩影。一些统计结果更表明,某些著名大学“留美预备校”称号并非空穴来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正悄然成为“中国教育成果收割者”的事实,已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从客观上来讲,人才纷纷前往海外是由许多主客观因素造成的。首先,发达国家各方面优越条件的吸引力不容回避;而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种种制度、措施的不健全则对人们的思想价值观产生了巨大冲击,随之而来的是拜金主义思潮的抬头,一些人报效祖国的意识渐趋淡漠。其次,国内教育科研体制相对落后、软硬件环境不够完善、导师能力与责任心有所欠缺等,也使许多人才无法完全施展才华或深入探究前沿领域。对一些人来说,出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现实而无奈之举。社会、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考研成为继高考后的又一“独木桥”。因而,一些本科生认为与其花一两年考研,还不如考托福、GRE。而且,相比国内学费不断上涨,美国大学却一直在提供极富诱惑力的奖学金,这不仅大大减轻甚至免除了家庭的教育负担,学生也能获得经济独立与成就感。种种优势、诱惑确令许多人难以抗拒。
留学生学成后普遍优先考虑海外立足,“海归”中顶尖人才数量并不乐观等现实,也暴露出国内诸多问题,如体制缺陷、急功近利学术风气、具国际影响的成果寥寥、引才措施吸引力不足等。而崇洋媚外、虚荣心、“光宗耀祖”思维,也同样使一些人“回归”的步伐沉重艰难。
上述事实令人心情复杂,也让人不禁想起钱学森、邓稼先等新中国第一批“海归”科学家。他们当初又何尝不是面临重大人生抉择?而他们毅然决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谢绝恩师好友极力挽留,冲破重重险阻回到当时百废待兴的祖国,重投母亲的怀抱,且隐姓埋名,不计任何报偿,数十年扎根戈壁大漠,为我国“两弹一星”的成功,为航天等尖端领域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今天回想起来,真叫人肃然起敬!
当然,如今人们的价值观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才流动、强调自我等都是社会开放、进步的必然。但是,人才大量流失显然不该成为“发展代价”,我们更不能对此放任自流。一方面,让学生深入了解国情、国家发展趋势,重树强国奉献精神已刻不容缓;另一方面,有关部门也必须正视、反思并改进当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应试教育、教育过度市场化、选才方式陈旧等,同时,消除科研审批、考核、奖惩等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弊病。政府更应加大对创新领域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建设,鼓励高校与科研院所沟通,促进海内外交流合作,拓宽国内人才视野,并使海外学子更好地了解祖国发展动向,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创造应有的软硬件环境。这种投入付出,在一定意义上讲,比那些所谓的“创建世界一流名校”要务实、公平、有价值得多。
我们还应看到,“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相继取得成功,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对科学的热情,大长了国人志气。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长足进步也令世界为之惊叹。中国正处于关键的发展机遇期,外界更认为21世纪是“中国世纪”。面对如此机遇与挑战,我们迫切需要新一代的钱学森们回来报效祖国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