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头村
墙头村位于象山县西部,距县城8公里。北濒西沪港,东南依大雷山,周围有丁家、朱家、方家岙、溪里方、屠家诸村环抱。聚落沿大雷溪两侧块状展布。村落始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陈梦月为象邑椽,辞鄞县姜山故土,择邑西大雷山之阳居家,环堵之下,遍植以杏,见其花之盛,故曰杏墙,见其家之大,故名墙头。村北古渡为竹木外运要埠,桅樯林立,亦称樯头。宋属政实乡。明属政实乡十二都,清属十三都。1939年属沪西乡,1946年属西沪乡。1958年属墙头管理区,1961年属墙头人民公社。1983年属墙头乡,1987年属墙头镇,增设居委会1个。1992年,全村1100户、277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0户、428人。欧、陈为村中主姓。年工农业总产值2961.11万元,人均收入1314元。富山海田之利多种经营致富
村富山海田之利。本世纪50年代起,兴修水利,培育良种,改革耕作制度,粮食产量不断提高。1978年后,村干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立体耕作、多种经营"的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益。1992年耕地1783亩,其中水田1500亩,粮食总产量1113.8吨,亩产750公斤。山林3793亩,其中毛竹1542亩,茶叶25亩,柑桔100亩,桃60亩,葡萄35亩。昔日岭头坡谷石子滩,今日见缝插针变成花果山。是年,仅水果一项收入达47万元。沿港海涂,昔为采捕弹涂(跳跳鱼)、虾蛄等海鲜地。清人姚燮有诗写道:"膝骑海马似飞凫,截竹为筒插满涂。初八廿三逢小水,好研乌糯煮阑胡。"今盛行海涂养殖,计牡蛎260亩,蛏子20亩,蛏苗40亩等,为象山著名牡蛎村。1992年除200亩牡蛎2年生外,产值30万元。浅海捕捞,先民曾创土法,称西沪竹排、西沪小钓,为沿港渔民所效法。1992年捕捞总值25万元。
工业起于70年代,1974年首办工农综合厂,生产土毛线,因工艺落后,发展缓慢。80年代,先后建成船舶配件厂、教育仪器厂、漂染厂、绸厂、华丽针织厂、耐火材料厂、灯泡厂等村镇企业,职工人数750余人,产品行销全国各地,少量针织品已打入国际市场。1992年村办工业总产值2671.11万元。同时个体及联户办企业9家,产值105万元。
象西一大集市古村今展新颜
墙头村为象山西部三大集市之一,又为竹木出口地。民国时期,村北有街,宽与县城大街相当。时布店有天章、义成2家,百货店有大有祥1家,南货店有东兴、长兴2家,中药店有松茂堂、尊五堂(后改百龄堂)2家。墙头渡可航奉化翔鹤潭及宁海薛岙、桥头胡等地,甬象小客轮用驳船吊渡客货,但港深涂涨,日益淤塞,衰废堪虞(今已废)。村中房屋低矮,人均不足5平方米。
1949年后,尤80年代以来,村貌巨变。象西公路贯穿村北,至沪、甬、杭朝发夕至。新建扩建街路1800平方米,其中观海路宽18米、长360米,悉为水泥路面。新建生活用房14万平方米,人均住房增至24平方米。建集市棚屋1490平方米,农历二、五、八、十为市,日成交额约7万元,大小商业服务网点近百家,年零售额504万元。自来水厂1家,日供水70吨。卫生院1所,病床10张。粮管所、邮电所、工商所、信用社、供销社各1家。
重教历有传统号称人文荟萃
村民重教,历有传统。民谚相传:"一亩田,三箩谷,三个儿子书要读。"清光绪年间(1875~1908),欧氏设义庄,立书田。至光绪十六年,已有书田1227.56亩,地1.62亩,值银34144.27两。欧隆文《立三堂'三香'书田》载:为读书膏火费,名曰三香,即芹香、桂香、杏香。规定:凡欧氏子弟入小学读书者给银圆高小6元,初中40元,高中80元,大学100元,留学东洋(日本)100元,留学西洋(欧美)300元。不久增为小学6元,初中60元,高中80元,大学200元,留东洋400元,留西洋800元,一时入学儿童大增。清光绪二十九年,欧氏拨出平房5间,开办时敏学堂,为村办小学之先。1912年,欧氏义庄拨银3万圆,划出村西地28亩,兴建欧氏义塾,计教室、寝室、食堂等房屋百余间。1914年更名果育小学,次年为私立果育完全小学,造福桑梓。1938年春,欧氏义庄拨田434亩,创办象山私立立三战时初中补习学校,开象山县中学教育之先河。翌年,遭日本侵略军飞机轰炸,小学迁大雷寺,中学迁象东珠山庙。1943年经省教育厅批准为象山私立立三初级中学,迁回墙头村,1948年南迁石浦,为今象山第二中学前身。目前,村有幼儿园3所,入园幼儿120人;中心小学1所,10班,学生590人;中学1所,10班,学生508人。
由于重教兴学,历代人才辈出,人文荟萃。清咸丰年间(1851~1861),镇海著名诗人、画家姚燮避难来象山,与县人欧行机、王莳兰、王莳蕙、孔晓园,在墙头创建红木犀诗社,从者有鄞县郭传璞、董沛,嘉兴沈芝阁等及杭州、绍兴、台州各地文人50余人,吟咏所得诗篇,刊为《红木犀馆诗课》十集,浙东传为佳话。清代,村中举人、贡生甚多。光绪十五年,村人欧仁衡进士及第。现在国内外任高级工程师的墙头籍人不下十余人,村中青年受初中教育者占青年人总数90%以上。村有文化站、广播站、青年活动室、老年活动室各1家,电影院1所。
欧隆文,原名隆义,字后溪,号孔章,清国学生,议叙知府,授中宪大夫,晋赠资政大夫。平生热心公益,曾捐银万两修筑县城。拨田设欧氏立三堂义庄及立三堂三香书田。欧行机,字仲真,号景岱。清贡生,候选员外郎,诰授奉直大夫,晋赠中议大夫。与王莳兰、莳蕙等共创红木犀诗社。著有《无名指斋诗文集》、《评选古文辞类纂》、《唐诗别裁集》等。欧行枢,字星北,号景辰,行机之兄。清附贡生,历署浦江教谕、乐清训导,分发福建试同知。例授奉政大夫,晋赠资政大夫。著有《楞岩草堂诗文集》。欧仁衡,字平朔,又字月坪,景辰次子,清光绪十五年登进士后,官工部主事,户部郎中。戊戌改制后充度支部? 榷、田赋二司科长兼财政处金银库库长等职。著有《读经卮言》、《延古室文存》、《自怡轩吟草》等。孔昭藜,字简青,清光绪八年举人,历任缙云县训导、云和县教谕、象山县修志局主任等。欧绪彤,1960年北京师范大学毕业,任教西北工业大学,后执教中学20余年。著有《古汉语基础》,与人合编《古文言语法辞典》。
村东南大雷山,怪石危岩,如? 如虬,不可名状。西沪港中一岛名海山,低潮时可徒涉,上有镇海庵,清幽绝尘,游人络绎。村西欧氏家祠,为清代建筑,现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旁观海楼,为欧氏藏书处,亦足凭吊。
(撰稿:王德威孙方立林志龙) 甬象可以搞一个全县乡镇的系列介绍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