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爷 发表于 2009-8-20 11:54

张德和:钝刀刻人生

2007-9-19 1:02:02 东方热线

  “世界的竹根雕在中国,中国的竹根雕在浙江,浙江的竹根雕在象山,象山最好的竹根雕在胡子哥张德和那里。”1997年4月在象山召开的“张德和竹根雕艺术研讨会”上,中国美院教授杨成寅参观了张德和一件件栩栩如生的作品后,曾由衷地发出这样的赞叹。

  张德和,今年52岁,身材削瘦的他在人群中毫不起眼,只有“鲁迅式”的胡子,还能让人将他同文化艺术联系上。但在今天的象山,一说起他,都知道他是象山竹根雕艺术的主要创始人和开拓者,是个竹根雕情痴。

几经沉浮登上高雅之堂

  少年张德和,是农民家的穷孩子,初中毕业时,父亲病倒了,他和弟弟都成了油漆工学徒。文化不高的张德和深知,要想改变命运,除了学手艺别无他途。1978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私人办厂被允许了,张德和似乎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我家就坐落在一片竹林里,当时我就决定要做竹子的生意。”地处浙东沿海的象山,竹林资源相当丰富。一到秋冬季节,山民们砍掉竹子后,竹根满山皆是。平淡无奇的竹根激发了张德和的灵感,他决定办一个竹根雕工艺美术厂。

  为此,他找来一些象牙雕刻作为参照,一刀一刀地琢磨,一点一点地摸索,一次又一次地前往上海、杭州等地学习。终于,工艺美术厂的第一批产品卖出去了。短短五年,他做的根雕工艺品就打入了国际市场,畅销15个国家。

  张德和赚钱了,于是,就有越来越多的象山人竞相效仿。最繁盛的时候,象山县有规模的竹根雕工艺美术厂达到了20多家。

  批量生产的大路货,很快带来了行业性的灾难,象山竹根雕工艺品的价格战打响了。在这场价格风潮中,张德和的厂也不得不关闭了。

  突然空闲下来的张德和并不甘心失败,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勇气,他开始了思考和反省:“根雕是很自然的东西,做到尽量不破坏自然,要花好多脑筋。”接下来,张德和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心理雕刻过程。他创新的“局部雕法”,突破传统的用料规范,连根带须,一并应用,再现返璞归真之趣。

  “局部施雕法”的运用,是张德和根雕艺术的升华,开创了竹根雕艺术的崭新天地和独特风貌,被视为“中国竹根雕艺术的一次大革命”,也使一度滑坡的象山竹根雕业起死回生。之后,他发明的“乱刀法”和“大写意法”又把竹根雕艺术一次一次地推向高峰。打那后,象山的竹根雕产品有了质的飞跃,局部雕刻的作品出口的价格比传统雕刻要高几十倍,甚至几十倍。象山竹根雕生产企业由此扩大到30余家。

技道并进再攀艺术高峰

  第四界中国优秀根艺作品展暨“刘开渠根艺奖”上,张德和的《眷恋》获得了金奖。当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杨成寅先生认真地对张德和说:“像你这样的竹根雕创作水平要想再有所突破,恐怕是相当困难的。”

  杨教授的话不是没有道理,艺术尽管无境界,但到了一定的水准,自己想要突破自己,确实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况且,张德和从来没有进过任何的艺术院校,也没拜过一位名师。

  不到一年时间,张德和得金奖的作品《人之初》就把杨教授那个断语推翻了。

  面对这一作品,杨教授惊叹不已,说它应属于传世之作。但张德和没有为此而陶醉。他精益求精,勇于创新。2003年10月,在浙江安吉举行的中国竹工艺精品创作大赛中,获金奖的作品《茅屋•秋风》可被张德和做绝了。

  那繁茂蓬乱的根须,正好是浑然天成的茅屋,秋风大写意地把茅屋刮个东倒西歪。几个孩童无助地在躲避风的肆虐……《茅屋•秋风》这一作品的精湛技艺和浑厚的文化含量,无不令人心颤。

  如今,张德和已成了闻名遐迩的金奖专业户,他创作40余件作品在省、全国和国际展览中获金奖。其中获中国根艺最高奖“刘开渠根艺奖”金奖5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奖2个,国际展览金奖5个。数百件作品被国内外行家、名人及博物馆、艺术馆收藏。

  为了更好地将实践上升为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他又积极地撰写专业论文,其中《根艺审美二题》、《竹根雕精品创作要素》等十余篇论文在《世界竹藤通讯》等国家级刊物中发表,后入选中国根艺优秀论文集并获奖。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有所作为,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且无怨无悔地为之贡献出自己的一切,这是人生的最动人乐章。

  从2003年11月底开始,张德和在根雕艺术的路上又出发了。为搜集枯根,他整整跑了十一个省,行程2万余公里。在少数民族的居住地,在密密深山老林里,山道弯弯,坑坑洼洼……一块块地搜寻,一车车地拉,直到大年三十夜,才将六车集装箱的枯根运回家乡……张德和说,竹根和树根是他的两位情人。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三度出境献艺蜚声海内外

