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象 发表于 2010-4-27 12:18

象山古代大事记


来源:象山史志网 http://www.xsszw.com/

史前时期
距今约6000-4100年间
蓬莱山东麓、塔山南坡一带,是象山先民耕作、渔猎、居住地之一。塔山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当时象山先民已使用磨制的斧、凿、簇、耕田器等石质生产工具,手制的陶豆、陶罐、陶鼎等生活用品以及磨制的玉玦、玉璜等装饰品。

夏、商、周
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夏后帝少康(夏禹之玄孙)封其庶子无余于会稽,以奉守大禹之祀。无余,又号於越,越国之称始此。越之东有堇子国,即后之鄞县地。时象山为堇子国地。
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
越传国30余世,历殷商至周。
周穆王时(公元前976-前922年)
传说彭祖偕妻彭姥来蓬莱山东麓居住。后人称此村为“彭姥村”。
周敬王二十六年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年)
吴王夫差败越王勾践于夫椒(今太湖中山),攻入越都。勾践栖会稽山上请降,夫差许之。越降为吴之属国。
周元王三年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前473年)
勾践灭吴,作句章城(在今宁波市江北区乍山乡城山渡一带)以彰霸功。越地东至于鄞。
周赧王九年(前306年)
楚灭越,据有越国北境地(今钱塘江以北)。越之南境,为原越王无疆之子孙分据,或称王,或称君,臣服于楚。

秦、汉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
上一年秦灭楚。是年,秦将王翦平定楚江南地,降百越之君,置会稽郡,治吴(今江苏苏州)。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
秦统一中国,分天下为36郡,郡辖县。会稽郡领26县。在今宁波市境内有会稽郡之鄞、鄮、句章、余姚四县。鄞县治今奉化白杜。时象山为鄞县地。
秦始皇帝三十五年(前212年)
齐人徐福奉秦始皇之命入海求仙药而未得。惧祸避秦,隐迹今象山邑西蓬莱山,筑蓬莱观。两年后远航东渡。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
西楚霸王项羽封立十八王。楚将英布立为九江王。鄞县属九江国会稽郡。
汉高祖二年(前205年)
九江王英布降汉,地属项羽之西楚。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
汉诛项羽,略定楚地,徙齐王韩信为楚王。会稽郡属楚国。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
汉高祖废楚王韩信,立从父兄将军刘贾为荆王。会稽郡属荆国。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
淮南王英布反,杀刘贾。刘贾无后国除,会稽郡属汉。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
高祖以兄刘仲子濞为吴王,会稽郡属吴国。
汉景帝三年(前154年)
吴王刘濞反,兵败被杀,国除为郡。未几,景帝迁子汝南王刘非至吴故地,封为江都王。会稽郡属江都国。
汉景帝四年(前153年)
是年,会稽为郡。《汉书·地理志》载,会稽郡鄞县有越天门山。民国县志有详考,以为即象山东门岛之天门山。此为当时象山地属汉鄞县之确证。
汉成帝阳朔元年(前24年)
徙会稽东部都尉(汉武帝元封年间置,时治章安)治鄞。后移置句章。
汉平帝元始年间(公元1至5年)
传说九江郡南昌县尉梅福辞官归隐,曾来蒙顶山隐居,留下“梅尉古迹”。
新莽时期(公元8-23年)
改鄞县为谨县,仍属会稽郡。
汉顺帝永建四年(129年)
以今浙江为界,分会稽郡为吴和会稽两郡。会稽郡治山阴(今绍兴市),领10县。鄞县仍属会稽。东汉时会稽东部都尉复治章安(今椒江市章安镇)。今象山县地即为鄞之安化乡。
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年)
会稽人曾旌(一作曾於)聚众千余于海上,杀句章、鄞、鄮三县县长,攻会稽东部都尉。诏令缘海各县屯兵卫戍。
汉灵帝熹平元年(172年)
十一月,会稽人许生(一作许昌)起事于句章,称阳明皇帝,子许韶称大将军,聚众万余,攻破城邑。鄮县令朱嘉率吏人出战于海渚,主簿任光力战死(民国《象山县志》以为“战于海渚,或即象山海曲中”)。诏遣扬州刺史臧旻、丹阳太守陈夤讨破之。三年(174年)十一月,会稽郡司马孙坚与州郡合力破许生于会稽,斩之。

甬象 发表于 2010-4-27 12:19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吴大帝黄武元年(222年)
    孙权称吴王,建国号吴,领有会稽。至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
三国·吴会稽王孙亮太平二年(257年)
分会稽东部都尉立临海郡,治章安。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
分会稽郡之鄞县安化乡800户与临海郡北端200户地置宁海县,设治白峤,属临海郡。
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
永嘉后,晋士民大量南迁。至是年,瑯琊王司马睿建元称帝于建康,史称东晋。
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
十一月,五斗米道首领、琅琊(今江苏句容北)人孙恩起兵海上,攻上虞、陷会稽、杀内史,自号征东将军。旬日间聚众数十万。十二月,孙恩受挫,撤军回海上。
晋安帝隆安四年(400年)
四月,孙恩自浃口(大浃江口,即今甬江口)登陆,破余姚,入上虞,直抵山阴县北之邢浦。十一月,复退据海岛。
晋安帝隆安五年(401年)
二月,孙恩复入浃口,多次围句章。三月,孙恩北趋海盐,转沪渎(今上海),进逼建康(今南京)。八月,孙恩败,自浃口缘海岸而南,经象山逃向临海。次年(晋安帝元兴元年)三月,孙恩攻临海。为临海太守辛景所破,投海死。
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年(425年)
僧凤跃,于象鼻山西麓建凤跃院(即今等慈禅寺,俗称西寺)。
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四年(460年)
丹阳尹、山阴人孔灵符以山阴地少人众,奏准移山阴无赀之家于鄞、鄮、余姚三县,垦起湖田(后世称塘田)。
南朝·宋孝武帝大明七年(463年)
东土大旱,鄞县多疁田(火耕水耨之田)。豫章王刘子尚时为会稽太守,上表至鄞县劝农。
南朝·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年)
临海人田流起事,据鄞县边海山谷中。冬,攻杀鄞令耿猷。次年,龙骧将军周山图屯浃口讨之。田流为其副将所杀。其余部,次第平。
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
于凤凰山(今丹城南黄土岭东田横山)麓置涌泉院(后改名普明院)。
南朝·梁武帝普通五年(524年)
改临海名赤城,寻复为临海县。陈后主至德元年(583年),复升为郡。

隋、唐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
隋灭陈,废会稽郡。并鄞、鄮、余姚三县入句章县,治小溪(今鄞州区鄞江镇),属吴州,设吴州总管府于山阴。同年,废临海郡为县,并宁海入临海县,属永嘉郡。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
罢吴州总管府,改吴州为越州。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
复改越州为会稽郡。句章县仍属会稽郡。
日本女皇遣使者小野妹子至隋,国书中有“日出处天子致书日落处天子”一语,隋炀帝以为“不敬”,诏命废鄞县(象山)蓬莱观。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
是年,今浙江地入唐。罢郡置州,会稽郡改为越州,置总管府,领11州。
十一月,废句章县。以旧余姚地置姚州。原句章、鄞、鄮三县地置为鄞州。同年,以隋临海县置海州,又析临海县复置宁海县,隶属海州。次年,改海州为台州。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
改越州总管府为都督府,领越、鄞等5州。罢姚州为余姚县,属越州。同年,复省宁海县入章安。
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
废鄞州,改置鄮县。治小溪,属越州。是年,废章安入临海。
唐武后(则天)永昌元年(689年)
复析临海县置宁海。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
监察御史崔皎奏于宁海县东界海曲中、象山东麓彭姥村置县。

甬象 发表于 2010-4-27 12:20

[立县后]

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
七月,朝廷析台州宁海县与越州鄮县地置象山县。设县治于彭姥村,属台州。县令徐 (奉化人)。
同年置象山镇,有镇将、镇副各一,兵500。同时创建县城,并于县治西南240步建城隍庙。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
七月十三日,据江南东道采访使齐澣奏,准分越州立明州(首任刺史秦舜昌)。析鄮县为奉化、鄮、慈溪、翁山四县,隶明州。州及鄮县治均设于小溪。至天宝元年(742年),改明州为余姚郡属越州。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为明州。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
台州人袁晁起事,十月占明州,民疲于赋敛者多归之。聚众至20万,转攻州县,尽有浙江之地。次年,河南副元帅、都统八道行营节度使李光弼使部将击平之。十一月十四日,诛杀袁晁。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
象山县改属明州(今宁波)。
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
县辖五乡,乡辖五里,里有百户,共约2500户,定为中县①,历五代而未改。
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
十二月,明州将栗锽杀刺史卢云,联结山越起事,科用会稽、明州一带山民,攻陷浙东郡县。由明而台,象山正当其冲。十五年二月六日,浙东观察使裴肃擒栗锽于台州,四月二十一日,栗锽被斩于长安。
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
邑人王关以乡贡举明经。
象山始建县学(儒学)。为今宁波市境内最早之县学。王关撰《始建学校碑》②。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
县令杨弘正告于明州刺史李敬方,重修蓬莱观。立《唐明州象山县蓬莱观碑》。
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
县令杨弘正于蓬莱观右创蓬莱书院,课读文士。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
剡西人盐贩裘甫起兵海上,十二月,攻占象山,屡败官军。次年春,克剡县(今嵊州),自号“天下都知兵马使”,建元“罗平”,铸印曰“天平”。分兵攻明州、台州,破唐兴(今天台)。又攻上虞,入余姚,破慈溪,经奉化,据宁海,分兵围象山。四月,唐朝庭改任王式为浙东观察使,分兵进击。月余,王式之东路军攻占宁海,象山围解。裘甫撤往嵊县。六月,王式擒裘甫。八月,裘甫被杀于长安。
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
浙西狼山镇遏使王郢反,行收党众近万人,攻陷苏、常,泛江入海,转劫二浙,南及福建。四年二月,陷望海镇,掠明州,陷台州。其时镇海军节度使裴璩,严兵设备,招降其党。王郢收余众,东至明州,战死,余党平。
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
三月,黄巢之众自宣州渡江,由浙东入闽,劈山开路500里趋建州,闽中诸州均陷。时建州刺史粤人姜晟,弃官避巢。航海来居象山之晏清坊。
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
    九月,温州牙校、永嘉朱褒,据州称刺史。招讨副使平阳倪九畴避其乱,称疾不仕,航海居象山缯棚岭。卒葬梅溪乌岩。
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
明州刺史黄晟于县治东北30里北山南麓建常乐院(宝庆院)③。

