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z 发表于 2009-6-30 15:49

(户外探险)独行侠—一个人的旅行

Solo,汉语意译仅为音乐“独奏”,其他领域还没有一个达意简洁的译词。从广义角度来讲,一个人独自完成某一户外探险项目,即可称为SOLO。甚至,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心灵瑜珈、户外拓展类训练,也有一门成熟的户外课程即叫SOLO课:以动态的登山、静态的与自然相处等形式,促使人在户外体验活动中去身心自省。

  比如,完成三天海洋舟及帆船训练后,再历经一天的夜间登山训练,海上航行时,仅以面包和罐头食品补充,而炎热天气下体能透支,第五天傍晚动身前往荒郊野外的SOLO场地。个人只能携带规定的户外生活物品(单人帐、防蚊液、防晒霜、头灯、饮水等)。 SOLO时间为24小时:不可靠近溪流或海滩、不可交谈、只在自己营帐十步内范围活动、不可攀登、不可进食。不会看到其它人,漫漫荒野,独处时要完成:给自己写一封信,三个月后会寄回给自己、信中可以写下三个月后想要完成的一个目标、给每位伙伴制作一份礼物。

  独自相处、独自体验、独自反省,从孤独中发现和寻找丰富的内在,与万物自然共存,这就是SOLO的独特空间。

  莎士比亚说:“只有上帝和野兽喜欢孤独。”户外人士野性十足,所以独行者不少——如武侠小说里的描述,倘使某日在路上见一蓬头垢面目露精光的瘦子,多半是遇到了传说中的独行侠,和小说里不同的是:武林中的独行侠仗剑走天下,而户外的独行侠则把刀剑换成了背包,登山鞋,自行车或者越野车;武林中的侠仗剑阔步天下靠的是武功密笈,户外的侠仗剑靠的是户外技能和野外生存能力。他们一个人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从一座山到另一座山,从一条道路到另一条道路。他们虽然独自行走在路上,却不排斥和偶然相遇的另一些高手觥筹交错谈天论道,而后呢?自然又是另一段独自的旅程。

  和武林高手身负国仇家恨不同,户外的独行侠的独行往往自己也无法说明原因。“找不到合适的伴”也许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尝试一次为期数月的远行需要时间和金钱,可是愿意承担这些的朋友太少。即便是有合适的旅伴,有些人大概也会厌倦那种被当做保姆、警察、保镖、提款机、钟点工、万事通、活地图、闹钟、旅游指南、大力神、医生、神甫……等百变形象的负累。一个人的旅行意味着更加自由、主动、深刻、充满艰辛却也不乏诗意,能够独自进行一次充分利用现代文明带来的便捷,却又不受商业的蒙蔽和束缚的旅行,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倍受蛊惑的冒险。

  另一些则不然,他们的历程远不是表面上看来的那么了然,在寂寞的旅行背后也许是复杂难解的心路历程。也许只是顽固的理想主义使人无法适应现代生活,城市的喧嚣更让人回味在荒野独处的美妙,试想在大漠的孤烟或者长河的落日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与群峰雪野寂然面对,无边风月一人独享,需要的大概就是这种感觉。这时候不觉得自己是上帝或野兽也难。格瓦纳在谈到为何一再漂泊时就说:“对多年来喧嚣城市生活中所形成的那种模糊意识,我开始有所认识。那是一些令人讨厌的文明,是人们伴随着可怕噪音而疯狂活动的一个精彩场面。我能找到的理由似乎是波德莱尔先生赠给我的诗句:“真正的旅行是为那些为出门而出门的人,他们轻松愉快如同飘浮的气球,然而他们绝不会偏离自己的目的地,也不知为什么,他们总是说,上路吧!”

  孤独为人生的重要体验,不仅是因为惟有在孤独中,人才能与自己的灵魂相遇,而且是因为惟有在孤独中,人的灵魂才能与神秘、与宇宙的无限之谜相遇。SOLO者,面临高山大川,孤独和寂寞感皆由心生。花草、山川河流、天空白云,风,雪冰,鸟鸣,空的声音……我们的生命,在此状态下的感受、思维如此清晰而有力,这让人“念天地之悠悠”,如此接近上帝——如果你不信宗教的话,那种时候也最让人接近信仰——那就是,万物皆与我们同生同在。

  在户外,独行者们的偶像是登山皇帝梅斯纳尔,是攀岩奇才Dan Osman,是走进荒原的Chris,是横穿罗布泊的余纯顺。然而,独自旅行是有代价的,倘使回顾一下近年来发生的户外灾难,即便是高手,他们也有的已经已经作古天涯。

  托尼·惠勒与莫琳·惠勒的浪漫邂逅仅发生在少数幸运者身上。大多数独自旅行的人每天不得不独自与车票、旅馆、行李和道路作斗争,这时候上帝和野兽的角色都不容易扮演,因为上帝不吃饭,而野兽什么都能吃。同样的大漠孤烟或者长河落日下,缺衣少食的一个人比一群人更容易面临生命极限的挑战。每个人都用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当你萌发SOLO的念头时,你应该懂得是“慎重”,生命只有一次,不是儿戏!

[ 本帖最后由 x.z 于 2009-6-30 15:57 编辑 ]

青春的速度 发表于 2009-6-30 18:04

:) :)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户外探险)独行侠—一个人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