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爷 发表于 2009-6-8 23:02

象山创建省文化先进县纪实(2005)

gxxw.zjol.com.cn  2005-12-12 9:50:00  浙江网闻联播

 精彩“十五”璀璨明珠耀半岛

   钟灵毓秀的象山半岛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十五”期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文化工作不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如今,富有个性的象山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东海之滨熠熠发光。  

  体制创新为文化事业发展注入活力  

  5年来,县委、县政府切实把文化建设作为推动象山经济持续发展的一项“软实力”工程,花大力气抓好文化体制的改革创新、地方特色文化的建设和文化硬件设施的兴建,推动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共同繁荣发展。

  在文化运作机制上,创造性地探索国有投资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驱动模式,让更多的文化品牌走向市场、惠及大众。“十五”期间,吸纳社会资金3亿多元,先后建成了人民广场、象山体育馆、象山图书馆、中国渔村、石浦渔港古城、象山影视城等一批高品位标志性文化旅游设施,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由个人出资550万元兴建的张德和根雕艺术馆和投入600多万元的郑振本民俗文化村基本建成,开创了个人兴建特色文化场馆的先河。全县社区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先后完成“东海文化明珠”工程13个。在文化管理体制上,积极稳妥地完成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机关机构改革,新组建了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

    海洋文化特色凸现群众文化开拓繁荣  

  我县海洋资源优势得天独厚,海洋文化底蕴较为深厚,多年来,我县坚持重点打造渔文化品牌,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中国开渔节和“三月三,踏沙滩”民俗文化活动成了我县文化活动的亮点。开渔节中的祭海典礼气势磅礴,古韵盎然,传统渔文化得到了很好的挖掘。开船仪式千帆竞发,场面壮观,淋漓尽致地展示了现代渔区风情。而“三月三,踏沙滩”活动则尽情地体现了民俗活动的群众性。央视“同一首歌”走进了象山……全县人民享受着一道道“文化大餐”。去年,还在全国开创性地成立了渔文化研究会,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多年来,我县还坚持不懈开展“文化春风遍象山”活动,把送文化、“种”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使群众文化蓬勃发展。每年举办县级以上大型群文活动多达30余次,广场、社区、村镇、企业、校园、军营等基层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近年来,“千场电影百场戏进农村”和一乡一村农民文化艺术节日益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我县的民间艺术内涵丰富、品种繁多,显现出深厚的底蕴,成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以著名的民间艺术家高妙兰为代表的象山农民画开创了中国农民画新的时代,她创作的许多作品被国内外著名博物馆和艺术馆收藏,如今偏僻山村茅洋乡的农民画也小有名气。象山的竹根雕更是名扬四海,作品在国内重大赛事中屡获大奖,一批根雕艺术大师多次受邀赴国外进行艺术交流。竹根雕艺术与产业实现了有机结合,产品远销美国、法国、德国、新加坡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我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竹根雕)之乡。以谢才华为代表的象山剪纸艺术名声在外。谢才华以作品的长度和套数之多获得了上海吉尼斯之最。在中国七艺节上,他还捧回了金杯。象山的渔鼓、渔舞、渔歌也达到了挖掘和保护。以“渔”字为特色的声乐、舞蹈、美术、摄影、散文、小说、诗歌以及群文理论研究等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获奖。绚烂多姿的群众文化和民间文化在象山半岛争奇斗艳。  

  文物体系逐步完善历史底蕴有效彰显 

  我县通过对全县民族民间艺术大普查和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使大量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至今已公布了5批文保单位;今年,石浦镇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魅力名镇;晓塘乡黄埠村、西周镇儒雅洋村被列为市级历史文化名村;塔山遗址、赤坎游仙寨遗址、爵溪街心亭、石浦城皇庙和张苍水抗清兵营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9处。并已形成了新石器时代文化、渔文化、海防军事文化和革命文化等四大文化遗存,昭示了我县地区文化特色和个性。此外,我县的馆藏文物丰富,现已登记在册的文物21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珍贵文物8件,二级珍贵文物23件,三级珍贵文物200余件。历史文化遗产和纪念馆、名人故居的阵地作用也得到充分发挥,增强了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文化市场规范有序  