五 代(吴越国)

梁太祖开平元年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
四月,唐哀帝禅位于梁,唐亡。梁王朱全忠(温)即帝位,更名为晃。国号大梁,建元开平。五月,梁太祖朱晃封镇海、镇东节度使、吴王钱镠为吴越王。象山时属吴越。
吴越国于州郡设镇遏使,县设镇遏副使。
梁太祖开平三年吴越天宝二年(909年)
吴越升明州为望海军,改唐鄮县名鄞县。又析置望海县(今镇海),宋改名定海。象山属望海军。
五月,明州刺史黄晟卒。晟,原籍象山,寓居鄞塘。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明州刺史钟继文卒,郡内众将拥黄晟摄守。黄晟讨平邻寇,保护乡井(《宝庆志》)。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越州观察使董昌僭称帝。钱镠受诏发兵讨董昌,黄晟率兵响应。平董昌后,晟持节明州诸军事,守明州刺史,在任十八年,卒于任上。遗疏不请其子为继。初葬鄞县隐乐山。孙黄永阶,为象山镇遏副使,迁家于邑内。梁乾化二年(912年)迁黄晟墓于邑东三十里常乐寺后。
十一月,镇海军节度判官、给事中罗隐(833-909)卒。罗隐,光启中(885-887年)入钱镠幕,其间曾过象山,在东谷锦溪石壁题刻“东谷”两字,大二尺余。罗隐逸事,在象山民间颇多流传。
梁末帝龙德三年(923年)
梁末帝册命钱镠为吴越国王。钱镠始建国。
吴越国期间,在县境建成十大寺院。949年于茅洋东岙山南麓建蓬莱院,同年于新罗岙瑞云峰下建龙寿院。953年于五狮山南麓建伍师院。957年于樯头舫前建保安院。958年于东陈马岗建保宁讲寺。961年于丹城象鼻山东隅建东禅院。962年于田洋湖岙底建太平禅寺(后赐额“太平广福院”)。964年于贤庠马岙建仙岩院(后赐额仙岩禅寺),同年于涂茨玉泉山建玉泉院(后赐额“玉泉广福院”)。966年于丹城河东瑞龙山西麓建瑞龙寺(后赐额瑞龙广福院)。
瑞龙寺僧曰蔡建朝宗碶,伐木为闸,以时启闭,民甚利之。
周太祖广顺元年(951年)
唐末高州(一说建州)刺史章仔钧第十子章仁肇(官工部侍郎)避乱,自闽来象居弦歌里,卒葬东塘山。

甬象 发表于 2010-4-27 12:22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
正月,陈桥兵变,后周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赵匡胤即皇帝位,改元“建隆”,定国号“宋”。
二月,吴越国遣使贺宋帝即位。宋改明州望海军为奉国军,节度使钱亿。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
五月,吴越王钱俶(钱镠之孙)纳土于宋,上表献所辖十三州一军。计86县、550688户。明州奉国军改明州奉化郡(一说余姚郡)。象山自此入宋版图。镇遏副使官兵俱废。复置县尉一员。
陈偓以主簿兼知县事。
宋真宗咸平年间(998-1003年)
以地不相连属,象山降为下县,不设令、尉,以主簿为治。
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
县原辖五乡,更析并为政实、游仙、归仁三乡。
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复为中县,李符始以县令知县事。
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
任永德为象山县令,治石碶以御海潮。
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
郎渭为象山县令,浚河蓄水,以待干旱。
邑人陈诜中丙戌科贾黯榜进士。
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
邑人陈 、陈 中癸巳科郑 榜进士。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
邑人陈辅中丁酉科章衡榜进士。
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
顾方任象山县令,劝善戒恶。修学舍,亲为弟子员讲解诱掖,使进于学。逾年政成,民大化服。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
县令林旦主持版筑土城,环以河。穿二门,东曰“登瀛”,西曰“梯云”(亦称“登台”)。
翌年修治西谷。于县城西谷之南,建濯缨亭、竹间亭、曲水亭、灌木亭,又于炼丹山上建应真亭,象鼻山上建观澜亭。林旦与客有唱和,合西谷、蓬莱泉、桃源径、射圃等,称《西谷十咏》。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凤跃院、东禅院、保庆院、保安院、涌泉院、龙寿院,分别诏赐新额为:等慈禅院、宝梵讲寺、常乐院、智门禅寺、普明院、延寿禅寺。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
林旦在墙头西沪港东南岸跳头嘴筑墙头渡,以便上下渡船。渡达奉化石堰。
治平中,县令林旦修朝宗碶木闸,以时启闭。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
以古翁山县地并析鄞县、定海、象山滨海共七乡地立昌国县。
象山之南田划归昌国。不久(时间无考,最迟在宝庆间)还归象山。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
高丽国遣户部尚书柳洪为正使,礼部侍郎朴寅亮为副使,经海上来明州。遇风避入象山港登岸,受到象山地方官接待。朴寅亮与象山县尉张中赋诗唱酬。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
邑人陈俊、俞虁、陈谠三人同中壬戌科黄裳榜进士。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
邑人陈诩、陈谏同中乙丑科焦蹈榜进士。
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
县令叶绶,改朝宗木碶为石碶。此碶为唐代所遗南庄上洋朝宗、理川、灵长、会源四碶之要,历事修葺。
邑人刘渭中辛未科马涓榜进士。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
邑人陈讽中丁丑科何昌言榜进士。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
设“居养院”,供孤、贫、残、疾无养者居养。
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
智门禅寺遭整肃,寺内黄庭坚书写之《赤壁赋碑》佚失。
宋崇宁三年(1104年)
六月,为贫而有疾无医者建安济坊。为贫而无葬者建漏泽园。
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
邑人胡旦中己丑科贾安宅榜进士。
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年)
邑人陈宗翰、陈休锡中戊戌科嘉王(赵楷,徽宗之子)榜进士。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
金人陷东京。次年四月,掳宋徽、钦二帝及后妃、宗室、大臣、内侍、宫人等三千余人北归。东京被洗劫一空,举国震动,史称“靖康之变”。
五月,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继位,是为宋高宗。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
正月初三,宋高宗赵构自明州避兵至台州章安镇(今属椒江)。十六日,金人陷明州,夜乘胜破定海(今镇海),以舟师劫昌国(今舟山),复欲攻象山以进袭章安。至崎头(今宁波东穿山半岛最东处),风雨大作。和州防御使、枢密院提领海舟张公裕引大舶击散之。金人乃去。十八日,高宗引舟南向,二月至温州。
明州陷,金兵屠城,宋溃兵四散,海盗乘之。象山县城遭焚劫,学宫、官署皆毁。
是年,邑人卞大亨,以遗逸受辟荐,特恩调舒州怀宁县主簿。
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
邑人史纯臣、郑岳,中壬子科张九成榜进士。
其先,淮、浙盐每袋300斤,商人输钞钱(盐价)十八千。是年十一月,诏榷明州卤田盐,开始在明州各盐场将盐税并入盐价,一次性向盐商征收。令商人每袋贴输通货钱(运销税即“引课”)三千。
时于象山玉泉场设玉泉场盐课司,监盐官二员:一押袋、一催煎。下隶瑞龙、东村、玉女溪三分场。
绍兴年间,象山士子史本初献红木樨于朝,香芬色丽,号为丹桂。宋高宗雅爱之,令画工画为扇面,御制诗题其上,以赐近臣。嗣后大臣及诗人对红木樨多有题咏,并称之为象山花。
史本初因而受辟荐,授吉安知县。
南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
邑人史师雄,中乙丑科汪应辰榜进士。
南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年)
县令宋砥,积费三百余万,开山石作碶门材料。翌年十月,督修朝宗、理川、灵长、会源四碶。躬临其地,以勉民作。鄞人廉布为撰《朝宗碶碑》。
南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年)
邑人俞观能,中壬戌科陈诚之榜进士。
南宋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年)
邑人刘遵受辟荐,授文学掌故。
南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
邑人刘俣、卞圜,中庚辰科梁克家榜进士。
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
三月,饥民于海上起事,朝廷明令象山缉捕。
是年,主簿赵彦逾再修朝宗碶,于碶头建屋,并在县东南史家泾开河渠千余丈,人称“主簿河”。复筹资,于翌年造陈山至奉化东宿渡船两艘,以利民旅。为象邑官渡之始。
南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
邑人俞茂系、杨王休、俞茂先(俞虁之孙)中丙戌科萧国梁榜进士。
乾道年间,明州修《四明图经》成,象山户口始有确数:凡户12304,口32962。其中主户(在象有土地者)8805户,24601口;客户(在象无土地者)3499户,8361口。
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
知县高子莫督建淳熙井(今县府院内)。口径1米,深约6米。井口栏圈上刻有“淳熙三年重阳日建”八字。
是年,象山麦一茎两歧,高子莫绘图报朝廷。孝宗御札褒美。
南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
许知新任县令,清勤公务,为民兴利。主持开千丈、马岗、瑞龙3河,建永丰、秀才两碶,灌下洋田,使“斥卤皆为膏腴”。继唐围南庄上洋后,宋围南庄下洋,称东、西海塘。
南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
明州饥,知州遣三副职分别巡行六属县。通判方崧卿分巡奉化、象山,救灾有方,独无饥民。
南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
七月,宋宁宗即位。十一月,升明州为庆元府。象山为庆元府属县
南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年)
    县令赵善与复置陈山驿。
南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
赵善与为县令,“爱民教士,出于至诚,修建甚多”。辟县署内隙地,结屋为楼、为堂、为亭,中有三友堂、香风亭、更好亭、月台、桃岭、芥庵、望稔楼等。
县吏尝于爵溪、赤坎、后陈、东门等处设置税局,赵善与以为扰民,呈府罢之。
南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年)
韩元礼知县事,“下车问民疾病”。耆老先以陈山渡不便行旅告,即修葺陈山渡旧船,去朽易坚,色色鼎新。又修复学宫,使庠序一新。
南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
邑人杨九龄、王莹中己未科曾从龙榜进士。
南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年)
置东门寨,寨址里厢谢家山(在今东门岛)。设寨官一人,于定海(今镇海)拨水军60名更番戍守。十四年以寨兵扰民,奏罢。此后象山防务隶于岱山巡检司管辖,额得土军120人分防。而(县)尉司额设弓手80名。
南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
玉女溪场本玉泉子场,是年立为正场,以押袋为监盐官。催煎为玉泉场监盐官兼领瑞龙、东村二场。时象山盐课额:玉泉场5220袋。玉女场1060袋(袋300斤。唐至清末1斤合596.82克,)
邑人杜霆中辛未科武进士。
南宋嘉定六年(1213年)
赵善瀚任县主簿,建义廪于三乡以备赈济。土豪杨圭私置税局,分布爪牙,为邑大患。赵善瀚呈报上宪后,毁其五都团屋,版榜示民,民大悦服。
南宋宁宗嘉定十一年(1218年)
赵善晋为县令,劝课农桑,治先教化,于栖霞观东建丹山书院。
邑人陈寅中戊寅科武进士。
南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
邑人陈协中庚辰科刘渭榜进士。
南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年)
    寺僧师哲重兴智门禅寺,并建后倚(潘埠)、西沙岭两驿亭。
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
季齐愈任邑令,有德政,离任后邑人因于石浦二湾摩崖刻“季侯顾我”四字,字径一尺。左有“恩同海永”四字,右有“德与石存”四字,径并三寸。
又城南江心寺后石壁有“世侯永翰,沦海恩波”八字。
南宋理宗宝庆年间(1225-1227年)
宝庆《四明志》成,象山县单独设卷(第二十一卷)。
时象山有民田131920亩,人户13380户(其中主户9756,客户3624),人口43820口(其中主户28928、客户14892)。
南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
邑人刘炳(刘俣子)中丙戌科王会龙榜进士。
南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
邑人何浚,中己丑科武进士。
南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
邑人刘燧(刘遵之孙),中壬辰科徐元杰榜进士。
南宋理宗绍定六年(1233年)
初,邑人杨王休曾任吏部侍郎。是年,其子杨烨任吏部尚书兼户部尚书。在县治之西,立“父子侍从坊”。
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
邑人史钺翁、刘煇中乙未科吴叔吉榜进士。何自明中乙未科武进士。
南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年)
邑人刘炤、刘 (皆刘遵孙)、潘 、蒋燧中戊戌科周坦榜进士。
南宋理宗淳祐七年(1247年)
邑人汤大全中丁未科武进士。
南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
邑人赵若祺中丙辰科文天祥榜进士。
南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
邑人张虡、蒋世杰(蒋燧子)中己未科周震炎榜进士。
南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
邑人张润生、陈应魁中庚申科方京三榜进士。
南宋度宗咸淳六年(1270年)
邑举人史桂叔,以文行辟荐,授华亭主学。

