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根 发表于 2010-3-14 07:54

由“鱼”悟廉 【转载】


                                       由 “鱼” 悟廉       




      近日,笔者翻阅了《后汉书》、《史记·循吏列传》等书,其中两则有关“鱼”的故事很耐人寻味,让我深受教益和启发。
  一则是悬鱼太守的故事。《后汉书》记载:东汉末年,吏治腐败,贿赂成风,但南阳太守羊续却洁身自好,从不收受礼物。一天,南阳郡丞为了联络与羊续的感情,遂送给他一条鱼。羊续不愿收,但又不好让郡丞当众难堪,便将鱼悬挂于庭院中,以示拒绝。等到郡丞再次给羊续送礼时,他便指着悬挂的干鱼教育他。此后,再没有人敢给羊续送礼了。“悬鱼”也由此成为为官清廉的美谈。
  看了“悬鱼”这则故事,我以为羊续这一古代官员的所作所为值得称道。在当时世风日下、社会腐败的情况下,收一条鱼算什么?但羊续明白,收受贿赂都是从一点一滴开始的,今天别人送点小东西收下了,明天就会有人送更贵的东西给你,慢慢地就会贪腐起来。为此,不管什么人、送什么礼他都坚决不收,而且采取“悬鱼”巧妙拒绝,不仅向世人宣示不收礼,而且以“悬鱼”时刻提醒自己、警示自己,同时也请世人予以监督。其良苦用心,可叹可敬,清廉之风,可表可赞。
      另一则是拒鱼宰相的故事。《史记·循吏列传》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宰相公仪休爱吃鱼出了名。许多人便投其所好送鱼上门,均被公仪休拒绝。学生问他为什么,他说:礼下于人,必有所求。收人礼则思满其求,办事时就难免徇私枉法,就有被革职的危险。到那时,不仅他们不会再给我送鱼,恐怕连自己买鱼吃的俸禄也没有了。倒不如奉公守纪,个人俸禄虽不是很多但尚能保证天天有鱼吃。
  公仪休的话说得太好了。虽然他没有像悬鱼太守羊续那样标榜清廉,也没有痛斥世俗,但可贵的是他有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他深知,别人不会轻易送他东西,送者必有所求;礼也不是那么好收的,收之则必然要想方设法为其办事,而且这些事都不是那么好办的。而要办别人办不了的事,必然要用权力徇私枉法。这样下去,就有被革职的危险。正是因为他有这种危机意识,所以头脑十分清醒,身居要职却始终有如履薄冰之感,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为了不可为之事会有怎样的下场,他这种自觉用法纪规章约束自己、用预想后果警示自己的做法,令人深思。
  常言道,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有一条法纪格言说得好:“火车要受轨道的约束,否则就要倾覆;飞机要受航线的约束,否则就要坠落;干部要受法纪的约束,否则就要腐败。”法律是准绳。失去准绳,便会胡作非为,自食恶果。天地有法纪,头顶有青天,公道在人心。党员干部务必时时自律自省,将法纪的威严、道德的叩问当做“定盘星”,做到奉法循理,克己慎行,不越雷池一步。这样才能“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
   鱼也,欲也,二者同音。在这两则故事中,“鱼”都是“欲”的象征,一旦受人之鱼,便打开了欲望的缺口。明代洪应明在《菜根谭》上说:“欲路上事,毋乐其便而姑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万仞。”而对付欲望,两则故事给我们提供了两种启示:一是修养人品官德,自觉抵制不合理的欲望,从而做到预防在先,远离腐败;二是用法律的威严约束警醒自己,知道违法必究,从而控制欲念,廉洁自律。当下讲反腐倡廉,提“惩防并举,预防为主”,不正是对应的这两点吗? 【来源:网络】

秋蚕的丝 发表于 2010-3-14 09:55

毕竟腐败是个大染缸,不自觉就成了温水青蛙…:s2

他山之石 发表于 2010-3-14 17:11

哈哈,看来这个羊太守不但是个清官,还腌得一手好鱼,要是制法不当,只怕让那家伙来的时候早就臭得不可闻了,那里还可为证,说不定制作鱼鲞还是从他开始的呢。
从坏的地方想,这太守也不好,当面众不收是怕别人难堪,那把它吊起来示众就不让人难堪了?我想可能他是先把这东西收下来,看看行情再说,如果时间长也没有人来查的话,何妨加两片生姜蒸蒸过老酒;P

远风 发表于 2010-3-15 12:08

鱼也,欲也。——   由 “鱼” 悟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由“鱼”悟廉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