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狂野 发表于 2010-5-4 21:23

寒江孤舟祭杜甫——我的唐宋兄弟

本帖最后由 我心狂野 于 2011-5-4 08:12 编辑

作者:满金

    内心有些抵触写杜甫,今天还是决定要对老杜下手。结果我一天期期艾艾,在电脑前晃来晃去。一会儿觉得热,一会儿觉得身体不舒服。结果一天没写一个字。

  其实并不是不喜欢杜甫。写他,必然要更了解他。我心存畏惧。

  席勒说:信仰便是“畏”。

  余华说:“畏”与“怕”不同,前者包含着尊敬、肃穆、纯洁的情感。

  我对老杜,除了怀着尊敬、肃穆、纯洁的情感,还掺杂着同情、怜悯等等庞大而忧伤的情绪。就像我喜欢了解汉唐历史,下意识地回避宋明清的历史一样。

  我该怎样去叙述这样一位既让我尊敬又让我悲伤的老人。

  杜甫虽出生在一个让我神往的大唐,却赶上了唐朝由盛而衰、战祸连绵的几十年。

  从公元712年出生,到770年去世,短短五十九年间,杜甫经历的太多太多。

  “安史之乱”前夕,国策上,玄宗为开疆拓土而穷兵黩武,导致国力空虚、民生艰难;朝堂上,李林甫、杨国忠擅权专政,政治昏暗。“安史之乱”后,唐朝依旧内忧外患——外有吐蕃侵扰,直攻入长安;内有各地藩镇割据。政治腐败,官吏横暴,杜甫身后是何等黑暗厚重的背景。

  如若换作我这样的糊涂蛋,处在这样的乱世,估计也没什么。大不了老子“今朝有酒今朝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我忧愤个什么劲,江山也不是百姓的江山,人家李姓一家都舍得,我们平头百姓不舍得又有何用。

  正统的儒家文化教育和衰败的官僚世家背景,注定了杜甫既不能像白居易一样“纵情诗酒”,又不能像王维一样“坐看云起”。对家,他希望通过仕途与诗名来振兴家道;对国,他身负“太平宰相”之志,以天下为念,忧国忧民;对己,他贵德重节,守礼循法。可这茫茫人世,未必因你是好人就有好的下场,怎就不懂得稍稍松手,看看云淡风轻,听听松风竹雨。

  所以杜甫名垂千古,我蝇营狗苟。

  杜甫生长于“奉儒守官”之家,其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期著名诗人,官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杜甫早慧,七岁能做诗,十四岁便能“出游翰墨场”,与文士们交游酬唱。杜甫说:“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忧国忧民的伟大老杜,小时候和我们一般顽劣,想起来就觉得贴心。二十四岁,漫游吴越的杜甫赴洛阳应试,落第,之后“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青年杜甫,也曾意气风发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望岳》即写于北游齐赵期间。。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老杜的诗大部分让人看着胸闷,这首诗却让我看见青年杜甫的蓬勃朝气。“齐鲁青未了”一句气势博大,一目千里。刘辰翁称此“五字雄盖一世”;《唐诗别裁集》云:“五字已尽太山。”此诗被后人刻石为碑立于泰山。

  公元744年,两位中国诗歌史上最璀璨的明星撞出火花,杜甫与被“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洛阳相遇,臭味相投、相见恨晚,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开封、商丘。第二年杜甫、李白又遇于东鲁,同游山东后分手,此次分手,至死再未能见面。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写道:“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眠同被、行携手,可见二人确实兄弟情深。杜甫一辈子愁苦困蹇,对长他十一岁的李白却念念不忘、牵肠挂肚——《赠李白》、《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梦李白》,思念的字句一篇篇地写,屋外凄风冷雨,案前一盏孤灯。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太白,我们何日方能再见,又想与你一醉,再聊聊那些诗句。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太白,昨夜惊醒几次,每次睡去都梦见了你。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太白,风高浪急,孤舟浮沉,贬逐的路上你要保重。

  三十五岁,杜甫再次去到长安求取官职。这一去一回,就是十年。少年白发苍苍,埋葬梦想。

  因李林甫进谗,与杜甫同科应试的考生全部落榜。此时的杜甫父亲去世,在长安生计无着,“卖药都市,寄食友朋”,“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一个睥睨古今的伟大诗人,为了活下去,沦落到街头卖药,四处乞食;为了得到引荐,奔走于权贵门下,做诗投赠,看尽冷眼,是何等的潦倒不堪,是何等的令人心酸。看尽人情冷暖的十年,杜甫写下了《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可能因多次向玄宗献赋,浪迹长安的杜甫,四十四岁才得到一个看管兵器(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卑微官职。而此时安禄山正厉兵秣马,虎视长安,“安史之乱”很快就要爆发。

  “安史之乱”,潼关失守,杜甫去投肃宗行在,中途为叛军俘获,押回长安。昔日满目繁华、车水马龙,今日废墟残瓦、百姓流离。一首《春望》,望得见的是国破春深,望不见的是心碎神伤。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少陵野老吞声哭”,哀的是三郎与玉环的卿卿我我,伤的是“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月黑风高,杜甫从长安只身逃出,投奔驻在凤翔的唐肃宗,被任为左拾遗。虽只是个从八品的谏官,却是杜甫仅有的一次在中央任职的经历,但不久就因上书申救房琯的罢相而触怒肃宗,被贬斥为华州司功参军。一个八品的芝麻官还要再贬,可想而知杜甫当时的处境。“三吏”、“三别”就是在这段时间内写下的。