  张德和在根雕艺术上获得巨大成功,为世界所瞩目。
  1999年9月,在法国举办的‘99巴黎中国文化周’活动中,他作为中国根艺的代表参加这次活动。在整个展览馆中,参观的人要算根雕是多,不少推着轮椅的残疾人也来到展览馆。“真神奇”、“了不起”、“太美了”等赞美声不绝于耳。

  法国雕塑艺术家苏昂在展台前仔细而认真地观看了每一件根艺作品和张德和的雕刻表演。他最后留言:“当精湛的技术与创造力相结合的时候,就会产生惊人的效果。”

  一位法国根雕艺术家,名叫贝尔•纳奥格斯特,夫妻双双特地赶来观看,临别时,写了这样一段话:“我真地十分激动,心中充满感慨,我希望今后能与你们再见面,我期待着,深深地想念你们,为你们的展览欢呼!”

  在巴黎短短的一周内,法国国家电视台《费加罗报》、《欧洲时报》、《环球时报》等数十家新闻媒体纷纷以“神奇”、“不可思议”等为标题竞相报道,称张德和为“化腐朽为神奇”的东方奇人。

  第二年,张德和又因法方的邀请,作为根艺代表和文化使者去法国靠近地中海的一个城市蒙顿作文化交流,作品展示和根艺表演再次引起轰动。

  2005年11月,张德和又作为“宁波象山竹根雕艺术展团”的7个成员之一,在台湾宜兰传统艺术中心成功展出了180多件精美的竹根雕艺术作品。6天时间里,共迎来了一万多名观众,创下宜兰传统艺术中心全年单场观展人数之最。

  亲身的经历又让张德和从中得到的最大人生感悟:根雕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搞这门艺术,不是为了养家糊口,也不是为了发家致富,它关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关乎国家的声誉。一股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在他心胸中訇然升起。

  正因为他有了这样的一个环境,他才负债搞创作。他的作品《大智》原材料是他从温州一位朋友那里用5万元钱买的,当时这5万元钱他借的是2分利息。中国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展览得金奖回来后,一位日本客商要用60万元买下它。尽管缺钱,张德和也需要钱,但在金钱面前他丝毫没有动心。

五载梦想终成现实

  获奖的次数越来越多,张德和的名声逐渐大了起来,去他家里参观的人也越来越多。遇上人多,房子里连站的地方都没有。

  “就因为这样,我想造一个私人艺术馆。”张德和揣着这样一个梦想,数着兜里的钱。由于多年不做生意,他根本没有那么大一笔钱来造艺术馆。况且在当时,并没有给私人艺术馆任何政策上的支持。

  这个愿望一直搁浅着,有一段时间,他甚至想把自己的作品全部捐献出来。“一旦捐了,连照看的权利都没有了”。张德和很矛盾。

  后来,在一次全国竹根雕艺术研讨会上,全国第一竹乡安吉县的领导认识了一次捧回三个大奖的张德和。他们热情邀请张德和去安吉发展,并许诺要在最好的地段为他建造艺术馆。张德和感动得热泪盈眶,但他还是婉言谢绝了。

  “我是象山人,我是研究根雕艺术的,我比谁都理解根的意思,我要把根留在象山。”从这以后,张德和想建造一家根雕艺术馆的念头更强烈了,他为此专门写信给象山县委的领导。

  不久,县委召开了一个文化工作会议,并确定了支持张德和开办个人根雕艺术馆的决定。2002年,象山县政府除了提供300万元的贴息贷款外,还划拨土地5.1亩。张德和更是信心倍增。咬牙卖掉了自己的两栋房子和几乎所有家产,悉数投入到艺术馆建设中。

  他成天扑在工地上,但进展却非常缓慢。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金的压力。张德和不好意思向政府叫苦。在朋友的劝说下,他好不容易才向相关领导谈到了建馆的困难。县政府对此非常重视,并很快又追加了200万元的贴息贷款。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6年9月,总投资1200万元,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融仿古建筑、园林结构于一体的“德和根艺美术馆”终于开馆。张德和及全县40余位竹根雕艺人创作的200多件竹根雕精品也同时展出。向八方来宾集中展示了“浙江名雕”独特的艺术魅力。

  凡前来参观美术馆的专家学者、美院教授,在比较了国内各大展馆后,对德和根艺美术馆的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大加赞赏,评价说:德和根艺美术馆是目前国内一流的个人美术馆,是美术馆中的建筑精品,再加上张德和一流的根雕作品为馆内藏品、展品,她又是一个文化精品。张德和个人投资建设的根艺美术馆为探索和发展个体文化产业新模式,作出了有益的探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推动作用,是省、市文化体制改革创新的一大新亮点。

看牛人 发表于 2009-8-20 12:17

辉煌的背后凝聚着多少心血:strong

成根 发表于 2009-8-20 13:18

获奖的次数越来越多,张德和的名声逐渐大了起来,去他家里参观的人也越来越多。
——偶在其中!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有所作为,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且无怨无悔地为之贡献出自己的一切,这是人生的最动人乐章。
——完成赞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张德和:钝刀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