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ge 发表于 2010-5-17 19:56

读书第10期: 毛泽东的读书链

毛泽东的读书链
肖健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这是毛泽东的至理名言。他酷爱读书、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读书链”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酷爱读书成习惯。毛泽东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他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习惯。不仅读书多,而且涉猎范围广。既有古今文史著作,也有一些冷门书籍。如威尔斯的小说《月球上的第一批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前苏联科学家威廉斯写的《土壤学》,等等。毛泽东是发自内心地渴望知识、渴望真理,因而是真读真学,而不是为了做个样子。他读书的技巧是,经典书反复读、相同书对照读,除了批注外,他还注重讨论式阅读。就是在这种读书习惯的支配下,毛泽东一生饱读诗书。在长征途中,毛泽东因病被担架抬着仍坚持看《列宁与革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让工作人员读给他听。
   读有所得长知识。延安时期,毛泽东拾起了20年前写日记的习惯,他在日记的开头说:“20年没有写过日记了,今天起再来开始,为了督促自己研究一点学问。”他的日记实际上是其读书随笔和感悟,是想通过书写使所读的书得以消化,变成知识。毛泽东就是这样,通过读文史典籍,了解历史知识;通过读近代以来的西方著作和有关研究西方的著作,放眼看世界;通过读《共产党宣言》,找到人生的理想和目标。毛泽东在延安写《新民主主义论》一书时,就读了十几遍《共产党宣言》。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学到知识,在延安时期,他还办起了20多所学校,从艺术学院、妇女学院,到青年干部学院,再到民族干部学院,一应俱全。
   毛泽东还经常亲自到各个学校讲课。这都体现出毛泽东希望让知识根植大众的良苦用心。
   得而能用生智慧。
   有了知识不等于有智慧,只有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才是活用书。毛泽东曾讲《史记》中记载的刘邦善于纳谏而取得胜利,项羽一意孤行而导致“霸王别姬”,是要在党内倡导民主作风;讲《战国策》中的《触詟说赵太后》一文,则是提醒领导干部在如何教育和锻炼下一代的问题上,要注意不能让子女“位尊而无功,俸厚而无劳”,表现出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深谋远虑。
   智慧的获得要有对知识的理解和升华,并上升为游刃有余的综合能力,使自己有一种“气场”。这种“气场”就是出色的口才文才干才和良好的素养,让人敬佩、敬重、敬仰。
   用而生巧会创新。毛泽东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而这种使用就是要有一种创新和创造。没有创新的学问是机械的、教条的。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阅读和理论创造,确立了他此后看待实践、分析问题的两个最根本的方法和一个根本主张。“两个根本方法”是指实事求是和对立统一,“一个根本主张”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他在丰富的实践基础上,通过真读真学,在哲学上写出《矛盾论》、《实践论》,军事上写出《论持久战》等,政治上写出《新民主主义论》,文化上还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这些都是理论的创造,为中国革命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毛泽东还主张读书要求甚解。对于知识的获得要全面,这样才能把握准、看得清,从而更好地创造性工作,进一步找到创新点。
   酷爱读书、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是对毛泽东读书生涯的深刻总结。当前,全党全军正在开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一股学习之风蓬勃兴起。如何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呢?毛泽东的“读书链”为我们指明了学习方向和前进目标。

