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涌大潮
海纳百川涌大潮——“潮涌三门湾”采风活动系列报道三之临港产业篇
一座座码头人流如织、一艘艘巨轮破浪远航、一台台龙门吊高耸入云……盛夏的三门湾北畔,一幅临港产业的宏伟画卷分外迷人,船舶修造、新型能源、海洋装备等新兴产业正呈燎原之势,焕发勃勃生机。
可谁曾想到,仅在四、五年前,宁海、象山的临港产业还是一穷二白,与我县处在同一起跑线。几年来,两县紧紧抓住产业资本新一轮扩张的有利时机,挥动着手中的如椽巨笔,全面描绘开发利用港口岸线资源的蓝图。
到目前为止,宁海县仅一个临港循环经济示范区,投资总额就超过220亿元,去年实现产值近50亿元;象山县的临港产业总产值去年更是超过120亿元,占该县全部工业总产值的26%,一跃成为当地第一大支柱产业,创造了一个让人惊羡的产业神话。
机遇篇——
先人一步,海阔天空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
纵观宁海、象山发展临港产业的崛起历程,先人一步、快人一拍的机遇意识和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干事精神是他们成功的关键。
走进象山港的中油重工(宁波)基地项目一期工程,从东至西相距1000多米的海岸线,正上演一幕敢叫天地换新颜的精彩:沿海的L型堤岸初具规模,风镐传出震耳欲聋的钻机声,十余台挖掘机不断伸长铁臂挖掘土石,几十辆工程车来回穿梭向外运送土方……该项目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进军海洋石油领域的第一个海洋工程基地项目,占地1200亩,一期投入约20亿元,投产后年产值可达50亿元,将使象山县成为我国海洋石油工程一个新的制造中心。
羡慕之余,我们不禁会问,这一“巨无霸”项目缘何“情定”象山?
让服务说话,用环境说话。为争取项目,当时在港口数据资料微乎其微的情况下,该县专门委托权威海测机构对区域范围近50平方公里的海域进行海测,并委托浙江省交通规划研究设计院开展港口岸线规划。2005年底,中石油项目考察组第一次来象山时,该县就完成4个推荐选址的包装。正是这一份海测资料和项目包装书,让有备而来的中石油专家组、考察组大加赞赏,也最终让象山从连云港、青岛等14个沿海城市脱颖而出。
在宁海与象山,类似这样化弊为利、巧抓机遇的事例不胜枚举,最让人称道的是国华宁海电厂与象山乌沙山电厂的落户兴建。
2002年以后,浙江省电力供应空前吃紧,宁海、象山看中这个时机,先后包装大型火电项目。但两个火电厂的选址位于象山港两端,仅一港之隔,生产力布局极不合理。尽管如此,两县并未自缚手脚,凭着对时局敏锐的洞察力及一股特有的韧性,硬是一一实现项目落户,吸引投资分别高达100亿元,给两县带来跳跃式发展。“临港项目投资大、产出高、带动效应强,错失一个项目等于错失一次发展机遇。”宁海县发改局重点办主任葛昌飞说。
宁海县兴建宁波市新能源基地、象山县建设南方最大的海水淡化工程及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钢管厂……汹涌澎湃的大海给了宁海、象山人民包容天地、勇立潮头的胸怀,多年来,两县始终坚持“引进来”策略,用“海纳百川”的豪迈拥抱一个又一个临港大项目,使资本活力在这方热土竞相迸发。
循环篇——
绿色至上,点废成金
在人们的印象里,火电厂总是黑烟滚滚、粉尘呛人。可从宁海县城沿着滨海主干道进入临港循环经济开发区,一座投资过百亿元的现代化电厂——国华宁海电厂,却丝毫不见脏乱,其优美的环境让人有种进入花园的感觉。
电厂工作人员谢亚惠得意地介绍,电厂一期工程投资85亿元,其中20亿元投向环保,仅两个圆形封闭煤罐,投资就超过1.6亿元。目前,电厂除尘率达99.3%,脱硫率达95%以上,脱硝率达86%左右。她笑称,以后电厂要发展成为工业旅游“看点”。
但宁海县并不满足于引进一个环保型的火电厂。“电厂在生产环节中难免会产生‘废物’,所以最好能找到产业链条上的企业,把这些废物‘吃干榨尽’。”宁海县发改局副局长应国建说,该县依托电厂积极引进水泥、新型墙材、石膏板等下游企业,利用电厂产生的废弃物,构建煤——电——粉煤灰——水泥、煤——电——粉煤灰——新型墙材、煤——电——脱硫石膏——石膏板等三条循环产业链,实现资源——产品——废弃物再资源化的闭路循环和企业间的共生耦合。目前已引进大小项目15个,总投资额220亿元。一旦它们建成投产,电厂一期每年产生的60万吨粉煤灰、20万吨脱硫石膏将全部被“吃”掉。
电厂引出以消耗煤灰的水泥厂、水泥厂又衍生出混凝土公司……在象山县的西周循环经济示范区,一番“点废成金”的神奇故事也正在发生。该县依托乌沙山电厂引进了石膏板、新型建材等10多个上下游项目,待全部投产,可实现产值近70亿元。