甬象 发表于 2010-4-27 12:22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南宋恭帝德祐二年端宗景炎元年(1276年)
正月,太皇太后谢氏率宋恭帝降元,临安失陷。三月,元掳谢太后及宋恭帝北去。
宋检校少保张世杰提兵入定海。元沿海招讨副使哈剌 追之,于庆元朐山(在今舟山)、东门(今石浦东门)海界截获宋船4艘。四月,张世杰自温州扈恭帝两弟益王赵昰、卫王赵昺入福州。五月,张世杰、陈宜中等奉赵昰即皇帝位,改元景炎,是为宋端宗。
是年,文天祥出使元营被押北上,中途脱险出海南行。四月,经象山乱礁洋海域,作《过乱礁洋》一诗。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
于宋庆元府地置庆元路总管府,象山为其属县。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南宋端宗景炎三年赵昺祥兴元年(1278年)
    四月,宋端宗崩。赵昺继位,年号祥兴。六月,赵昺至厓山。闰十一月,元军入广州。
元首任县尹韩秉彝莅任。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南宋赵昺祥兴二年(1279年)
二月,厓山一战,宋军败,陆秀夫负赵昺投海,张世杰等十余万人殉国。元世祖统一中国。
时传于象南海隅见浮尸,中有小而晳,衣绣龙黄袍者,皆以为帝昺。乃建宋王(皇)岑(楚人谓冢曰岑,而象邑以岑、城音似,故曰宋王城),葬之。后并于邑建宋王(皇)庙(宫)多处以祀之。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
前年,沿海都元帅哈剌 从尚书右丞范文虎东征日本,遇飓风。是年二月,回戍庆元海口。九月,招降象山尤宗祖等海上义军9592人。
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
象山县竹穗生实,如小米,可食。
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
宁海杨镇龙起事,国号大兴,建元安定。五月十六日,起义军数万人攻占象山。数月后兵败。
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年)
定产盐之地,立盐场,象山玉泉场盐司设司令一员,司丞一员、管勾一员,兼管瑞龙、东村、玉女溪三场。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
春正月,绍兴、台州、庆元、广德、建康、镇江六路饥。饥户46万余,户月给米六斗。饥疫中,县内死者甚众。
至大(1308-1311年)后,元朝廷于象山设东门、蒲门两巡检司,兵各20人,尉司(县尉)兵25人。
元仁宗延祐年间(1314-1320年)
全县划为24都,辖240保。
元仁宗延祐六年(1319年)
大瀛海道院(在今爵溪)扩建毕工。道士吕虚夷主其事,集贤直学士吴澄为撰《大瀛海道院记》,翰林学士赵孟 书,集贤直学士袁桷篆额,勒以石。
元泰定帝泰定二年(1325年)
二月,庆元路象山诸县饥,赈粮二月。
元顺帝至正元年(1341年)
七月,奉省札遵诏旨每社设义仓一所。九月,遵旨设县常平仓。
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年)
黄岩方国珍乱起,攻象山。摄东门巡检司事、县人王刚甫整顿防务,与方国珍相持。又有邑人张士昂率义兵于姜屿渡(在今西周)抗击方国珍,与王刚甫为犄角。六年中,方国珍不敢犯。
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
五月,起义军徐寿辉部陷沔阳,象山人沔阳府推官俞述祖被执不降,死之。次年,元廷追赠奉训大夫、飞骑尉、礼部郎中、象山县男。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年)
王刚甫以枢密院使恶其不附己,去官。方国珍遂破东门,进而占庆元,斥地至上虞。而海贼乘机,三月登爵溪,至县近(今梅溪一带)焚略。官兵与战,获樊应等斩之,贼败去。
元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年)
邑人袁元良聚众起事,自号少卿,与官兵大战于大徐黄塔前,杀兵民无算。浙东都元帅府遣兵讨平之。
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
方国珍以其所割据之庆元、温州、台州三路降于吴王朱元璋。
朱元璋改庆元路总管府为明州府。
至正间(1341-1368年)玉泉盐场所管玉女、瑞龙二子场废。

