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顶鹤 发表于 2010-5-4 16:35

西非随笔

本帖最后由 胡雨 于 2010-5-4 16:54 编辑

【五一在象山丹城与多年好友老丹喝茶聊天,偶遇他的一帮同乡网友,一起聊得非常开心。他们让我有空也看看同乡网,关心关心----。离开象山已经十几年了,尽管时不伶仃跑回家,但能够直接在网上浏览品味家乡的人文、地理、历史、变迁,领略趣闻、轶事、美景,还是感到由衷的亲切,我喜欢同乡网。谢谢同乡网给我们提供了思念、憧憬和倾诉的平台。特附上随笔一篇】

                    西非随笔       
            数年前因业务联系去过一趟非洲,那是大西洋彼岸的西非,其风土人情、地理气候别具特色。所见所闻感触颇深,遂随笔一二。



(一)走近“黑人”
      非洲人黑,西非地区人的肤色更显黝黑,除了手心、脚底,全身象涂了层墨汁似的,偶尔露齿,愈觉洁白。西非黑人一般皆身高肢长,体态稍胖,皮肤细腻,经常能看到漂亮的黑姑娘,明眸皓齿,长腿细腰、胸高臀翘。成年妇女则多丰腴。
      非洲炎热,黑人着装大多以袍子为主,简单、宽大、舒适、通风、色彩艳丽。这种艳丽与中国的大红大绿又不一样,这里是大花,不光赤橙黄绿,而是在七彩中无穷变化,让人眼花缭乱,什么花鸟鱼虫、椅子台灯、彩电冰箱甚至圣经故事等都是可以上花布的,想象一下,满身的椅子、台灯,能好看吗?可穿在她们身上却很别致。慢慢发现,很多黑人穿衣服极其讲究,妇女更是样式繁多,有简单的两块布一围;有宽袍式的;有低胸露背的;有灯笼袖的;有鱼尾裙那样在腰上还系大花的--------,西非的妇女常常有条跟衣服相配套的腰缠布,很宽,很大。有人用它缠腰,也有人用它系在皮包上。通常,妇女做一套正规的服装要用三块布,一块做上衣,一块做裙子,一块腰缠布。仔细看,黑人也很会裁剪,立体裁剪,该凹的地方凹,该凸的地方凸。立体感强。
      黑人喜装饰,以妇女为甚。男士偶见有脸部对称刺纹增加凶悍之气外,较少披金挂银,女士则注重头饰,年纪稍长者多以头巾包裹,一般用色彩艳丽的长布裹绕,花样繁多,犹如帽子,甚是好看。年轻的则爱好留长辫,然毛发细短,皆用假发掺杂,梳理成一根根辫状,再用一种植物油涂抹固定,有些成辫状后再卷曲各种花型,繁复,千变万化,新颖奇特。挂件同样为耳环、项链、手镯、脚镯等,粗大奔放,以象牙及金银制品为主,佩在身上,黑白相映,十分枪眼。
      我们所去的西非贝宁在赤道附近,属热带雨林地区,常年湿热,盛产稻谷、麦、玉米、木薯等农作物,加上濒临大海,渔业资源丰富,然当地人的饮食更为简单,主食是米饭、面包,一般将米饭煮熟后,再将已煮熟的鱼肉或鸡肉、蔬菜等捣碎搅拌在一起,放些食盐、色拉什么的,调和成粘稠状抓着或舀着吃,方便、经济、有营养,谈不上烹调。抵达贝宁首都科特努的第二天,当地一位颇有名气的富商邀请我们去她家晚餐,盛情难却,我们于下午六点钟就赶赴,一直到九点才开宴,饥肠辘辘,然宴请出乎意料简单,有点象西餐,餐桌中间方些甜饼、面包和饮料,供各人添加,其余分食制,用盆子,共三道,第一道蔬菜,由生菜、玉米、胡萝卜片用色拉搅拌,酸酸甜甜的;第二道主食,二小团米饭搁一条鸡腿,不再添加;第三道水果,菠萝、西瓜等切成碎片,,量很有限,绝不浪费。黑人一般吃得很少,我曾看到一位陪同我们的当地黑人,一天就喝一瓶饮料,吃两根香蕉。但要是请他们吃饭,他们就吃得很多,他们愿意吃中国菜。由于宗教信仰的关系,黑人大多不喝酒,市场也很少看到有烈性酒出售,宾馆和宴请一般以进口的葡萄酒或当地生产的啤酒为主,所有饮料也是进口的。
       西非多属苏丹语系的黑人,其国家亦由当时部族和土著形成,故宗教信仰不同,性格差异迥异,十七世纪来大多沦为法、英、德、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的殖民地,因此官方语言以法语、英语为主,且当地几乎没有留下什么文字。但西非的青铜雕刻非常著名,不论是在尼日尔古朴而具民族特色的国家博物馆里,还是在贝宁和加纳风情万种的民族艺术村,甚至在布基纳法索和多哥五彩斑斓的工艺品大市场内,都会看到神态各异的青铜雕像和浮雕的原作或复制品。这些大小在50到100公分左右的艺术品造型生动,工艺精湛,形象栩栩如生,堪称非洲艺术的奇葩。在贝宁接触的黑人,性情温和懒散,热情好客。喜动,在旷野、沙滩处处可见踢球、运动的身影,在街头巷未或椰树底下,也常见有成群结队,拨弄鼓乐,载歌载舞的景象。他们擅讲,好演说,不到600万人口的小国家竟然有100多个政党,经常聚会演讲。