tange 发表于 2010-5-17 19:56

“我也是鲁迅的遗物”
乔丽华
   “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
   “我也是鲁迅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
   作为鲁迅的旧式太太,一个目不识丁的小脚女人,朱安留下的话语不多,但句句都耐人寻味。她凄风苦雨的一生给世人留下许多回味。通过走访朱氏后人,实地勘查采访,钩沉相关史料,搜集各方面人士的回忆等,《朱安传》作者追溯了朱安69年的人生轨迹,探讨了她对鲁迅的影响,并让我们依稀听见了这样一位女性的无声之声。
   孙伏园是鲁迅的学生和好友,与鲁迅一家也有很深的交往,在1939年纪念鲁迅逝世三周年的会上他说到这事:“鲁迅先生常对人说:‘我不知什么叫爱。’但是家中屡次要他回国去结婚,他不愿放弃学业不肯回去。后来家中打电报来了,说母病危,先生回国了,到家一瞧,房已修理好,家具全新,一切结婚的布置都已停当,只等他回来做新郎了。鲁迅先生一生对事奋斗勇猛,待人则非常厚道。他始终不忍对自己最亲切的人予以残酷的待遇,所以他屈服了。”
   鲁迅和朱安婚后感情不和,形同陌路,这在新婚之夜就已经定局。
   当晚,鲁迅像木偶一样任人摆布,进了洞房。周冠五当时20岁,他回忆那天晚上的情形:“结婚的那天晚上,是我和新台门衍太太的儿子明山二人扶新郎上楼的。一座陈旧的楼梯上,一级一级都铺着袋皮。楼上是二间低矮的房子,用木板隔开,新房就设在靠东首的一间,房内放置着一张红漆的木床和新媳妇的嫁妆。当时,鲁迅一句话也没有讲,我们扶他也不推辞。见了新媳妇,他照样一声不响,脸上有些阴郁,很沉闷。”
   王鹤照从13岁起就在周家当佣工,前后近30年。王鹤照透露了一个不为人所知的细节:鲁迅新婚后的第二天早上,印花被的靛青染青了他的脸,让人想到他那晚很可能把头埋在被子里哭了。
   新婚夫妇一般在第三天要“回门”,亦叫“转郎”,新夫妇往女家回门,在老嫂、吹手的簇拥下,坐轿来到女家,至大厅拜女家祖先,参拜岳父岳母等等。之后,还要请新郎进入内房,坐在岳母身旁听她致照例的“八句头”,八句头说完后新夫妇才辞别上轿。
   鲁迅“回门”一事,朱家房客陈文焕曾回忆道:“我10岁光景,听一个名叫刘和尚的泥水作讲起,说:‘朱家姑爷来回门,没有辫子的,大家很好奇,我也赶去看热闹。’”刘和尚讲的“朱家姑爷”就是鲁迅,在当时剪掉辫子简直是特大号新闻,因此引来不少围观者看热闹。
   虽然鲁迅像木偶似的走完了这一系列麻烦的仪式,可是新婚燕尔的他却做得很决绝,搬出新房,睡到了母亲的房中。我们不知道新婚之夜究竟发生了什么,鲁迅为什么会这么失望。对此,周建人的解释是因为朱安既不识字,也没有放足。 周作人则说“新人极为矮小,颇有发育不全的样子”。从照片来看,朱安的身材确实偏于矮小,但鲁迅不喜欢她,肯定还有更深刻的原因。这婚事是母亲安排的,他只能默默承受。结婚后他很少向外人诉说自己的婚姻生活,仅对好友许寿裳说过这么一句沉痛的话:
   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鲁迅的这句表白很著名,曾被许多人引用,以证明他对朱安确实毫无感情,只有供养的义务。
   可惜的是,作为“礼物”的朱安本人是无法意识到这一点的。婚后第四天,鲁迅就携二弟周作人去了日本,离开了母亲强加给他的女人。没有人提到,朱安在这新婚的三四天里是怎么熬过来的。不知她是一动不动呆坐在新房里呢?还是一边垂泪,一边听那些过来人现身说法,教她如何慢慢熬出头?也许,就是在那一刻,她想到自己就像一只蜗牛,只要慢慢爬,慢慢熬,总能等到周家少爷回心转意的那一天。

tange 发表于 2010-5-17 20:01

智慧的获得要有对知识的理解和升华,并上升为游刃有余的综合能力,使自己有一种“气场”。这种“气场”就是出色的口才文才干才和良好的素养,让人敬佩、敬重、敬仰。

秋蚕的丝 发表于 2010-5-17 21:07

酷爱读书、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

勿忘天堂 发表于 2010-5-17 23:13

我喜欢 鲁迅:lol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书第10期: 毛泽东的读书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