甬象 发表于 2010-4-27 12:27



明洪武元年(1368年)
正月,吴王朱元璋称帝,建元洪武,国号明。
知县孔立赍(带着)印设治。王茫为县丞。
邑人钱唐应明经对策,奉召赴南京,陈王道、正礼乐,献长诗一章。应对称旨,特授刑部尚书。
明洪武二年(1369年)
孔立以秀才知象山县事,浚玉带溪(引凤跃溪水而东,经县治前,过黉门,入青龙桥,分二派入河)以振一县之科第。
夏,兰山、秀山(在今岱山县)民军攻占象山县城,据宝梵讲寺(即丹城东寺),执县丞王茫。前元东门巡检王刚甫及其友蒋公直与县令孔立计议,征募百姓为兵,设计擒之,杀为首者二十余人,遣散其众,迎丞王茫以归。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
二月二十四日,明太祖准鄞县单仲友奏,改明州名为宁波府。
宋之居养院,元曰孤老院。是年诏改为养济院。历清至民国而废。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
信国公汤和奉旨筹办浙海御倭事。于浙江沿海及海岛设卫、所59处。浙东民户有四丁以上者,取一丁戍之,凡得58700余人。其在宁波者四卫:宁波、定海(今镇海)、观海、昌国(今舟山)。并属浙江都司,隶左军都督府。昌国卫原为昌国守御千户所,洪武十二年十月,置于舟山,是年九月升为卫。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
邑人徐应台、方伯礼、应宗义中乙丑科丁显榜进士。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
汤和虑滨海岛民引倭,废昌国县,封禁宁波之金塘、大榭,温、台之玉环。南田亦在其列。令下,民尽内迁。
是年,昌国卫亦从舟山移驻象山东门岛。仍名昌国卫,留中中、中左二所于舟山(时尚隶象山卫,二十五年以二所隶定海卫。)昌国卫设指挥使司,内辖左、右、中前、中后四千户所,外辖石浦前、石浦后、爵溪(洪武三十年十二月建)、钱仓四千户所。又有四巡检司:爵溪、陈山、赵岙(三司归爵溪千户所管辖)、石浦(归石浦千户所管辖)。卫、所及巡检司兵员足额时达9000人。(时巡检司应属县和卫所双重统辖)
徙石浦巡检司于青山,调昌国卫前后二所于石浦,并筑石浦千户所城。明筑卫、所城之同时均建城隍庙,石浦所城隍庙在清代重修,今列为县文保单位。
同年,建钱仓千户所。千户王普筑所城。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
宋政实乡姜屿保(今西周)有姜屿渡。本乃吴七娘之地,旧名吴七娘渡。是年,汤和“檄奉化置船三只,渡夫六名”,来往于西周与奉化东宿之间,遂为官渡,仍称姜屿渡。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
明设玉泉场盐课司(令)一员,玉泉场一所。子场三:瑞龙、东村、玉女。总催15名。岁办课盐2521引又366斤余(每引400斤,给工本米1石),计征银1008两7钱余。是为向盐户所征,称“灶课”,而向商人所征之“引课”为盐税之主要部分,在此尚未计入。是年定小引为200斤,至正德九年(1514年),奏准浙盐以300斤为引。
又县设巡盐官一员,铺兵八名,专职查禁私盐。卫、所、巡检司亦负巡盐之责,每月有查获私盐数之定额(详民国县志《赋税考·盐税》)。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
昌国卫自东门再迁后门山(今之昌国),指挥使武胜筑昌国卫城。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
置爵溪千户所,原爵溪巡检司迁姜屿渡。千户王恭筑爵溪所城。后历有整修,今爵溪镇东北尚留有抗倭城墙,列为县文保单位。
明建文三年(1401年)
倭寇第一次犯象山。登陆钱仓,劫掠汤岙、潘家坎。钱仓千户所出兵抗击。千户易绍宗阵亡。朝廷赐祭,葬于玉泉山,勒碑表彰。
明永乐元年(1403年)
明代日本贡道改由宁波,是年日本贡使至宁波。
县人俞士吉以右佥都御史(正四品)奉使朝鲜。
明永乐二年(1404年)
修游仙乡二十三都茭湖塘岸。象山水利见《明史》者仅二处,此其一也。
明永乐四年(1406年)
日本对马、台岐诸岛寇,掠我滨海居民。日本国王发兵,尽歼其众,执其魁首20人,以三年十一月献于朝。帝嘉之,赐其王。所献之人令其自行处置,日使者还宁波尽蒸杀之。
是年正月,俞士吉以礼部侍郎衔(正三品)出使日本,自石浦今南关桥一带启程。士吉奉玺书嘉褒、赏赐日王源道义。约予“勘合”百道;令十年方得一贡,使额无逾二百,船止二艘。封其国山为寿安镇国之山,勒石而归。
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
七月,宁波五县疫。
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
倭寇象山,县丞宋寘与斗,自中午至傍晚杀敌数人,不敌阵亡。教谕蔡海骂贼而死。
是年海溢,岑 塘坏。
明宣德二年(1427年)
设惠民局,督医制药。以济穷民及狱囚患病者。
明宣德十年(1435年)
宁波合郡大有年。
明正统元年(1436年)
明廷推行田赋“折色”,米麦一石折银二钱五分。以后除漕粮外,多收折色银两。
明正统四年(1439年)
五月,倭船四十余艘,连破台州桃渚、宁波大嵩两千户所,又陷昌国卫。“所至积骸如陵”。备倭等官以失机被刑者36人,唯爵溪所以获贼首毕善庆,得免。
明正统五年(1440年)
虎灾。七月望,海溢。
明正统八年(1443年)
在县治东南15里赤坎,筑游仙寨城,以防倭患。占地十亩,呈长方形。1989年列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
陈山巡检司署,旧在县北陈山。是年参政高峻改置之于县东南13里(今爵溪岭西前岙村马栏山东),并筑城。
赵岙巡检司,原隶宁海县。侍郎焦宏因倭由清水潭入县,迁司于县东7里,并筑城。
知县孙枢建广积仓四所,又预备仓二所(广积仓初设于卫所,十三年改隶象山县)。
明天顺四年(1460年)
民间讹传取采女,一时婚嫁。
明天顺八年(1464年)
邑人张文曜中甲申科彭教榜进士。
明成化六年(1470年)
二月,雨白雾,行人须眉皆白,数日而止。
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
    潮溢,塘圩并坏,次年大疫。十六年复大疫。
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
县令凌傅督民围筑岳头、岑 二塘,得田3万余亩。又浚东大河、中大河、西大河,并建高平、庆丰、岳头三碶,以灌南庄农田。
明弘治九年(1496年)
邑人王涣登丙辰科朱希周榜进士。
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
十一月大寒,草木尽死。
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
九月,赈浙江被灾军民。次年宁波府五县大饥,遣御史王璟赈济。
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
有短尾虎攫人,噬之于大众中,射死。九月,地震。
明正德元年——三年(1506-1508年)
    县令马思聪修复二十六渠,溉田万顷。
明正德三年(1508年)
自六月至十二月,不雨,禾麦无收,浙东郡、县大饥。四年,男女卖于异乡者甚众。冬大雪,草木尽萎,冻饿死者无算。至六年旱灾,十二月,视灾情分别减免浙江六县及昌国卫税粮。
明正德七年(1512年)
宁绍濒海遭飓风,居民漂没万数,宁波府乏食。右都御史陶琰巡浙省,出帑金赈救。十月,以水旱灾免宁波属县税粮,并区画赈济海潮湮溺之地。明年十一月,又免宁波五县秋粮。
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
十一月,鄞、奉、象三县雷鸣,地震。
明嘉靖二年(1523年)
    五月,日本诸道争贡,两路贡使在宁波发生冲突,演变为贡使与宁波当局之争。日使相杀至绍兴,还宁波夺船出海,杀备倭都指挥刘锦,执指挥袁琎,百户刘恩。浙中大震,明政府遂停止日本贡市,禁绝中日贸易。
八月,风雨大作,海骤溢,坏塘岸,溺死者众。
明嘉靖五年(1526年)
江东大旱,县大饥。其年十月及七年正月,视灾情分等级免宁波各县税粮。
明嘉靖八年(1529年)
诏各抚(巡抚)、按(按察使)设社仓。令民二三十家为一社,立社首、社正、社副。是年,主簿杨格重浚玉带溪。
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
邑人王涣以进士出身任广西监察御史,是年其子王 复登壬午科林大钦榜进士(后任湖广参政)。在县治西分司弄右,立“父子进士坊”(府志称“科第联登坊”)。
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
李光头、许栋以事系狱。除夕疏防,越狱去。其党王直、徐惟学等舣舟岳头,接其入海。(石浦《吴氏宗谱》)
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
邑人周希程、应云鸑中辛丑科沈坤榜进士。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
象山雨黄雾,行人口耳皆塞。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
夏大旱,田不及种者过半,米斗银三钱。窃贼四起,道殣相望。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
初,闽人李光头、歙人许栋勾结倭寇,踞双屿港(在今普陀县六横与佛渡岛之间),连年劫略东南沿海。是年,劫石浦城,掳备倭把总白濬、巡检汤英,沿海焚略殆尽。县令蒋三才乃立“父子乡团”以御寇。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
提督浙闽海防军务、巡抚浙江李纨,使都司卢镗率军由海门攻双屿。四月,镗遇贼于九山(即象山之南韭山)洋,俘日人稽天,擒贼首许栋。栋党汪直等收余众遁。明年三月,李纨击擒李光头等96人,戮之。
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
传李树生王瓜。谚云:“李树生黄瓜,百里无人家。”已而倭寇破昌国卫,剽掠甚众。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
倭寇流窜劫掠浙东沿海,四月,攻赤坎游仙寨,百户秦彪及弟秦汉等战死。又入爵溪,屠兵民数十,四散掳掠十余日始去。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
闰三月,汪直等纠集各岛倭夷,大举入侵,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四月,倭寇入铜瓦门,破昌国卫,指挥吴道南逃去,百户陈表奋战死。 倭踞卫城五日,参将俞大猷率军攻之,始遁。
同月,倭寇别部又入屯游仙寨,转劫梅溪、李家岙、白石。攻爵溪不能下,又劫下庄、珠溪等地。
五月,倭寇入湖头渡,登龙屿及洋北、黄溪,掠子女,被杀者甚众。
是年,于石浦南门立昌国关,设备倭把总一员,统领陆兵一支,水兵三支。官兵共3327人,战船118艘。其兵员悉募土著,谓之标兵。三十四年,设浙江镇守总兵官。三十九年,设宁绍参将,驻舟山,领定海、临观、昌国三把总。
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
三月,都指挥刘恩至与指挥张四维追击倭寇于三萼山(县南六十里海中),胜之。不久与指挥潘亨会兵再战,先后擒斩贼寇50人。
县令毛德京督民筑县城,以防倭患。毛令以倭寇几侵县治,乃锐意请筑,巡抚王 奏请于朝,得支国库钱12400余缗(缗一千钱),余自民输。历二年告成。城周长1089丈(约3267米),辟四门:东宾旸、南来薰、西迎恩、北拱极,西北之半为堑。余均以河环护之。清康熙间,以南朝梁时陶弘景曾炼丹于城西山中,雅称“丹城”。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
四月,倭寇七十余人自钱仓、白沙湾入奉化裘村。又复登新罗岙,立木城,四出劫掠,焚潘家坎、涂茨等村。县令毛德京率前山姚氏家兵掩击之,斩首4级。邑人钱文芳亦率家兵杀贼。海道孙宏轼至象山身自督战,贼遁走宁海西店。
五月,有贼新至,攻爵溪所城,不克,转攻余姚。
又有闽贼数百人,由温、台至宁海,抵奉化与象山贼合,过四明山,攻上虞、萧山,在钱清筑垒固守。
十一月,提督胡宗宪督副使许东望等统麻阳土兵与战,斩贼五百余级,余尽擒之。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
    麦与粟一茎四穗。
四月,柏木生花如鸡冠(《浙江通志》作桕木),七月十三日,大风拔木、发屋,县署圮。十七日霓见北山。
毛德京聘诸生杨民彝、卜乾、俞澜、周茂伯创修嘉靖《象山县志》,凡十五卷。是年梓行。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
四月,倭劫四都、关头,大肆焚掠,杀20余人。次日,登东溪,由九都掠妇女金帛后去宁海。攻台州府城失败,分头劫象山、宁海、仙居。台州知府谭纶擒斩之。参将戚继光追及其余于海上,寇尽歼。
是年前后,象山县令王厢招抚从寇之民数千。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三月,倭寇300余人,自何家榄(今王家榄)登犯,据险树木营以自固。总督胡宗宪檄海道副使谭纶剿之。谭纶使总兵俞大猷率舟师备海上,自率兵由定海(今镇海)进。至马岗遇自金井头继至之倭500余(一说千余)人。谭纶移兵先击,大败之。追至落头(今名岳头)斩级以百计。次日谭纶复破何家榄贼巢。贼溃入舟中,因纵火焚之,俘斩略尽。有逃至宁海者,谭纶合参将戚继光追之,又斩杀70余人。
五月,副使刘存德、参将张铁,令把总任锦设伏石浦所港口,而自引兵进剿,贼即遁出洋,伏兵击败之。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
倭犯象山,谭纶以丁忧离任,海道副使王春泽与总兵卢镗调度:王、卢及游击何本源为南路,由奉化入象山;海道兵由大嵩入裘村,亦趋象山。五月初二日,与寇战于裘村,斩首157级(一说450级)。初四日,卢镗与把总黄应复,尽歼奉化寇欲遁者于青龙港(在象山港内)。九月,总督胡宗宪奏报:我师前后俘斩1400有余,宁、台、温贼悉荡平矣!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
邑人张璇中壬戌科申时行榜进士。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
春,猛虎如赤马,大鬣、长尾、尖嘴、白面,伤人最多。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
猛虎、毒蛇伤西乡男女无算。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
五月二十四日,飓风大发,坏船百余艘。
明隆庆三年(1569年)
以水灾免象山等宁波五县存留钱粮。
明隆庆四年(1564年)
正月十四日,地震。十八日夕,天降黑雨。
隆庆、万历间(隆庆六年为1572年、万历元年为1573年)
定制每年春二月,遣游击将军一员坐镇昌国关,带兵一千,由两把总各领兵五百分巡海口。冬,撤兵回省。
明万历三年(1575年)
六月戊辰(初一),宁波海涌数丈,没战船、庐舍、人畜不计其数。
明万历七年(1579年)
知县曾学孔。于邑东南(时城隍庙左,今县委党校东),就嘉靖时邑令王厢所筑塔基,续建文峰塔。九年,落成。
明万历八年(1580年)
倭犯韭山,象山地震,彗星见西方,桃李冬华。次年,彗星复见,驺虞(白虎而黑文者)见于赵岙岭。
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
四月,雨雪连旬,米二升价二钱,草根、树皮食尽。六月,天降黑雨。岁复大饥,兼以瘟疫,道殣相望。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
石浦摩崖石刻 “视卒当如婴儿”,题款“钱唐(地名)单椿(人名),万历癸巳”,题刻于二湾头朝东石壁上。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
县令倪甫英在丹山半坡建雨香庵。三十五年(1607年),县令吴学周加建一阁,并造亭榭。吏部右侍郎鄞人周应宾撰文,林芝书,邵景尧篆额,立《重建丹山石屋记》碑,以记其事。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
邑人邵景尧殿试第二名(榜眼)及第,授翰林院编修。
九月,免浙江被灾田租。象山被灾八分,准免五分。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
邑人史起龙,中辛丑科张以诚榜进士。
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
县令周官在儒学南,建聚奎书院。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
十一月九日,地震。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
负郭虎災,日未晡,村人闭门不敢出。越日,虎自殒。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
海道邹希贤请示提督,于昌国卫城设立团练(民兵)大营,选壮士七百名,立一总七哨。自此卫所徒拥虚名,寨兵悉更团练。明之兵制凡三变,此其第三变。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
知县吴学周主修,江苏华亭布衣陆应阳、县人左谕德邵景尧同撰《象山县志》成,凡十六卷。(今存,有佚。)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
邑人李光春中丙辰科钱士升榜进士。
明天启六年(1626年)
大旱,至次年六月始雨。民饥。
明崇祯元年(1628年)
嘉靖间倭扰象山,至倭平后,民困已极,盗匪纵横。海上前有袁进、李忠,后有杨六、杨七及郑芝龙、刘香等。三月,芝龙党周三攻昌国、石浦、爵溪诸处。县令潘起鹏率乡兵救御。巡海副使萧基遣将蔡维周提陆师援象。贼解去,复巢于大陈,萧基乘夜袭破之。
七月二十三日(壬午),浙江风雨,海溢,漂没数万人。时熊文灿拜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遣使谕郑芝龙,二十四日(癸未),芝龙降。
邑人潘世奇,中戊辰科刘若宰榜进士。
明崇祯六年(1633年)
六月,虎入北门。
明崇祯九年(1636年)
摩崖“严侯永瞻”四字。无题字名款,存石浦二湾石壁上。旧志以为亦为备倭时镌。
又有“如海恩波”及“龙雄堵寇”八字,款不可识。有“□将羽仪”四字,款书“游击将军郑公尽忠江心寺”。有“恩绩如山”四字,款书“钦升守备管昌运总事沈□遗爱”。当均为备倭、备海寇所刻。自南宋至明末,石浦二湾摩崖石刻今存共九条。江心寺后又有两条。
是年,大旱,岁饥,多饿殍。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
正月,大雪,深四五尺。
五月十日午时,降赤雨,是岁大旱,饥。《明州系年录》按,自此至明亡,无岁不旱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
邑人龚有升,特赐进士出身(是年特赐进士出身共23人)。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
张名振授为石浦游击。

