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西寺实景照片及简介
正月初四,中国象山同乡网第一次在老家象山搞活动。中午海鲜FB后,部分会员一行三中(原象山中学)故地重游,后游览西寺。活动内容见: http://www.54xsr.com/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624
第一次到西寺,印象很深也很好,成根和xingbo都发了他们的西寺照片,我在此再发一组。
先来了解一下西寺的历史:
“凤山山上凤翔鸣,千载山因凤得名”。咏的是丹城镇北的凤跃山。 西寺,就座落在山南麓。地处山坳,前为饮水库,后山翠竹茂密, 左右两山环抱,林立常青,西有山涧,细流不绝,堪称山青水秀佳境。旧时游人杂沓,瞻仰纷众,焚香朝拜者更多。“万绿隐复现,半为山支宿。逶迤两度桥, 峨然见佛屋”,就是描写西寺所处的地理环境,现在诗中所说的两座桥, 则已无迹可寻了。
寺初建于南朝宋元嘉二年(公元425年),比唐神龙二年立县还早。 始名风跃院,宋治平二年(公元1605年),赐额“等慈禅寺”。 嘉祜八年至平三年重修释迦殿,明洪武二十年立为丝林,寺内僧徒众多,嘉靖四年重修, 后寺废。清乾隆三十年,住持僧又重修,历三年始成。以寺在象鼻山西麓, 俗称西寺,与山东麓宝梵讲寺(东寺)合称象之二目,又以山形如睡象, 故有“东西两寺并鸣钟,欲以晨。昏警懦慵”的诗句。其后多次重修。 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扩建地楼、大悲阁,十二年更新大殿, 并建西廊十间(抗日胜利后不久拆除)。
建国后,寺院一度移用办厂。七十年代中期,东厢遭回禄, 其余房子也因年久失修,日趋破败。近年全部恢复扩建,有僧侣寓居,香客、 游人逐渐增加。1985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Last edited by skyhood on 2007-3-8 at 00:32 ] 哈哈,抢在K老大照片没有出来前插一句,总算等到专业照片出场了。 Originally posted by wuxingbo at 2007-3-7 22:40:
哈哈,抢在K老大照片没有出来前插一句,总算等到专业照片出场了。
起哄,严重地起哄。 西寺对面新建的庙宇
寺前水库堤坝
[ Last edited by skyhood on 2007-3-7 at 23:35 ] 寺门和匾后的“不二法门”
[ Last edited by skyhood on 2007-3-7 at 23:05 ] 进寺门,首先看到的是天王殿
侧门的水陆告示
入侧门,见宪行碑记。
西寺又名等慈禅寺,因为在丹城的东边同样有一个寺庙叫东寺,分别处于象鼻山东西两侧,所以有“象山双目”的说法,但西寺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据说始建于南北朝元嘉二年(425年),要比唐神龙二年立县还早。 当初叫做“凤跃院”,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宋治平二年(1065年),钦赐“等慈禅寺”匾额。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位列佛教著名丛林。历朝历代不断毁而又建,至民国初,寺内已有金刚殿、玉佛殿、大悲阁、上下经堂、大雄宝殿等殿堂僧宅一百多间,占地面积五千六百多平方米。如今,西寺有佛教建筑金刚殿、圆通宝殿、玉佛殿、地藏殿、药王殿、东西药王楼等16间;方丈室、上客堂、两厢房等20间,齐堂、宾客楼四幢40间。寺中的重要文物是坐卧二相的两尊玉佛像和三块碑刻:《宋治平立寺碑记》、《乾隆宪行碑记》、《光绪十一年助田碑记》等。
[ Last edited by skyhood on 2007-3-7 at 23:39 ] 院内随处放有木凳,游客可随意休息,这在其他寺院很少见。
诗云:
古寺丹城北,闲来访老禅。
涧泉分岸下,野竹蔽门前。
曲院深林霭,僧房暗洞天。
山中相醉罢,且抱山头眠。
万绿隐复现,半为山支宿。
逶迤两度桥,峨然见佛屋。
[ Last edited by skyhood on 2007-3-7 at 23:45 ] 寺院建筑正在翻修,西侧未修葺完毕。 大雄宝殿 窗花
龙泉 各殿 还有 来几张特写 西寺值得再去 :strong:strong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