其实,宁海、象山发展临港产业的循环理念一定程度是被“逼”出来的。宁波市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将两县定位于“生态涵养发展区”,适当控制两地的工业发展,后又于2006年出台《象山港区域保护和利用规划纲要》,将环境保护摆在首位,这对两地刚刚起步的临港产业无疑是“当头棒喝”。
办法总比困难多。经过短暂的探索后,两县不约而同出台《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与《临港工业发展规划》,及时调整临港产业发展思路,科学合理地利用港口岸线资源,并安排上千万元的工业循环经济扶持资金,着眼推进产业内部及产业之间的“大循环”。随后几年,两县的临港产业一年一个台阶,其中象山县的临港产业一举超过针织业,成为该县的产业“老大”。
造船篇——
应时而动,逆势飞扬
高耸的塔吊、飞溅的焊花、忙碌的工人……7月3日,一走进象山县鹤浦镇的浙江东红船业有限公司,记者立马被眼前的恢弘气势所震撼。然而,公司董事长李红蓥随后的介绍更让人生发感慨:在金融危机频频袭击船舶工业之时,该公司却扬起风帆稳步“航行”,不仅生产订单排到2011年,还于今年投资上亿元引进先进设备,实现效益与质量的同步提升。“象山县的船舶修造业起步早,多数企业已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对于我们来说,眼下的金融危机恰恰是一次自我调整、二次创业的机会。”身为象山县船舶工业协会会长的李红蓥说。
2003年左右,国际造船业加速向中国转移,凭着对商机的敏锐嗅觉,象山民营资本开始大举“进军”造船业。在象山漫长的海岸线上,昔日的荒滩凉涂“摇身一变”,成为一个个造船基地,几年时间便涌现35家造船企业,形成环石浦港、象山港两大船舶工业基地。2008年实现船舶修造产值42.2亿元,上缴税收8163万元,出口额超过5000万美元,主要销往德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国家。
造船业的迅速扩张,带动了船舶配套工业、船舶配套市场和船舶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截至去年年底,象山出现30余家船舶配套工业企业。去年年底成立的象山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中心,依托武汉理工大学船舶技术力量,开展船舶船配、船舶技术难题攻关、船舶经济技术咨询等各项服务。
但于去年下半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不可避免给象山的造船业带来严重冲击。面对困境,象山县应时而动,及时编制《象山县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目标》,规划到2010年造船能力达到250万载重吨,2015年达到400万载重吨,最大船舶达到20万载重吨,成为浙江省重要的船舶制造基地。在明确定位目标的基础上,象山加强引导和扶持船舶工业的发展,出台《进一步加快船舶工业转型提升的若干意见》,重点鼓励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加快自主创新,走兼并联合之路。
当地船企也纷纷抓住机遇进行低成本扩张,加快装备技术改造和人才培养,向高端突围。去年以来,象山船企共投入30多亿元改进技术装备,逐步采用先进的分段建造模式,积极配备300、200吨龙门吊与数控切割等先进设备,大幅提高了船舶建造综合水平。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象山县的船舶工业奏响了一首逆势飞扬的“凯歌”——今年前5月,实现船舶工业产值16.6亿元,同比增长21.1%;企业新接造船订单17艘,合同总价值8亿元;出口额超过3000万美元,主要涉及油轮、工程船、物探船、散货船、拖船等船种。
记者手记:瞩目北部,从象山港到石浦港,从宁海临港循环经济示范区到象山鹤浦造船基地,一路走来,一路看来,宁海、象山依托港口岸线资源急剧膨胀的临港工业态势,带给我们的不仅是震撼,更是深省。
临港而动,凭海而兴。在当前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面前,三门必须以临港工业为突破口,寻求经济发展新引擎。要增强机遇意识与忧患意识,抛弃“等项目、等政策、等资金”的思想,以大招商引进大项目,以大项目培植大产业,以大产业膨胀大集群,全力打造临港工业基地,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临港产业体系。惟有如此,我们才不会再一次被历史机遇抛弃。
(来源:三门新闻网) 海纳百川 勇立潮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