甬象 发表于 2010-4-27 12:28



清顺治元年明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
正月初一日,清世祖福临(时年七岁)在盛京继位,改元顺治。亲王多尔衮等辅政。
三月,李自成率农民军攻占北京,明思宗(崇祯帝)于煤山自缢死。
四月,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军。五月二日,清军攻占北京。十月一日,清帝福临祭天地、诏告君临中国。
清顺治二年(1645年)
    清兵取杭州。闰六月十二日,明刑部侍郎钱肃乐等起兵宁波。士民响应者数万人。举人张煌言赴之,授行人,受命迎鲁王朱以海监国。石浦游击张名振、驻西周之平西将军王朝先以兵应。时象山知县姜圻,以军饷应。
清顺治三年明鲁王监国元年(1646年)
三月,鲁王敕建姜忠肃⑥祠于象山,特遣大理评事王家勤莅临致祭。见象山多兵多盗,兵戎争斗,派捐竭壑,人民苦不堪言。王家勤上疏白其事于鲁王,诏捕首恶诛之,民大悦服。
六月,清兵占领宁波。象山县令姜圻奋身抗清,被割舌、钳齿而死。宁波府除舟山等海岛外,慈溪、定海(今镇海)、奉化、鄞县、象山五属县均入清版图。
七月初一日,鲁王朱以海在张名振保护下自台州海门至南田。七日后,张名振又扈鲁王至舟山。以守将黄斌卿不纳,鲁王暂驻普陀。十一月,鲁王至福建长垣,授张名振为定西侯。张名振辗转至次年立营于南田。从此南田成为张名振坚持抗清的根据地。
清朝首任象山县令陈舜钦上任视事。
罢卫所,设象协参将城守营及昌石营。
清顺治六年明鲁王监国四年(1649年)
南明监国鲁王在福建的小朝廷因内部矛盾,致闽地尽失。七月,张名振迎鲁王暂驻南田。不久鲁王改驻台州健跳,十月又进驻舟山。
清顺治八年(1651年)
虎灾,伤人甚众。
清顺治九年(1652年)
邑人周明新、钱捷中壬辰科邹忠裔榜进士。
清顺治十年明鲁王监国八年(1653年)
鲁王去监国号以奉桂王。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
象山大饥,延至次年,官设法赈济。
裁参将,移宁协驻象,设副将,辖左、右二营兵二千人。复调山东、金、衢、湖、严等处官兵至象,又二千人。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
冬,定西侯张名振卒于舟山,遗言以所部属兵部右侍郎张煌言。有兵3万,战船200余艘。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
九月,南明延平郡王郑成功,遣将围象山县城七昼夜。副将李时芳、令陈黉、丞余敏、典史王起蛟督兵民守御,城不能克。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
郑成功师败江宁(南京),其部溃退。监军张煌言焚舟,潜回浙东,驻宁海。次年,移师南田。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
沿海居民奉命迁离海岸15至30里,称“迁界”。近海要口竖木栅,禁船只出入。全县所辖原有22里(行政区划),至此仅存16里。昌国、石浦、钱仓驻军移驻于内地,留爵溪一所,城守一营,余军皆撤。
顺治间,官府复设常平仓。
清康熙元年(1662年)
五月,郑成功卒。十一月,鲁王朱以海亦逝于金门。
清康熙三年(1664年)
六月,南明兵部尚书张煌言隐南田花岙岛,伺机再起抗清。七月十七日被执,九月初七日在杭州就义。
邑人陈所知中甲辰严我斯榜进士。
清康熙四年(1665年)
秋九月,彗星见,月余乃灭。
清康熙五年(1666年)
十月,城中火,被灾三百余家。
清康熙九年(1670年)
展复(展界、复业)钱仓、朱溪、龙屿、下沙、西周、马岙、关头等处,增开4里(行政区划),全县凡20里。
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
清靖南王耿精忠叛,以曾养性为左将军,犯浙海。八月围县城。象协副将罗万里降,县令马鲲拒交印绶,被执。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
罗万里任耿精忠部都统,率五镇兵再攻县城。象协左营守备张秉乾力战死难。城复陷。罗部大掠三日,男妇被掠三四百人。曾养性以太平武生邱梦龙署县令,踞城十五日。清文武将吏逃出城外,野处黄墩待援。及台州协镇宁海营参将汪国祥及浙督左营游击吴英统兵至,罗部始退去。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
玉泉(盐)场大使缺,裁并于鄞县大嵩场,称嵩玉场。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
康熙十七年,象协镇副将汪国祥败贼罗万里部于庙嶺。次年,搜捕自儒雅洋匿入莲花港之贼无遗。是年,会同象山、宁海水师夹攻,尽歼湖头内洋之贼。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
十月,耿精忠及其党罗万里等咸伏诛。冬,三藩乱平。昌国、石浦展复。
知县李郁主修《象山县志》十六卷(今佚)。其前康熙十一年知县马鲲曾修县志未付梓。
是年大旱,五月十三日雨,至明年正月乃再雨。
岁饥,告籴宁海梅林。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台湾郑氏降后,象山沿海村庄悉展复,又增2里,凡22里。并恢复黄溪、淡港、湖头等渡。昌国、石浦复设官兵防守,前所毁卫、所城,次第修筑如故。是年,清廷开海禁,准500石以下船只出海贸易、捕鱼。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在东陈王家榄村东山上筑王家榄炮台,设把总一员,驻兵20名,遗址今存。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虫成灾,半月禾萎。岁大饥。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1年)
十一月,讹传选取采女,婚嫁六七日殆遍。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
知县胡祚远主修、教谕姚廷杰纂《象山县志》成。今佚。道光志以为此即前知县李郁二十年原版,仅挖补数行而已。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
在墙头朱家大雷山西北麓建大雷庙。雍正十二年赐“大雷寺”额。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
西乡虎灾。次年,大疫。
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
通免各省钱粮,每三年轮一周。象山随浙省轮免。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
清廷决定以上一年丁税数作为定额,以后“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
西乡虎灾,伤人甚多。
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
县令马受曾在学宫东建书院,仍名丹山书院。道光间改名蒙养书院。
大旱,民饥。县令马受曾奉命蠲地丁十分之三,设粥厂25所以赈。浙江总督觉罗满运米万石,至县平粜。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
大有年。东乡虎灾,黄毛红鬣噬人50余。官民设醮驱之。
清雍正元年(1723年)
由直隶巡抚李维钧奏准,此后逐步推行全国,实行地丁合一,即“摊丁入亩”,把原额丁税摊入田赋中。另外,“班匠银”、“渔课钞”等也络续摊入田亩。
清雍正二年(1724年)
颁行社仓法,仓储来自里中绅衿捐输,官方给以奖励。
七月十八、十九日,骤风大雨,近海村庄田庐多被淹没。
清雍正六年(1728年)
奉文将灶丁(盐课)银豁除,摊入田地科征。征解盐道。
清雍正七年(1729年)
知县马受曾主修《象山县志》四十二卷(今残缺)。
清雍正八年(1730年)
昌石营改为昌石水师。添造战船6只,添设马步兵丁一百。昌石水师实有马步战守兵丁共565名。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
复设玉泉(盐)场大使(民国县志职官表作乾隆五年),隶宁绍嘉松分司。时玉泉场灶课银459.187两。
清乾隆三年(1738年)
东门大捕船渔帮在岱山创立太和渔业公所,为省内较早之渔业组织。
建爵溪街心亭。今列省级文保单位。
乾隆四年(1749年)
虎灾,伤人甚多。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
通免直省钱粮,三年轮一周。象山随浙江轮免。三十五年、四十三年复两次通免直省钱粮,三年一周,象山同。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
县令王伸以永福庵废址建栖流所,以栖流民。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
正月朔,珠岩山鸣。五月,雨雹,有大如础石者,人畜多伤。
御史欧阳正焕请开南田岙田。闽浙总督喀尔吉善等议覆:应禁,不应开。下军机处议,以为开之不便。事寝。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
知县尤锡章于蓬莱书院原址筑缨水书院。至道光间县令童立成更名缨溪书院。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
县西四十里庆丰桥,自明嘉靖间圮坏,里人张学昶创众重修之。后桥梁累圮累修,是年张氏七世孙良修复重建之。邑人姜炳璋为作记。今桥修于民国,列为县文保单位。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
邑人姜炳璋中甲戌科庄培因榜进士。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
六月十八日,西乡民夜渡象山港,赴茅山进香,船触礁沉没,死四十人。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
知县史鸣皋主修,县人姜炳璋、如皋冒春荣同纂《象山县志》十二卷(今存)。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
乾隆帝南巡。县人倪象占被选列迎驾,召试,获二等受赏,入局分纂《大清一统志》。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
四月雷震,击去梅溪山文峰塔顶。