  多年来,我县本着“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工作方针,在增强文化市场管理力度上时有新举措,积极培育和发展了文化市场。通过努力,文化市场布局逐步从县城向乡镇延伸,经营项目日趋多样化和现代化,逐步形成了歌舞娱乐、演艺、音像、出版物、互联网上网服务、印刷业、经营性体育等综合性市场体系,呈现了投资主体社会化、经营成分多样化、市场功能效益化的格局。同时,我县加强了管理力度,维护了文化市场良好的经营秩序。2000年以来,相继开展了娱乐场所暨电子游戏机经营场所专项整治行动、网吧专项整治以及整顿规范文化市场经营秩序系列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我县文化市场的规范有序、健康繁荣发展。我县文化市场管理部门连年被省、市评为先进集体和优秀稽查队。   

记者何幼松

[ 本帖最后由 xiangshan 于 2009-6-8 23:26 编辑 ]

相爷 发表于 2009-6-8 23:03

创建省文化先进县创建情况的汇报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首先,我代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对各位领导、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各位检查团成员的辛勤劳动表示崇高的敬意!根据会议的统一安排,下面,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将我县创建省文化先进县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象山地处半岛,环境优美,人文荟萃,素有“海山仙子国、东方不老岛”之美誉。现辖18个镇乡、街道,总人口53.3万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五年来,象山的经济社会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去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4亿元,财政收入9.2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00元、农渔民人均纯收入6500元,曾五度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享有全国双拥模范县、中国针织名城、建筑之乡等荣誉称号。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城乡基层”的指示精神,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海洋文化底蕴,大力发扬“海纳百川,勇立潮头”的象山精神,积极开展文化先进县创建的工作,我县的文化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取得了阶段性创建成果。

一、强化文化发展意识,保障措施切实有效

象山全境陆域面积1175平方公里,但海域面积却有5335平方公里。象山人民以海为伴,以渔为生,大海赋予了象山人大海般宽阔的胸怀和勇于开拓、百折不回的精神,tingko.com的海洋、渔区文化特色鲜明,支撑力强。几千年来,象山人耕海牧渔、繁衍生息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改革开放以来,象山人勇立潮头,敢闯敢冒,被授于中国明星乡镇称号的全国针织品重要生产出口基地爵溪崛起的事实说明了这一点;象山将来的发展还是要积极弘扬象山精神,争创更辉煌的业绩。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历届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切实把文化建设作为推动象山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一项“软实力”工程来打造,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海旅游城市的一个重要抓手来落实。2000年,象山县委、县政府在全县文化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创建文化大县的目标和任务,并出台了《象山县“十五”文化发展规划》和《加快文化事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决定》,要求到2020年把象山建成滨海特色鲜明,文化设施先进,市民素质优良,社会文明进步的文化大县,并提出实现目标的第一步是到2005年建成省(全国)文化先进县。

为创建文化先进县,县委、县政府从组织精力、建设资金上给予了充分保证。专门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副书记、宣传部长和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设立创先工作办公室,县财政又专门拨出一笔经费用于创先工作,切实保证了创先工作的人员、经费的到位。为确保创先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效,几年来县委、县政府明确重点,加大投入,花大力气抓了文化硬件设施的兴建、地方特色文化的研究,推动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共同繁荣。“十五”期间,共投入资金5.2个亿,先后建成了一批高品位的标志性文化阵地和休闲旅游设施,这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完成,极大地推动了文化大县建设的进程,同时,对象山电影公司、象山新华书店等文化企事业单位实行了改制,使其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运作模式。在文化软件建设上,突出打造海洋渔文化品牌,近几年,每年投入逾千万元,其中县财政投入400万元,举办颇具影响力的中国开渔节大型节庆文化活动,有效促进了象山经济、文化、旅游的相互融合,共同唱戏。为加强对海洋渔文化的研究,去年还在全国开创性地成立了渔文化研究会,定期刊出《渔文化》杂志,并出版《中国渔文化研讨会论文集》等相关书籍,中国海洋论坛等大型的学术研讨活动纷纷在象山举办,象山的海洋文化研究已在国内赢得了较好的声誉。