(二)水上人家
      距离西非贝宁科托努西南大约不到10公里,有一处很大的湖泊,在湖的水上建有一个村庄,便是贝宁著名的“GAVIEA”,当地有称非洲威尼斯的。
      这是一个规模庞大的水上建筑群,十七世纪初叶形成。建筑方法比较原始,也简单。一般选用相对均匀的长木头,直接夯入水底固定成木桩,每一公尺见方一根,以此为柱,密密麻麻,露出水面大约1.5米,在柱顶上铺木板,四周搭起框架,顶部盖上茅草,就成了房屋,即遮阳防风,又可防雨,很象我国西双班纳的吊楼。一般一户一房,面积不大,相互毗邻但不相通。代步皆船(独木舟)。居民们划着一艘艘大小不一、样式各异的独木舟,妇女们头戴大草帽,少女们身穿节日盛装,小男孩则光着上身。一叶叶小帆和木舟穿梭来往,如同一幅五彩缤纷的图画。
整个水上建筑呈现一个较大的村落,有约3.5万的人口居住在这里,十分密集,排列成行,错落有致。除了房屋建筑,也有街道、广场及集贸市场,尽管是一段水道或一处水域,但都立有牌子标记,甚为明显。商店则以敞开窗户堆放商品为记号,简便易取。其它如裁缝店、理发店、医院等,往往以图形标记在屋墙粘贴,一目了然。这里还有有学校、邮局、教堂,也有木薯加工厂、饮水井、旅馆。近年来,随着贝南旅游业的兴起,这里成了非看不可的一景,也为水上村带来了经济效益。
       居民多以捕鱼为生,这里的湖泊与大西洋贯通,由于气候的关系,恰好成为一些海洋回游生物的栖息、繁衍之地,渔业资源非常丰富。居民长期就在村庄附近的水域捕捞作业,经久不衰。然捕捞方法和工具则十分简陋,一般都是以独木舟配上手抛网,单兵作业,捕捞量不大。他们也利用湖的自然条件,把矮小的树木或木桩置在淤泥里,并用树枝条围成圆形或长方形的渔场。这样既利于鱼类繁殖,又便于捕捞。
       这里居住的生活水平、环境和质量相对低下,一般以屋为户,一户多则十余,少则五六人居住,吃喝拉撒全在一起,湖水浑浊,多疾病。整个村落尚没供电,也没通信,照明仍旧依靠煤油灯和汽灯。这里的船不仅是惟一的交通工具,而且也是生活和工作平台。在村中的小市集,售货船只擦肩接踵,没有高声的叫卖,没有激烈的讨价还价,“喧嚣”两字在这里与市场是沾不上边的。