八月四日,南门外文昌阁毁。九月二十日夜,地震。十一月,大麦生穗。谚以为“大麦当年熟,四十八年疫”。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
痘疫,稚幼十伤其七。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
七月,海溢,沿海民居水满四尺,塘岸、桥梁倒坏无数。
十二月,大雪,道路尽冰,行旅不通。至次年正月始消。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
英使马嘠尔尼率大楼船三艘,以贺乾隆帝八十生辰名义,北上进京。此近代中英间第一次外交接触。四月,英轮泊钱仓洋面,县城惊骇。摄象协左营守备陈广宁登船查询。使者以金盘盛宝货数种相赠。陈谢绝,尽宾主之礼而归。
陈广宁偕同书法家钱泳等题刻石屋八景:雨香庵、听秋室、眠云坞、招鹤峰、洗心池、指迷石、流华涧、移情台。
嘉庆元年(1796年)
福建同安人蔡牵结帮在石浦附近洋面活动。六月,总兵孙全谋率瑞安守备童镇升,击蔡牵于石浦淡水洋,获头目陈宝。后象协左营守备陈广宁,奉檄巡哨五虎门,献策于定海总兵李长庚,击败蔡牵。
嘉庆二年(1797年)
县令张志安莅任后,严禁淡水、米粮出海,受到朝廷称赞。蔡牵频频活动于浙闽海域。是年,登爵溪公屿抢劫,三年,登白沙湾抢劫。势力逐渐扩展,曾在坛头山主峰西南面造平水庙,称“大(禹)王宫”,作为海上据点之一。
清嘉庆四年(1799年)
夏,地震,声如雷。岁大有。
清嘉庆五年(1800年)
正月十五日,大雪,平地五尺。
鄞、象两县人士集十八股东始筑大泥塘,其中象山四股为小湾塘黄衍美、后洋塘池开泰、樯头欧孔章、儒雅洋何君柱。历五年方成,得田13600亩。
清嘉庆七年(1802年)
五月,雨甚。秋,大旱,早禾穗而不实。除夕,白雾漫街,气如火药,行人不通。次年邑令王大任报准平粜五千石,米斗价二百四十钱。
清嘉庆八年(1803年)
浙江提督李长庚与蔡牵战于钱仓所外,自午至申,炮声不绝,百姓皆登山望之。
清嘉庆九年(1804年)
岁大有。
秋八月,李长庚率浙闽水师与蔡牵舰队激战于石浦(铜瓦门)外洋面。石浦城中男女逃至山中,闻枪炮声自早至晚不绝。时许缵为象协副将,整饬军容,防御甚严。蔡牵被李长庚击败,主力转向台湾。
清嘉庆十年(1805年)
蔡牵别部为求补给,泊青山门,几十人登白沙湾抢劫。至大岙,山农群起,用团练枪械抗击。徒众被击败后惊惶奔逃下海,以至踏沉一舟,死者无数。
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
蔡牵至旗头洋,浙江提督邱良功、福建提督王得禄夹击之于渔山。蔡牵败退至黑水洋,发炮裂船自沉。残众1300人尽降。
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
    岁大有,米价斗一百四十钱,甘薯丝百斤四百五十钱。
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
丹城南街建姜毛庙,祀传说中的唐姜、毛二公。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
大旱。七月二十五日,风雨骤发,坏城墙。秋,大疫,石浦尤甚。八月,山笋发如春菜。冬饥,甘薯丝百斤价二千钱。次年春运苏米数万石至邑,米价斗三百六十钱。草根树皮食尽,令孙适松赴三乡劝赈。城中贫户按户牌给赈。
清道光二年(1822年)
浙江按察使朱桂桢奉抚札查勘南田私垦情形后,建议开禁设官。闽浙总督赵慎轸、浙江巡抚帅承瀛皆不从。经奏准,更迁南田私垦各户达六千人回籍。
清道光三年(1823年)
    十一月十二日夜,大风,龙泉井火灾,廷烧街左右六十余家。十二月十二日,石浦老东门火灾延烧一百有三家。
清道光四年(1824年)
移宁波海防同知(原驻大嵩)驻石浦,增设吏员多人。象山协拨守备一员、把总一员、兵百名,驻石浦,按时巡察南田,立石以严封禁(今金七门尚有一石镌:“金漆门一带各岙奉旨永远封禁”十三字)。
清道光五年(1825年)
八月,东乡溪沿村民,过象山港求神,渡船超载沉没,死二十余人。次年,樯头村民亦缘求神过港,超载船沉。多人死亡。
清道光八年(1828年)
邑人许超兄弟,于石浦所城北建崇德义塾。
清初,文峰塔(在城隍庙左、非梅溪山顶者)毁。是年,知县童立成重建文峰塔。至光绪八年,复毁。
清道光九年(1829年)
正月,石浦火灾,自城南月城沿烧至北九市曲百余家。八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八日飓风发,塘岸桥梁倒坏,西沙岭外平地水高六尺。鸡、犬、豕、羊淹死者半。越日,城中姜毛庙门口大街上下火,延绕七十余家。
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
    知县童立成主修、宁波府学教授冯登府总纂《象山县志》二十二卷成(今存)。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
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五月,英舰入浙洋。六月,陷定海。其兵船游弋,南至石浦,北至乍浦,然未敢近岸。
为筹防计,知县范先达修筑县城。县人太学生欧承天、欧孔章父子,出钱1.7万余缗助其成。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
长星现竟天。
二月,英人归还定海。八月,复陷定海厅(四月,县升为厅),遂陷镇海及宁波府。是时,英兵船40余艘结集象山、定海、镇海洋面,先后攻犯钱仓、石浦等处。百姓大部逃逸。副将汉军张广信主守象山,两次击退英军(八月八日,英舰曾入铜瓦门,被昌石营王相臣操炮击退)。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同安海盗登象山岸焚掠,副将张广信、知县范先达率兵勇击之,擒斩数十级,落水死者甚众。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
昌石都司移置石浦。改昌石营称石浦营。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
    二月,淫雨连月。六月十二夜,地震。旱,岁歉。至明年,贫民饥,颇不靖。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
邑人吴学章在黄避岙横里村东侧创建滩港义渡,通达奉化湖头渡,渡程十里许。
是年春,因上年歉收,穷民绝食,或结队成群,沿村讨食,甚有乘机抢掠者。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
十月,沿海海盗出没,商旅裹足,浙抚饬水师剿捕。
移象协城守右营都司于石浦,添拨兵丁200名。共昌石水陆战守兵785名。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
三月,陈双喜等聚众五六百在渔山岛起事。石浦守备刘朝元出巡被围,战死。温处道庆连(一作章宪)统水师往剿,昌石营都司王廷鳌、健跳营守备署游击王大成战死。翌日再战,庆连统大队水师至,败陈双喜。俘获数十人,斩之。
十一月,陈双喜率残部百余人,携船、砲至厦门降。
道光三十年(1850年)
三月二十八日,县城北钱氏家火灾。五月二十八日,十字巷火;夜三更,中市街又火,延烧百余家。
清咸丰元年太平天国元年(1851年)
为邑生员庄耀序妻黄氏在晓塘月楼岙路口建“钟郝遗徽”石坊,内立“坤德永贞”石碑,造型玲珑精巧。今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前广州禁烟水勇头目布兴有等率众千余人横行闽浙洋面。九月,以炮船犯石浦。浙江巡抚常大醇令宁波知府罗镛赴象办理。罗镛以重贿招降。十月,常大醇在宁波授“广艇”(滨海民称“绿壳”)魁首布兴有以六品顶戴。
是年闰八月,洪秀全入永安州,建号太平天国,称天王。
清咸丰二年(1852年)
里人郑亨仲妻龚氏,输资于南乡新塘建凤阳义塾。
十一月六日夜,地震。
清咸丰三年(1853年)
宁波民信正和局,在石浦设分局。
三月七日夜震,十五日又震。夏旱。秋,淫雨连旬,早禾十腐其七。七月慧星见西方,长丈余。
清咸丰五年(1855年)
七月四日,“广艇”13艘泊蛤巴嘴,犯墙头、西周、淡港、龙屿等处,掠牛羊鸡猪,向欧、王、孔等家索银数万两。各村团勇合力擒杀,前后共歼贼83人。
八月,大批“广艇”入石浦港。巡道段光清募宁波庆成局宝顺轮合水师掩击,轰坏贼船40余艘。部分水贼逃至黄埠岭等地,尽被歼。
清咸丰八年(1858年)
八月,有大星现西北方,其光芒周围数十丈。
清咸丰十年(1860年)
六月,陈家(勤稼)场、郑家庄等处“马头熊”食人。
“广艇”新帮头目九丁等数十人在宁波被巡道张景渠诱杀,余众散逃入海。十一月,其一部踞缸爿山(在象山港中),沿海劫掠。县令严家承令墙头等地团勇剿击,擒六人,毙一人,余逸去。西周获五人,枭首。
八月,邑人欧景辰、王莳兰倡“红木樨诗社”,以镇海姚燮为祭酒,从游者50余人,集会11次,集诗千余首,至次年夏秋中辍。
宁波段塘基督教信徒范三多,避兵燹辗转至石浦定居。基督教首传象山。
清咸丰十一年太平天国十一年(1861年)
六月,“广艇”新帮焚所掳糖舶于爵溪港内,舶商40余人尽焚死。官兵至,匪已逃逸。县令严家承募勇守松岙等处,相为防御,擒杀12人。
十一月,太平军克宁波。太平天国进天义黄呈忠、宝天义范汝增遣将张得胜率部3000人,由奉化入宁海,驻黄溪口。象邑官绅集议于姜毛庙,遣贡生王芳棣、廪生周有光谒迎。太平军越西溪岭,屯泗洲头,经西沙嶺,十五日入县城。张得胜入城后即建立地方政权,以墙头欧景辰为象山监军,下设东乡、西乡、南乡、下南乡等军帅。王芳棣任城中团董,筹办粮饷,维持治安。
十二月十三日,张部奉命移屯奉化。十六日后,潘世忠率原余姚十八局起义农民军8000余人进驻县城,至次年正月二十六日至二十八日陆续撤去温州。
是年,春旱。夏四月,学宫桂花开。五、六月,又大旱。秋七月,大星自北流南,騞然有声。彗星现南斗,光长丈余,逾月始灭。八月三日、六日飓风坏塘。冬桃花开。十一月十一日,大风,学宫泮池石栏尽倒。十二月,大雪四日,积雪高数尺。
同治元年太平天国十二年(1862年)
正月二十四日,县人、太平天国参天豫顾廷菁率部驻县城。是日,爵溪士民约千余人攻县城,不克败北。
三月十一日,昌国卫、黄公岙民兵因乡官俞绶、史某无故被杀、被囚,群情激愤,聚众攻县城,幸监军欧景辰持宁波太平军首王范汝增令箭以“调顧释史”告众,乡兵乃解。
顾廷菁至甬,即被拘押,期间顾曾脱逃回象,又被戴王黄呈忠立押回甬,严加看管。
四月十五日,象山复为清军占领。
清同治四年(1865年)
春,台州匪金得利、金开相、邱才清等入据南田。六月,宁绍台道史致谔调水陆两路军会剿,诛为首者4人,金得利脱逃,余众亦逃散。
清同治五年(1866年)
十一月十五日夜,丹城徐家桥西及西街火灾延烧房屋百余间。
初,爵溪城内广匪杂处,竟成盗薮。头目分据四门,敲诈勒索。是年,盗首苏阿稍、陈阿昔先后伏诛,余盗逸去。