二、创新文化运行体制,多渠道兴建文化设施

为改善文化阵地条件,加快文化事业发展,象山县委、县政府以创建省文化先进县为契机,想方设法,创新体制,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十五”期间,县财政累计投入1.5个亿,相继建成“二馆一场一中心”,即:象山图书馆、象山体育馆、象山人民广场、象山广电中心等基础文化设施。其中,象山人民广场投资6000多万元,占地160亩,地处县城新区中心,自2002年春节投入使用以来,累计举行大型广场文化活动60余次,群众性文体活动40余次,夏季到广场纳凉休闲健身的居民日人流量达1万人次以上,累计达360余万人次。象山图书馆于2003年9月建成,总投资1225万元,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目前已全部实行计算机网络管理,拥有藏书18万册,去年被评定为国家一级馆。新馆开放后,继续发挥原图书馆的窗口作用,全天开放,并与老馆实行网络互联,通借通还。县文化馆建于八十年代,拥有馆舍面积2600多平方米,2004年被评定为国家一级馆。为完善内部功能,更新活动设施,这次借创建文化先进县之机,县财政投入100多万元对大楼进行重新装修,并将局机关办公外迁。在进一步完善城区文化基础设施的同时,县财政每年安排预算,专款用于扶助镇乡、街道和村落、社区的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目前全县已先后建成省市级“东海文化明珠”13颗,其中省级4颗。建成县市级村落、社区文化示范点29个,其中市级8个。

在努力抓好公办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县委、县政府开拓思路,创新运作机制,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兴建文化旅游设施。“十五”期间,共吸纳社会资金3个多亿,相继建成石浦中国渔村、象山影视城、石浦渔港古城、张德和根艺馆、郑振本民俗文化村等一批文化旅游设施,有力地提升了整体文化旅游设施的层次和对公众服务的水平,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1年,县政府采取一事一议的优惠政策,将石浦皇城沙滩以及附近村庄1700亩土地低价转让给杭州宋城集团,吸收该集团投资5个亿开发建设具有浓厚海洋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景点---中国渔村阳光海岸,到目前为止,投资1.5亿的一期工程已开发建设成功。中国开渔节的开幕仪式、祭海仪式,“三月三”文化活动等都相继在这里举办,社会效益明显,同时渔村又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自然景观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旅客前来观光,自去年7月开村以来,已接纳游客100万人次。于今年1月建成使用的象山影视城,也已投入1.2亿元,由6大区、8大景点和160多个单体建筑组成,为目前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影视基地。至今已接纳《神雕侠侣》等剧组拍摄,游客达到15万人次,年底大型电视剧《碧血剑》剧组也将进驻拍摄。由个人出资550万元兴建的张德和根雕艺术馆和已投入近1000万元的郑振本民俗文化村,都各显特色,并在我县多渠道投资兴建文化设施中,开创了由个人兴建特色文化场馆的先例。

三、凸现海洋文化特色,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象山三面环海,海洋渔业资源丰富,由此积淀下来的海洋渔文化底蕴深厚。几年来,我们围绕海洋做“渔”字文章,特别是以“中国开渔节”为代表的大型节庆活动和“三月三,踏沙滩”民俗活动充分凸现了渔文化的内涵。

中国开渔节始于1998年,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八届。我们本着“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原则,把它作为渔区文化的一次大展示、大提炼,同时更它作为一个文化经济相互促进的平台来抓。每年的开渔节,活动内容包括文化、旅游、经贸等十几个项目,其中主体文化活动有大型主题文艺晚会、祭海典礼和开船仪式三项。八届开渔节的文艺晚会,累计有60多位国内外著名歌星和影视明星相继光临演出,成为象山人民享受精神生活的“文化大餐”,也大大提升了象山文化活动的档次和品位。每年的祭海典礼,气势磅礴,古韵盎然,从整个仪式到文艺活动,尽情演绎传统渔文化的内涵。开船仪式,渔港码头千船竞发,万众观看,气势恢宏,场面壮观,充分展示现代渔区风情。开渔节期间,还开展诸如海洋风情摄影展、渔歌大赛、渔文化民间表演以及渔文化研讨会等系列活动,挖掘创编渔文化文艺节目。通过八年的努力,开渔节已在国内外打响了品牌,已成为展示象山精神风貌的一张精美名片,成为宁波市三大品牌节庆活动之一,并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体育健身游”重点项目。同时,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与经济的相互融合,有力地促进了象山旅游经济和招商引资事业的发展。

