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只盯着大城市 怎能不难?
“每年学校招生时,上海本地生源只有40%,但毕业时,却有超过80%的学生留在上海找工作。不少学生宁可放弃学了四年的专业,也要留在上海等大城市,找高薪的岗位就业。这样下去,大学生就业怎么会不难!”面对大学生就业这个眼下最热门的话题,东华大学校长徐明稚教授连连摇头。而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也提出:“大学生就业困难是结构性问题,大学生求职趋之若鹜般涌向大城市、外企,必然导致就业紧张。”在专家看来,金融危机当前,就业并不只有大学生才难。需要关注的是,当我国的大学教育已经从最初的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大学生的“精英”地位早就已经动摇。大学生如果始终不能认清自己的角色,进而调整就业定位,遭遇就业难就将是必然趋势。
非大城市不去,就业自然很难
“大学生就业难,很多人建议我们把全国与我们有关的大型企业召集起来,让他们帮助提供就业岗位。我们真是有苦说不出,其实,以前全国不少著名企业从董事长到总工都是我们学校的毕业生。但是现在,这些企业到我们学校来招聘常常空手而归,就因为它们不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本市某工科院校校长这样向记者感叹。
同样的话题,徐明稚说得更具体。东华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教育部排名第一的专业,领先同类专业第二名20多分,但是这个原本为全国纺织行业输送领军人才的学校,毕业生如今却宁可转行做贸易,也不愿从事对口工作。原因很简单,大多数知名纺织企业都在长三角地区或者更远的地方,而不在上海。“现在不少著名纺织企业直接到其他中小城市的一些二线院校去招人了,长此以往,不仅对行业发展不利,对学校的专业发展和学生就业都非常不利。”
记者发现在全国两会上,许多代表委员都提出:就业难,难在心态。有委员说,现在的大学生,特别是名校毕业的大学生,非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不去。“如果大学生不认清当前人才市场的现状,及时对自己的人生规划作出调整,大家都往一个地方挤,就业不难才怪”。
非白领岗位不就,通道自然更挤
即将在上海开业的半岛酒店需要招聘一批本地人才,可是酒店的人力资源部总监郑旭辉却无奈地发现,至少有一半应聘的应届大学生,是以住店客人的立场前来应聘的:因为酒店工作环境好。当被问及“如果需要从事一线服务岗位比如清扫房间和值夜班”时,不少大学生流露出犹豫的表情,显然他们根本没有吃苦的心理准备。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到基层就业眼下并没有进入众多大学毕业生的视线。不少调查也显示,到外企当白领,是大部分大学生的目标职业,一旦大家都胸怀同样的“理想”,岗位自然就显得更少了。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柯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以往北大毕业生一般比较好找工作,但现在很多基层单位都没有学生愿意去,北大的学生就业也很难。他举了个例子,现在当个基层乡村医生特别受欢迎,但没有毕业生愿意去,因为这样的基层岗位对大学生根本没有吸引力。不过他也表示:“这不能全怪学生,因为学生自然会担心成长环境问题,否则会影响业务提高。”
大学生为啥不能是普通劳动者
“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已经不再是所谓的‘精英阶层’,而是具有一定知识的普通劳动者。”不少高校校长提出,“目前经济形势下滑是个大环境,我国劳动后备力量庞大是个大背景,对客观存在的就业难,大学生应当及时调整择业观念,脚踏实地地寻找自己的社会角色。”
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每年有600多万大学生毕业,对就业市场压力的确很大。但是从人才市场的总体需求来看,仍然不存在过剩问题。本市几所著名高校的就业负责人分析认为,如果学生能够将眼光放得更远一点,而不是将眼光仅仅集中在发达地区、外企、进入稳定成长期的行业,就业机会就会更多。否则,政府再怎么开辟就业渠道、高校再怎么调整培养模式,大学毕业生找工作也还是会难。来源:财经新闻2009-04-13 20:20 从乡村出来的那个不向往大城市? 如果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没有相当调整的话,为什么要责怪大学毕业生要挤破头也要留在城市里?国家自身的政策不改变,奈何又要苛求国民改变择业和就业观呢? 现在网上不是正在热议“读书无用论”吗?我看最主要还是大学生心态没放好,太低的不要,太高的没人要你,这么一大批毕业生都想往较高的位置上“钻”,那个位置自然而然就“暴涨”了,结果却落得只有少数人才“挤”进去,大多数却吃了“闭门羹”,最后就演化成了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的大问题。其二也犹如LS所说的国家自身的政策本身就有缺陷,政策不改变,大学生就业还是会很难。以上仅是个人之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