清同治六年(1867年)
二月,地屡震。秋大旱,晚禾歉收。
八月二十日夜,海溢,毁海塘多处。十一月二十三日,地震。冬,天花流行,小儿感染甚众。
十一月,清水师在象山洋面追击“广艇”。其中二艇登岸逃逸,官军在黄沙各村岙乡民协助下,杀贼11人,生俘2人,被掳难民4人获救。
十二月,广艇新帮登黄沙、柱岙烧杀,烧30余户,杀2人,报复乡民助官兵剿匪者。
邑西四十里之欧阳桥,旧名儒雅洋桥,桥数十年辄坏。是年,诸生胡长荣寡母李氏捐资银七百两,复集资合计二千余缗(贯)重建之。时人郭传璞为作《欧阳桥记》。今桥复建于民国,列入县文保单位。
清同治七年(1868年)
知县黄丙坤聘鄞人江镜清,县人马嗣登、虞峻、王莳兰、邓克旬、林曾安同纂县志,越一年成稿,全志24卷,参考道光志而作,未刊。今存,藏宁波图书馆。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
驻石浦宁波同知杨殿才,改崇德义塾为金山书院,捐募数千金而重修之。至光绪三十二年改为敬业完全小学。
同治间,邑人往杭、嘉、湖垦荒者甚多,号之曰:“下三府”,其遗民号之曰:“老百姓”。
清光绪元年(1875年)
浙江巡抚杨昌 奏请南田开禁,十月获准。光绪四年(1878),设南田垦务保甲局。南田自明初洪武二十年封禁至此开禁,历时488年。
是年,基督教宁波偕我公会派英籍传教士燕乐拔来丹城行医、传教,在黄家桥建教堂。
鄞县人史久铭在石浦开办乾大当。
清光绪二年(1876年)
知县邵正寅闻城西严氏地将被洋人购建教堂,急筹款购得,改筑书院。亦名丹山书院。
清光绪六年(1880年)
秋,僧显德于石浦港西口始建三门山灯塔。至十年(1884年),昌石营都司郑碧山助成之。十三年,立《三门保善庵天灯记》碑,记其事。
十二月,鄞、象两县分别募集股东,合筑南田龙泉大塘,翌年完工。
是年,昌石水师营守备申保庆奉令挑选精兵100名,驻防南田。
清光绪七年(1881年)
四月,雨雹,大者如杯。东乡珠山脚村有人放火,烧九十余户。
五月,宁波、台州两地分别募集股东,围垦鹤浦大塘,至九年完工。龙泉、鹤浦两塘合计耗银56000余元,得田地23400余亩。
清光绪八年(1882年)
石浦大疫。
里人王旭林、俞 鄂楼、肖陶甫、贺衡轩等创建珠山书院于着衣亭魁照墩。(三十三年,改为珠山完全小学。)
清光绪九年(1883年)
十一月,华轮怀远号在渔山附近失事,死165人。
清光绪十年(1884年)
春,台州人聚众起事。三月,登泗洲头,劫店铺及胡某家财物。八月,复掠东陈举人陈之翰等三家。知县邹文沅购线人,赂水师,获其50余人,解府斩之。
是年邑人萧进步独资建西泽渡外道头,长100米,北渡象山港至鄞县横山码头,东北渡港至舟山六横岛。
象协、昌石三营,选精壮400余名,编为练军。知县亦选精壮县役60名编为练军。由候补副将蒋青山率领,分屯丹城、石浦、泗洲头、南田等处,日间操练,夜宿屯所,习近代西洋枪法。此近代象山练军之始。
马尾战后,清廷对法宣战。法舰进攻台湾之基隆、淡水等处。两江总督曾国荃令总兵吴安康率南洋兵轮5艘赴闽浙海域援台。
除夕(公元1885年2月14日),南洋兵轮在象山檀头山洋面与法舰遭遇,砲战不利。吴安康率3舰退往镇海。驭远、澄庆两舰负伤,在下午退入石浦港,泊于天妃宫前。是夜法舰泊铜瓦门外,居民见其电光闪烁如昼。明旦,两舰伤重不支,官兵弃船登岸而退,船则沉于天妃宫前,而法舰亦未敢入港。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
四月,海盗劫东陈。六月,又劫丁岙。七月,登横弓岙掳人勒赎。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
正月,海盗劫高湾邵天津家,为民团击退。
是月五日,兵部尚书彭玉麟潜登石浦东门,密访驭远、澄庆两兵轮沉港详情。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
正月,知县邹文沅于墙头设土药税捐局,于捐收商贩外,又擅向佃户催派药捐。五月二十日,乡民聚集捐局,请免不允,遂毁之。二十一日,拥入县署,捣毁陈设物件,允准方归。七月,浙江巡抚崧骏以邹文沅办理不善,致激民变,撤职候参。
八、九月间,西乡暴雨连旬,秋粮断收,乡民禀请知县史恩纬豁免课赋,史乘机舞弊,赈灾银尽入腰包,后被告发,城乡始领回赈灾银。
邑人欧仁衡,中己丑科吴鲁榜进士。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
七月,海盗再劫高湾邵天津家,又劫白岩下村。是年,乞丐聚众劫大碶头陆家。
十一月,大雪,严寒,酒成冰,草木、鸟兽多冻死者。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
绍兴籍传教士卢伯禄受天主教浙江教区第五任代牧主教(驻杖宁波)赵保禄指派,来象传天主教。二十九年(1903年),赵保禄在石浦二湾头建天主教公所,次年称教堂。此为天主教在象第一座教堂。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上海海关筹资银5万(关平)两(1关平两为37.8克),于北渔山建白色铁铸灯塔,高16.9米。后改装自燃式纱罩,光射26海里,称远东第一大灯塔。
办日本防练军一营,分驻石浦天后宫及西、北两门与盐仓前等处。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
光绪间,县城商民设信局,名永安局,又名锦和局。是年,石浦商民设永义局。俗称长行。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
正月十九日,意大利驻华公使马丁诺照会清廷,索租三门湾。朝廷调兵设防,诏令前云南盐法道钟念祖防昌国。意人索租未遂。
钟念祖应民意申浙抚报部立案,以象协右营都司废署(在昌国)为养正书院。(至三十一年,改为公立正谊高级小学)
二十四、五年间,始有外国兵舰先后入象山港停泊。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七月二十日(公历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清帝、后出狩西安。
意大利兵舰泊象山港,遍测沿岸。十二月十五日,以有人禁售食物为由,意兵200余人登岸至西周,绕行示威。村人推乡绅蒋黼交涉,允其贸易乃退。自此外国兵舰更迭往来,络绎不绝。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二月,雨黄雾。六月大风。海潮溢。八月十六,大水。
石浦设邮柜。民国2年立邮局二:一在中街、一在西门大街。
是年夏,废八股,科举改试策论。并颁发兴学诏书,要求各地兴办学堂。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春二月,盗劫蔡家岙。三月,海盗自南乡长大湾村登岸,巡防练兵及大泥塘民团夹击之。盗中枪落水4人,生擒12人,就地斩杀7人。六月四日,石浦都司郑碧山巡洋,捕获南田樊岙匪徒金士声,解县正法。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十一月,清政府设学务大臣,翌年颁《奏定学堂章程》。丹山书院改为县立完全小学堂,缨溪书院改为公立始达高等小学堂。至三十二年,始达小学改为私立。
是年,始有轮船自西沪港(黄溪、墙头、白墩、长礁)通宁波江北岸,并有轮船行驶宁波、温州间,转埠石浦。
邑人陈畬(原名得心)中癸卯科王寿彭榜进士。
东陈诸生陈素涛遗孀孔粹卿,出资二万余金,在杭州贡院东桥造象山试馆,建屋99间,供象山籍士子赴省参加乡试会考时居住。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
德国兵舰入窥象山港。
九月,石浦港边地裂,淹港畔30余家,溺死3人。
县设巡警正副巡官,直属省警察总局。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二月,小轮船开始行驶宁波城区至奉化、象山、宁海等地。
夏,宁绍台道张鸿顺勘察象山港。
八月四日,诏停止所有乡试和会试。至此历时1300余年之科举制废止。
是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县人董梦蛟、董湘坡先后加入,为早期会员。
十月十七日,工部主事陈畬奏南田象山港情况,请立军港。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七月十一日,政务处奏请详勘象山港情形。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正月,西乡张岙人、县庠武学生张小金聚众举事,以“保清灭洋”为口号,毁教堂,执典史,并欲攻县城。二月,清兵进剿,张小金兵败,被俘杀十七人。六月,张氏族长侦获小金,送宁波被斩首示众。
七月,设劝学所,以举人陈汉章为总董。
    八月一日,署闽浙总督崇善、浙江巡抚张曾敭奏议象山港为军港事宜。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正月七日,县劝学所借县立小学(丹山书院)开办师范传习所,传授诸塾师以科学知识,二月,毕业。此后继任总董于每年同时连续三年均办此传习所。
驻石浦宁波同知叶元芳,督浚石浦九曲溪,继于西门外凿一大水池,供人民饮水,人称“叶公流芳池”。
光绪季年,县城设邮柜。石浦早于七年前设邮柜,后均改称代办所。
是年,始有小轮船航行于石浦、蟹蚶渡、健跳、海游间。
清宣统元年(1909年)
三月一日翰林院侍读荣光奏,请于浙江沙门湾、舟山、定海等处筹建海军港坞事宜。(按:沙门湾即三门湾)
清廷拟辟象山港为军港。七月十八日,贝勒载洵与海军提督萨镇冰至高泥祭港兴工。三年,饬总办曹嘉祥、胡应祥购高泥房屋、田地,以立军港基础。至民国,曹等潜逃,再无过问者,只收所购房地租而已。
8月,县城设巡警总局。翌年9月,石浦镇置巡警分局。
是年,浙江巡抚增韫奏请设置南田抚民厅,辖南田、高塘、花岙、檀头山、对面山、坦塘、南渔山、北渔山8岛。以宁波水利通判移驻,归宁波府统辖。
象山奉旨颁行自治法,次年设自治筹备处。县令邓嘉禾划定全县为1区(城区)、10乡、1镇(昌石),辖667村。
同年,光复会在日本东京重组,推章炳麟为会长,昌国秦英鉴,石浦王保诚及张乃文、范肇基、许乃泰等加入为会员。
清宣统二年(1910年)
    象协左、右营兵丁,经历年裁汰所余无几,至是年全裁。石浦营(原昌石营)于同年裁撤,改编为水陆巡防队。
清宣统三年(1911年)
八月十九日(公历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九月十五日,宁波光复。同日,杭州亦光复。
九月十九日,知县周传义闻宁波光复,夜遁。二十一日(公历11月11日),县人张田、李焕华、蔡传珑等偕驻防贾哨书,自石浦率巡兵、水师、民团进城,宣告象山光复。
是年,废劝学所,置视学员,主管一县教育。