“三月三,踏沙滩”民俗活动,原是我县石浦渔区一带盛大的传统风俗活动,近几年来,县文化部门和石浦镇政府在继承民间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精心组织策划,进一步挖掘渔区文化内涵,使活动的主题更加明确,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现已成为与开渔节前后相呼应的两大渔文化节日。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前后几天,当地农渔民和众多游客自发涌向石浦皇城沙滩,踏沙滩,拣海螺,放风筝,听渔歌,还开展渔姑织网、渔歌对唱、民间曲艺擂台等各类比赛和文艺表演,参与人数达几万人,成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打造海洋观光旅游文化的新亮点。

在精心办好富有地域渔文化特色的节庆活动的同时,还十分注重群众文化的整体推进,近年来,每年举办县级以上大型群文活动达30多次。同时广泛开展广场、社区、村镇、企业、校园、军营等各类基层文化活动,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日益高涨。以针织行业著称的爵溪街道,为丰富当地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生活,已连续举办了十八届街道文化艺术节。1990年以来,我们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从组建“心连心艺术团”下乡演出,到实施“文化春风遍象山”行动工程,到今年的“千场电影百场戏进农村”活动,足迹遍及山区、海岛,深受基层农渔民的欢迎。特别是今年的“千场电影百场戏进农村”活动和一乡一村农民艺术节活动,采用“企业冠名、政府采购、群众享受”的模式,政府和企业共出资40万元,切实丰富、活跃了农民文化生活。至今已圆满完成“千影百戏”任务,受益群众达18万人,另有12个镇乡的12个行政村先后举办了农民艺术节。象山的文化下乡工作得到了省、市领导的肯定,2002年县文化局被评为“浙江省文化下乡先进单位”。

四、打造民间艺术精品,传承保护本土文化

我县的民间艺术内涵丰富、品种繁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传承保护工作上,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象山农民画是新中国民间艺术园地里最早开放的花朵,著名的民间艺术家高妙兰开创了中国农民画的新时代,她一生勤于创作,共创作了《开发宝山》、《庆丰收》等3000多件作品,许多作品还被国内外知名博物馆和艺术馆珍藏。去年县文化部门对其主要作品进行结集出版,得以了很好的保护。与此同时,我们在高妙兰的家乡---茅洋乡设立了农民画创作兴趣小组,定期开展农民画创作辅导、作品展览,目前茅洋学校学生的农民画创作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全国竹根雕看浙江,浙江竹根雕看象山。象山的竹根雕艺术历史悠久,水平较高,不仅在国内独领风骚,在国外也享有盛誉。据统计,目前全县专门从事竹根雕创作、生产的企业(作坊)20多家,从业人员达500余人,产品远销美国、法国、德国、新加坡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年创产值达1500万元,1996年我县就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竹根雕)之乡。近十年来,象山走出了张德和、郑宝根、周秉益等一批根雕艺术大师,他们的作品精雕细刻、造型生动、寓意深刻、富有情趣,屡获刘开渠根艺奖,并多次受邀赴国外进行艺术交流,在最近市委组团赴台湾开展的民间交流活动中,我县的竹根雕艺术再次征服了台湾同胞。目前,政府提供价值1000万元的黄金地段土地和张德和个人投资550万元建设的根雕艺术馆已基本建成。象山的剪纸艺术历史悠长,其中代表人物谢才华,在2002年以长度和套数之多荣获了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在中国七艺节上,他还捧回了金杯,被人们誉为“神剪”。近日,他又用套色剪纸创作了5幅“福娃”,表达民间艺人迎接奥运的心声。其个人筹资建设的剪纸艺术馆也正在积极筹建之中。作为学生成长助教团的成员之一,谢才华活跃在课堂上,培养了一批批“小神剪”。