  之后因官军战败,关中大旱,杜甫弃官,携家逃难。《唐才子传》记:“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拾橡栗自给。”去成都的途中,居然要背柴捡橡栗才能活命。杜甫一生怜悯穷苦百姓,可那时谁又来可怜你。情何以堪。就是这样的狼狈,逃难秦州的杜甫还是惦记着李白。

我心狂野 发表于 2010-5-4 21:23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天末怀李白》

  太白,兵荒马乱的,你是否收到我寄去的信。

  到了成都以后,得故交成都尹、剑南节度使严武等朋友的相助,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筑草堂,即“杜甫草堂”。又因严武举荐,杜甫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这样一个虚职,后人称杜甫为“杜工部”便由此而来。那几年是杜甫流离一生唯一安定的几年,我想才有《绝句》、《春夜喜雨》这样一辈子难得的好心情。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

  黄鹂白鹭、春雨花城,这些刹那的快乐后,是无尽的艰辛。一肚肥油的富人施舍一顿饭是做善事,就要饿死的人递给你一张饼才让人无言。草堂破败、幼子饿死,一腔抱负未酬却已鬓染白霜,这样境遇凄惨的杜甫怜的不是自己,居然还能写下: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千年之后,像我一样到处租房度日的人大有人在。看见这两联诗,我们都该感动。这是怎样的大悲悯,这是怎样的大慈悲,杜甫配得起“伟大”这个词。

  想象中,杜甫绝对是一个待人温和、与人为善的书生,可《唐才子传》里记载的一段话令我费解:

  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常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左右走报其母,力救得止。

  杜甫在成都的时候,严武是非常照顾其一家的,为什么杜甫会对严武无礼至此?“你老子怎么会生出你这样的儿子!”这话放在今日也是很难听的,更别说喝醉酒跑到别人床上去骂了,也难怪严武一怒之下要杀杜甫。不知道两人之间到底有什么过节。如果杀杜甫这事真做成了,严武绝对是个千古罪人,要被骂上好几万年。

  不管如何,杜甫确因严武的照顾在成都草堂度过了一生中最为安宁的几年。我们都该感谢严武,如果没有他,也许就再不会有后来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秋兴》、《诸将》、《咏怀古迹》、《旅夜书怀》等大量名作。《杜工部集》存诗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都是杜甫入成都以后所作。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军捷报传来,杜甫欣喜若狂的样子跃然纸上。这些希望,就像簇簇微弱的火苗,是我们活下去的勇气。

  草堂虽贫苦却安宁的生活,在严武去世那年告终。公元765年,严武去世,蜀中重又发生大乱,杜甫在成都的生活失去凭依,只能携上家小,登上一叶小舟,再度踏上漂泊流离的人生旅程。

  杜甫最初的目的大概是要沿长江东下出川,途中却因疾病和战乱等缘故滞留了很久。先是在云安居住一段时间,后滞居夔州(今重庆奉节)两年。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夔州白帝城外,杜甫高台临眺,百感交集。一支秃笔记下点滴心情,一曲悲歌穿透千年时光。

  公元768年,已经五十七岁的杜甫终于乘舟出峡,此时离时间的终点,只有两年。两年里一叶小舟四处漂泊。数百个寒江冷月的夜晚,舟头一位老人青衫灰暗,神色孤伤。

我心狂野 发表于 2010-5-4 21:24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

  《唐才子传》载:“客耒阳,游岳祠,大水暴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为设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据说杜甫去湖南本欲投靠郴州的舅父崔伟,船到耒阳附近遇上涨水。凄风冷雨,芦荻瑟瑟,病卧孤舟中的老人竟十天没有食物。耒阳县令估计也是仰慕杜甫的诗名人品,用船接杜甫回来,并以牛肉、白酒款待。一代诗圣,竟因饥饿过度,饱食而死。

  公元770年,湘江的一叶小舟上,一位老人结束了他穷愁漂泊的一生,轻轻合上对这乱世满怀忧伤的眼睛。

  杜甫的诗歌对后世影响深远,历代无数诗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杜甫的作品早已超出文学本身,代表着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从这点来说,杜甫确实比李白强。李白的诗篇虽是壮浪纵恣、语出天外,但这才情又怎大得过杜甫对人世的悲悯。论读诗的愉悦之感,当属李白;论品诗的厚重沉郁,当读杜甫。《新唐书》称:“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你写李白一生的不幸,这些字句,更像是你为自己写下的一曲挽歌。老杜,你并不寂寞,千万年后,你的文章、人格依旧光芒万丈。

读你 发表于 2010-5-4 21:55

:s5:s5:s5

伊人 发表于 2010-5-4 22:07

坐下慢慢学习~

秋蚕的丝 发表于 2010-5-4 22:23

本帖最后由 秋蚕的丝 于 2010-5-4 22:24 编辑

感谢分享好诗文:s2

林老师 发表于 2010-5-4 23:11

语文学得不好,看不懂

陶子妖妖 发表于 2010-5-5 09:07

:s5:s5:

他山之石 发表于 2010-5-5 11:56

:s5:s5:s5

tange 发表于 2010-5-5 15:32

一想起他的孩子饿死,想起他死后只有破席裹身,怎么说,都觉得他应该放下诗歌,躬耕养家。安居才能立业啊,否则,他黄泉路上如何面对死去的孩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寒江孤舟祭杜甫——我的唐宋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