我是渔民 发表于 2010-4-27 15:58

已阅,可知整个象山的历史,有事情记载的历史全是关于石浦的,因为古代历史基本是战争史。象山县城只是陪衬。象山只是个边隧小县,尾与山窝角落,与世隔绝的无人要争,而石浦则是兵家必争之地。

如果说古代史象山还没成型,但近代史造就石浦的辉煌成为南三县最大的镇,象山的近代史民国时期则是以石浦为中心的。

甬象 发表于 2010-4-27 19:21

楼上睁眼说瞎话;P

林老师 发表于 2010-4-27 21:13

学学历史挺好的!

大金山小后生 发表于 2010-4-28 11:39

已阅,可知整个象山的历史,有事情记载的历史全是关于石浦的,因为古代历史基本是战争史。象山县城只是陪衬 ...
我是渔民 发表于 2010-4-27 15:5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别的不知道 至少民国时期 象山以石浦为中心还是肯定的不管从经济重量还是其他方面都是首屈一指

蔡启发 发表于 2010-5-2 22:53

象山的历史沿革------------彭姥岭是见证者!象山县城只是陪衬 ...石浦为中心,这种争一点没有必要

查无此帅哥 发表于 2010-5-3 14:35

象山还经常有地震:L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8 11:11

本帖最后由 明山飞鹰 于 2010-10-8 11:14 编辑

史前时期
距今约6000-4100年间
蓬莱山东麓、塔山南坡一带,是象山先民耕作、渔猎、居住地之一。塔山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当时象山先民已使用磨制的斧、凿、簇、耕田器等石质生产工具,手制的陶豆、陶罐、陶鼎等生活用品以及磨制的玉玦、玉璜等装饰品
--------------------------------
距今约6000的塔山文化,应该是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的新石器时期。是华夏远古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山飞鹰 发表于 2010-10-8 11:17

史海浩瀚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象山古代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