近年来,象山文化部门以实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和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为契机,组织专门力量,对全县民间艺术开展普查、登记,共整理出36个有保护价值的民间艺术项目。民间传统艺术中的象山农民画、象山竹根雕、象山剪纸,民俗事象中的开渔节、“三月三,踏沙滩”,民间文艺创作中的渔鼓、渔舞、渔歌已被确定为重点保护对象。

五、挖掘“渔”字文化本源,繁荣群众文艺创作

文艺创作是体现一个地区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在“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精神指导下,广大文艺工作者立足象山,立足本源,以中国开渔节、“三月三,踏沙滩”民俗文化活动以及各类重大赛事活动为契机,以实施精品战略为主导,挖掘整理县域渔文化资源,共创特色文化品牌,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声乐作品《一帆风顺》获全省新作品演唱会创作金奖,第九届全国群星奖优秀创作奖和市“五个一”工程奖;声乐干部纪云飞获第十届全国青年歌手大赛荧屏奖。舞蹈作品继《挂灯》获得全国群星奖银奖后,《灯儿明灯儿亮》、《等待的海》获全市音舞作品调演一等奖,《灯儿明灯儿亮》还获得全省群众舞蹈大赛二等奖。连续八届中国开渔节大型文艺晚会上,我县每年有两档以上体现渔文化特色的自创节目,如《渔家情歌》、《象山海螺灯》、《海风吹着裙儿飘》、《海山仙子国》、《耕海》、《赶海的小姑娘》等音舞作品登台表演,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美术、摄影作品创作方面,《海风》获全国群文美术作品创作铜奖,《金潮》入选全国第九届美术作品展览;摄影作品《哺》获省美术书法摄影大赛一等奖。与此同时,我县在文学创作、群文理论研究等方面冒出了一批质量上乘的优秀作品。据不完全统计,自2000年以来,我县作者在县级以上各类报刊、杂志、展览上发表、展出各类文艺作品达1350件(篇),正式出版各类文艺著作(集)20多部,并有300多件作品在市级以上获奖,其中有80多件获得国家级大奖。余志刚、赖赛飞的散文,韩高琦、史一帆的诗歌,史奇山的小说,葛渭康的杂文,不仅多次在全国获奖,而且结集出版,颇受欢迎。何旭的群文论文多次在全国、省、市获奖,还出版了《群众文化论》一书。

六、昭示深厚历史底蕴,重视保护历史文化

象山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象山立县。明时象山为海防要地,在境内设爵溪所、钱仓所、石浦前后所等四所以抗击倭寇。明末张苍水以南田为根据地坚持抗清斗争,留下可歌可泣的悲壮事迹,至今在南田花岙岛留有兵营遗址。近代,又涌现出了贺威圣、王家谟、殷夫等一批革命烈士。象山的先民们以他们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古老文化,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最近,我县的石浦镇被国家建设部、文物局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目前全县现有市级历史文化名村2个:晓塘乡黄埠村、西周镇儒雅洋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塔山遗址、赤坎游仙寨遗址、爵溪街心戏亭、石浦城隍庙和张苍水抗清兵营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9处,并已形成了新石器时代文化、渔文化、海防军事文化和革命文化等四大文化遗存,昭示了我县地域文化特色和个性。此外,我县馆藏文物丰富,现已登记造册2100余件文物,其中国家一级珍贵文物X件,二级珍贵文物象山件,三级珍贵文物象山X余件。馆藏千余幅古书画中,有徐悲鸿、吴湖帆、吴昌硕等大家作品。另外,藏有古书籍6000余册、家谱80余种、古钱币万余枚,以及较多数量的竹木雕工艺品。在加强馆藏文物宣传、重视文物保护的同时,积极推进文物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产和纪念馆、名人故居的阵地作用,积极有效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号召力。

