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王避难与象山地名
金兵大举南侵,掳走徽、钦二帝,历史上称“靖康之耻”。康王赵构南逃,相传到过象山,历史无明确记载,但象山的一些地名来历,确与康王避难有关。康王坐船南逃,金兵穷追不舍。一天,康王进入乱礁洋,翘首西望,满眼是崇山峻岭,决定只身弃船登陆,以避开金兵。他从毛湾上岸,走到下毛湾,稍作停留,准备上马赶路,只觉浑身无力,幸亏路边有块大方石可作垫脚,才上了战马。这块大方石如今留在下毛湾村东路口,高约半米,人称上马石。下毛湾也因此别称上马石。
康王策马扬鞭,越过珠山,穿出珠山岙,后有金兵蜂拥紧追。路人见一英俊小将被金兵追得走投无路,知是宋将,忙将他引入小路,躲进路亭,替他脱下战袍,换上民服,引他向西南逃去。后来人们始知他就是高宗皇帝,因称该亭为着衣亭。
再说康王马不停蹄,翻过几座山,越过几道岭,被茫茫的西沪港挡住去路,他来不及多想,调转马头向北登上一条矮岭头,猛见远远的山坳炊烟缭绕。便策马向那山坳奔去。因有这段传说,后人称这条岭为相见岭。
康王刚到村口,不料金兵抄近路越过西山下岭。天无绝人之路,慌乱之中,康王猛见不远的晒场上有个女子在晒谷,忙将战马隐入林中,跑过去向那女子求救。村姑眼见追兵将近,急中生智,叫康王坐进箩里,上面再盖上一只,说道:“壮士,你莫动,敌兵由我对付。”她随手拿过畚斗,畚上稻米,掺上草屑尘土。这时金兵已到,她不慌不忙高高举起畚头扬起谷来,草屑尘土借着风势直向金兵扑去。金将骑在马上不敢近前,问道:“小女子,可有一个白面小将路过?”村姑回道:“已往南去多时了。?”金将信以为真,向南追去。待金兵去远,村姑挪开竹箩说道:“你受委屈了。”康王谢过救命之恩,才看清站在眼前的却是一位少女,年方十七八,花容月貌,顿生爱心,随即解下腰间的鸳鸯龙凤带双手递给姑娘道:“请姑娘笑纳,待我赶走金兵,定接你进宫,共享荣华。此鸳鸯龙凤带作为凭证。”姑娘接过鸳鸯龙凤带,心中已明白几分,引康王向北逃生。康王后来在临安登基做了皇帝,没有忘记这位姑娘,派大臣前来迎接她进宫受封。大臣寻到这个村子,只见所有的姑娘,不论是胖的,瘦的,高的,矮的,美的,丑的,腰间都系着同色同样的带子。原来,姑娘并不情愿抛下爹娘进宫享福,便将搭救康王脱险之事禀告其父母,其父母又将这事传开,来个以假乱真。全村姑娘也都仿照原样绣了鸳鸯龙凤带,待大臣进村,全都系在腰上。大臣寻了三天三夜,也分不清哪是真,哪是假,只好回京复命。高宗找不到救命恩人,便下了一道圣旨:“凡浙江女子尽封为皇妃,出嫁时,皆穿凤冠霞帔,坐八人抬的花轿。”该村也因此称作王避岙。
再说康王拜别姑娘,按照姑娘指引的方向越过西山下岭,他怕再遇金兵,不敢走大路,沿山攀登。他爬上座大山累得汗流浃背,猛见前头就是象山港,不禁喜出望外,脱下民服丢弃在山下的溪坑里,直奔港边,跳下船扬帆而去。因有此传,后人称这座大山为装弃大山,称山下之溪为下装溪。后来溪边住人建村,也以下装溪命名。年长月久,装弃大山误传为庄溪大山,下装溪误传为下庄溪。(叶忠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