(三)科托努印象
      科托努是西非国家贝宁政府所在地,也是该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贸易的中心。贝宁的中央机关,各国驻贝宁外交机构等,均设在科托努。贝宁的首都是在离科托努不到30公里的波多诺伏,因为贝宁是一个由众多政党参政议政的议会制国家,最高立法机构国民议会就在波多诺伏。
      科托努是一座漂亮的海港城市,濒临大西洋几内亚湾海岸,北面是诺奎大泻湖。面积不大,人口不到80万。 此次在科托努我们下榻NOVETEL,是一个法国人开的四星级宾馆,我们在此足足在此逗留了十天,对当地印象颇深。
       印象一:自然环境与城市建设反差。科托努靠近赤道,属热带雨林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差小,湿热多雨,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的植被覆盖面广,郁郁葱葱。海岸绵延几十公里,广袤椰影,碧水银沙。宽阔的海滨大道横贯城市东西,道路两则长满特型棕榈和高挺的椰子树,叶子亮绿亮绿的,几近透明。大西洋暖风劲吹,一年四季奇花烂漫,一派绮丽的热带风光。市区相对集中,建筑以低矮平房为主,砖瓦结构,一排排毗连,偶见高楼,则多为银行大厦或国外进驻公司或国际援助项目。少有广告或霓红灯装置。道路简陋,除主要几个街道铺有水泥路面,多为沙泥路,且低洼,遇雨天到处积水,车驰水溅。这里的公路与铁路常常同道,在科托努市中心曾见过火车与汽车同道同时行驶,遇叉口,则有一人跑到火车头前吹哨指挥,令人惊讶。在市区坐记程车到也方便,与国内差不多,但显得拥挤,常会看到一辆4座的的士同时跳出7-8个黑人,也不知怎么挤坐的。巴士则人货混装,尤其是车顶,堆得很高很高。市区的摩托车偏多,穿街钻巷,,速度不慢。忽然发现这里汽车的档次都不低,全部进口车,以法国产的“标致”为多,其它如奔驰、丰田、尼桑等系列品牌车比比皆是。摩托车则有本田、雅马哈等,重庆的“嘉铃”也有一席之地。
       印象二: 缺少工业。整个经济以农业为主导,盛产谷物、麦子、棕榈、花生、玉米、棉花、椰子、咖啡、木薯等,自给自足,而且生产原始,加工简单,设备陈旧,经营粗放,看不到相象的工厂,也没有支柱的工业产业。据介绍,在科托努除有水泥、棕榈、啤酒、肥皂、火柴、矿泉水和卫生纸等以法国人开办的小型工厂外,很少有其它的加工企业,产品大多进口。这里没有工业污染,自然环境更好。大概是水质的缘故,当地生产的啤酒和矿泉水品质非常不错,在科托努的这些天,我一直都喝当地产的啤酒“贝宁女人”,口感甚佳。
         印象三:全民皆商。这里的商品主要依赖进口,而进口商品的批发和销售则以商店或商贩的零售为主。当地居民大多没有固定职业,靠做商贩,兜售商品为生。在科托努市区,到处可见众多居民沿街兜售商品的场景,男女老少,手提、臂挽、头顶,人人都是一辆流动的“货车”。不断地追逐行人,不断地拦截过往汽车,既杂乱无章,又无可奈何。相比较,商场或商店则显得有点冷清,产品档次相对高一些,也贵一些,一般富裕人家才来光顾,但大多时间关着门。科托努是贝宁的主要贸易港,并在西非中南部地区的内陆国家,如尼日尔、布基纳法索、马里东部和尼日利亚的交通运输中承担着重要任务。这些国家每年都有大量的进出口物资在这里转口。科托努港的年贸易量占贝宁的60-65%,占邻国的35-40%。 我们发现,科托努的仓库、堆场非常多,开展进口商品的仓储业务或分拨中心,十分红火。
         印象四:贫富悬殊。大量为生活低下的平民阶层,没有固定职业,收入低微,吃住简陋,教育匮乏,缺医少药,从他们居住环境、市场供应可见一斑。这里的气候和物产,为他们提供了足够温饱的条件,但慵懒的性格也滋长了他们的椭性和依赖性,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不高。然而,这里的部分经商者,特别是与国家政府部门有牵连瓜葛的商人,非常富有,称得上成功人士,他们往往着装考究,全身名牌,举止优雅,言语得体,看得出大多受过西方教育的熏陶。在科托努我们曾经拜访了几位当地的客商,个个都有别墅,豪华轿车,众多的雇佣工人,生活奢侈。他们一般都拥有庞大的产业,考虑到西非地区经常动荡的政局,有不少已经转移到法国、西欧甚至美国等地发展,十分显赫。我们也接触了一些当地的政府官员,薪水不是很高,但或多或少、不同程度、不同形式、不同层面参与经商,相对殷实。
         印象五:聚会众多。居民皆信教,但教派均异,教会甚多。常见有聚众集会,或载歌载舞,或诵经念咒,仪式各样,形式丰富。聚会演讲者,或布政颁绩,或发号施令,慷慨激昂,滔滔不绝。听众有多有少,多则成百上千,少则寥寥数几,照样兴致不减,讲的认真,听的入神,令人叹为观止。

六株头 发表于 2010-5-4 16:38

本帖最后由 六株头 于 2010-5-4 17:15 编辑

老大,这字太大了吧;P
:s2

丹顶鹤 发表于 2010-5-4 16:40

如何删掉?

暴走菜 发表于 2010-5-4 16:41

好大的字哟

爱冬己 发表于 2010-5-4 16:43

看的有点晕。。。

林老师 发表于 2010-5-4 16:54

有机会还真的去逛逛

江海 发表于 2010-5-4 17:51

:s5:s5:s5:s5:s5

兮是真宝 发表于 2010-5-4 18:35

请提供照片,让我们看看漂亮的黑姑娘。

读你 发表于 2010-5-4 19:17

先占个位子慢慢看

伊人 发表于 2010-5-4 19:46

好文笔,娓娓动听~

看牛人 发表于 2010-5-4 20:16

一般处女作都是我这付牛角来挑破的,这个猪头,今天要其跑得那么快,赶在牛来之前,嘴一拱,这高贵的处女地就给他破了:sc

秋蚕的丝 发表于 2010-5-4 21:17

请提供照片,让我们看看漂亮的黑姑娘。
兮是真宝 发表于 2010-5-4 18:3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看漂亮的黑姑娘,小心……;P

一缕阳光 发表于 2010-5-4 21:21

没有照片的:L

秋蚕的丝 发表于 2010-5-4 21:31

此随笔满分

老丹 发表于 2010-5-4 22:50

楼主以独特的专业眼光,向我们展现了一篇西非的人文画卷。欣赏了! 要是有照片,就更完美了!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西非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