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狂野 发表于 2010-5-6 21:40

盛唐曙光照王勃——我的唐宋兄弟

作者:满金

    初中的时候,非常流行送明信片。元旦也送,圣诞也送,生日也送,过年也送。

  如果那时初中生能结婚的话,收个几百张明信片不在话下。

  一个个小P孩儿,皱眉屏息,深沉地在香喷喷的纸片上写上一段寄语。那时候特单纯,哪里敢在上面写“我爱你,你爱我不?”我见过写得最多的就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整得大气磅礴、铿锵有力。反正是怎么有文化怎么来,誓将革命友谊进行到底。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革命友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初唐的王勃,清朝的纳兰性德,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马洛,都是天才,都是英年早逝。

  王勃二十七岁因溺水惊悸而死,纳兰性德三十一岁因过分思念亡妻病死,马洛最干脆——二十九岁被谋杀。

  王勃如果能活到六十岁,也许是另一个李白。纳兰性德如果能活到六十岁,该会有几册《饮水词》?马洛如果能活到六十岁,英国最伟大的作家还会不会是莎士比亚?

  可是,又怎会有那么多的如果,我们早已站在宿命的掌心,须臾花开,刹那雪乱。孩子便松开了手。《唐才子传》载王勃小时候曾遇异人,也就是类似黄老邪之类的世外高人。异人替王勃看相后说:“子神强骨弱,气清体羸,脑骨亏陷,目睛不全,秀而不实,终无大贵矣。”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之前的唐朝诗人不足为道,他算是开我“大唐之音”的第一人。

  王勃生于书香世家,为隋末大儒王通之孙,其父福畤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等职。

  《旧唐书》载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
  初生牛犊不怕虎,乱拳打死老师傅。九岁,王勃读颜师古注解的《汉书》,居然作《汉书指瑕》十卷来纠正大儒的错误。黄毛小儿王勃曾云:“孔夫子何须频删其诗书,焉知来者不如今;郑康成何须浪注其经史,岂觉今之不如古。”

  太常伯刘祥道称王勃为神童。我觉得王勃不单是神童,还是个不迷信权威,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神童。自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又有几个儒生敢指摘孔圣人的不是。中国现代教育制度教出来的孩子,就缺了小王勃身上的那股劲头。

  神童王勃少有大志,十四岁便上书刘祥道,求其表荐。也许是赏识王勃“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这样的少年英气,刘祥道上表朝廷,推荐王勃。唐高宗召见王勃于殿前应试,想必王勃在朝堂上才思敏捷、对答如流,高宗大悦,授其朝散郎之职。那年,王勃才十六岁,放到现在就是一个中学生。

  之后皇子沛王李贤慕王勃才名,召其为沛府修撰,很为爱重。

  少年得志,一切都来得太快,太容易。那个叫老子的人,早就告诉我们:“福兮,祸之所伏。”一个未经世事磨砺的少年,又焉知伴君如伴虎。天堂与地狱,中间只隔着一层薄冰。我们在上边欢呼雀跃,轮回却在云端轻轻地叹息。

我心狂野 发表于 2010-5-6 21:41

唐朝宫内盛行斗鸡取乐,一日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王勃童心无邪,戏作《檄英王鸡文》,讨伐英王鸡,以此为沛王鸡加油助威。王勃如若成年之后再入宫廷,我想不会犯下李姓皇家的忌讳。高宗的父亲李世民就在玄武门之变中诛杀其兄建成、其弟元吉;高宗即位前,就曾与魏王李泰、吴王李恪争夺太子之位。长孙无忌辅立李治为高宗后,借口“谋反案”杀李恪,“以绝众望,海内冤之”。

  皇子相争,是李姓皇家不能触碰的伤疤。可这本是一群少年嬉戏胡闹,又怎当得真。高宗看见这篇游戏之文勃然大怒,以为这是“交构之渐”,是挑拨诸皇子的兄弟之情,下诏废除王勃官职,当天斥出沛王府。

  公元669年,二十岁的王勃失意地离开长安。

  你曾在长安送杜少府去蜀州,现在,你也要去巴蜀,霸桥的杨柳下,可曾有人来送你?你可曾为自己轻轻地吟上一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离开长安后,王勃南下入蜀,在蜀中漫游三年。

  李商隐说:“巴山夜雨涨秋池。”葱竹清泉、鸟语花香的地方啊,怎还不能清凉你的求仕之心。

  公元671年,王勃返长安参加科选。中国古代的才子都是多才多艺,《唐才子传》载王勃:“尝言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方,勃尽得其术。”虢州药物丰富,王勃又精通药理,便求补为虢州参军。

  《唐才子传》载王勃任参军期间:“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为何王勃会藏匿罪犯,事后又怕走漏风声,杀了此人灭口。据新旧《唐书》所述,王勃此次被祸,很可能是被人陷害。王勃不过一介儒生,能干出如此凶狠之事也确实让人难以相信。想来还是王勃任虢州参军期间,书生意气,恃才傲物,得罪了太多人吧。

  虽遇赦保全了性命,可父亲也因此事牵连,被贬为交趾(今越南河内附近)县令。此事令王勃对仕途心灰意冷,第二年朝廷虽恢复王勃原职,但他并未就任,从此潜心著书。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王勃完成了祖父王通《续书》所阙十六篇的补阙,刊成二十五卷;撰写《周易发挥》五卷、《唐家千岁历》、《合论》十篇、《百里昌言》十八篇;同时还创作了大量诗文作品。这是王勃短暂一生中,创作最宏富的时期。可惜这些著作全部散佚,未能存世。

  公元675年春,王勃自龙门(今山西河津)老家南下,前往交趾看望父亲。一路经洛阳、扬州、江宁,九月初至洪州(今江西南昌)。

  这一去,中华文化史上留下了光照千古的《滕王阁序》。

  这一去,孩子就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唐才子传》载:“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勃至入谒,帅知其才,因请为之。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重阳之日,洪州都督阎伯玙宴请名流,庆贺滕王阁建成,王勃也在其中。阎公本欲趁此机会,让爱婿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序文,夸耀才学。出于礼貌,先请诸人写序,孰料王勃这个愣头青也不推辞,操笔便写。阎公歪着鼻子拂袖离席,在帐后想想气不过,命人去看王勃都写了什么。闻其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不以为意,诮言“亦是老先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便沉吟不语。待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公惊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命人刻此篇于滕王阁上。王勃“酒酣辞别,帅赠百缣,即举帆去”。

  虽说此事有些夸张,但王勃文思敏捷,滕王阁上即兴而赋千古名篇,并非虚传。后世将此千古佳话写成话本、杂剧,流传至今。让我们看见白衣少年的倜傥英气,也让我们看见阎公的爱才之心。

  《唐才子传》还描写王勃替人写碑颂:“属文绮丽,请者甚多,金帛盈积,心织而衣,笔耕而食。然不甚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人谓之腹稿。”写文章能先在心中默出腹稿,一挥而就,不改一字,不得不令我辈叹服。

  滕王阁大宴后,王勃继续南下,第二年秋由广州渡海赴交趾,溺水而卒,年二十七岁。

  客死他乡

  谁会拾去了你的行囊

  客死他乡

  谁会将你埋葬在青山

  世间桃花翻转

  世间雨落雪乱

  忧伤轻轻吟唱

  年华暗淡

  四季流转

  一千年的守望

  一千年的惆怅

  别哭,掌纹总会折断

  别哭,孩子总会孤单

  别哭,爱人总会远走他乡

  别哭,鸟儿总会收起翅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盛唐曙光照王勃——我的唐宋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