七、坚持健康有序发展,加强文化市场管理

文化市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多年来,我县始终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工作方针,本着“开放搞活、扶持疏导、面向群众、供求两益”的原则,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通过努力,文化市场布局逐步从县城向乡镇延伸,经营项目已日趋多样化,逐步形成歌舞娱乐、演艺、音像、出版物、互联网上网服务、印刷业、经营性体育等综合性市场体系,呈现出了投资主体社会化、经营成份多样化、市场功能效益化的格局。截止目前,全县共有文化市场经营单位621家,其中歌舞厅61家,卡拉OK厅13家,网吧89家,电子游戏室7家,书报刊零售店81家,音像零售出租店76家,营业性演出团体14家,营业性演出场所12家,主要集中在丹东、丹西街道和石浦镇。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既丰富了全县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改善了投资环境,促进了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为了规范市场行为,努力维护文化市场良好的经营秩序。我们首先加强了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的人员队伍和办案设施建设,目前文化市场执法大队已有成员16名,配备了摄像机、数码相机等办案工具,文化部门按照中央、省、市的部署,相继开展了娱乐场所暨电子游戏机经营场所专项整治行动、网吧专项整治活动以及文化市场经营秩序系列活动的规范整顿。从社会关注的热点着手,克服畏难情绪,把全县88家电子游戏营业场所压缩到目前的7家。在2001年底开始的网吧专项治理中,文化部门会同公安、工商等部门,积极行动,通过引导、兼并等办法,取缔无证照“黑网吧”35家。根据国务院《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规定,制订了相关管理细则,并不间断地开展执法检查,聘请多名人大、政协委员为网络文化市场义务监督员,加强社会监督力度。通过一系列的专项整治以及有效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我县文化市场的规范有序、健康繁荣发展。我县文化市场管理部门连年被省、市评为先进集体和优秀稽查队。

八、倡导以人为本理念,注重文化队伍建设

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高度重视文化队伍建设。我县始终把加强文化专业队伍建设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加强了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和培训,鼓励在职人员进行学历教育和各类业务培训和上岗培训,建立完善了人才引进、激励的机制和措施,重视思想道德建设,促进了文化队伍年龄、知识、专业结构的改善和优化。2000年,县委、县政府在《关于加快文化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人事部门对引进的各类急需文化人才和新闻工作者,要及时解决编制等一系列问题,十分重视现有人才的开发培养,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等。至目前,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文物办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文化艺术专业人员的比例达到82%,在岗职工70%以上受过高等教育或专门的业务培训,其中中级以上职称31人,高级职称5人,且各馆、办主要负责人都已具有中级以上职称。

巩固和发展基层文化队伍。全县18个乡镇、街道文化站(馆)中有专职文化员41名,其中石浦文化馆10人。在抓好基层工作队伍的基础上,我县还非常注重群众性文艺队伍的培育。各级文化部门通过组织活动、举办赛事、业务辅导等方式,组织起一支支业余文艺团队,至今全县已拥有各类群众业余文艺团队130余支,15个乡镇均有骨干业余文艺团队3支以上,并已成为我县群众文化活动的主干力量,其中石浦镇已建有摄影、书法、音乐、音舞、合唱、越剧、民族乐队、京剧票友社等10支业余文艺队伍,而且活动较为正常;丹东、丹西、爵溪等街道及其社区也相应成立了各类业余文艺团队,逐步形成了城乡文化团队网络。

象山的各项文化事业,以创建省文化先进县为契机,通过这几年的不断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有部分干部群众对文化是“软实力”的认识不到位,工作合力有待于加强;二是村落、社区、企业、校园等基层文化设施与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三是在文化与经济有效结合的机制上,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四是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还有待于加快。

上述问题是在文化事业发展中产生的,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研究和解决。

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的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和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加快建设文化大市的要求,以及象山港大桥的兴建,环杭州湾产业带象山产业区、大目涂新城等大型项目的陆续上马建设,这些都为我县文化事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对于我县的文化事业本身来说,它的发展也将迎来了一个新的机遇期。“十一五”期间,我们将按照“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围绕建设海洋文化大县的目标,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统领,锐意改革创新,科学谋划发展,加大文化事业投入,加快文化设施建设,全面推进象山文化事业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我们相信,在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在省、市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正确指导下,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建设滨海特色鲜明、文化设施先进、市民素质优良、社会文明进步的海洋文化大县的宏伟目标必将实现。

青春的速度 发表于 2009-6-9 12:19

:s5 :s5 :s5

逝星尘 发表于 2009-6-9 15:56

:se :se :se :se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象山创建省文化先进县纪实(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