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根 发表于 2009-3-29 22:38

漫话“三月三”


                  漫话“三月三”


      我国民间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相传农历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三月初三还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各地道教宫观都要举行盛大的法会。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轩辕之世,是道教中主管军事与战争的正神。
   伏羲与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伏羲建都地淮阳建造太昊陵古庙,从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清代《都门杂咏》诗曰:“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扬。”传说三月三是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西王母是我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她的仙丹,可以长生不老;吃了她的蟠桃,延年益寿。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里弄来的仙丹,后飞上月宫的。
      我国古时以三月首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此日为节日。《后汉书•礼仪志上》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增加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传说这天鬼魂到处出没,晚上则家家户户在每个房间放鞭炮炸鬼。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垂柳无端馈赠别。”我国古代亲人相别、友人相离,都有折柳相赠习惯,“情即为柳、柳即为情”已成定式。百姓将多情人的浮浪叫做寻花问柳即源于此。三月三是中国的又一个“情人节”。唐代李白诗云:“啸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说的是一对有情人、在春和景明的艳阳天漫步灞上,折柳相赠,啸声不断。至今在三月三这一天,云南少数民族许许多多靓男少女成群结队对歌定情、互赠信物,幽会密林深处,这场面和欧美国家的情人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唐代诗人杜甫写有“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诗句。宋代欧阳修词曰:“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黎族称三月三为“孚念孚”,为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们称为“谈爱日”。是日,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为媒、以踩脚定亲。
       壮族同胞称三月三为“歌仙节”,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是日,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侗族则称之为“花炮节”,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而布依族则于盖日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
      传说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率起义军抗击官军围剿,以乌稔果充饥而军威大振,于三月三这天突围成功、连战连捷,畲族同胞便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成为春节相提并论的重大节日。是日要赶舞场,跳起火把舞、木拍灵刀舞、竹竿舞、龙灯舞、狮子舞、鱼灯舞。同时还有问凳、操石磉、腹顶棍、操杠、赶野猪等畲族民间竞技。  
      清乾隆《台湾府志》载:台湾、福建地区称三月三为“三月节”,“采鼠麹(曲)草,合米粉为粿以祀其先。”
      “三月三、踏沙滩”是浙江省象山县石浦镇的一种民俗。它的由来原来与生产劳动有关:农历三月初三前后水温开始升高,浅海辣螺争相爬上滩头繁殖。当地人便在这个季节去沙滩拾螺,由此产生“三月三、踏沙滩”的劳动场景。如今的“三月三、踏沙滩”,在当地已形成以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为主体,以体育、渔业竞技项目以及所邀外地歌舞、杂技节目为陪衬,具有民俗性、群众性、参与性和娱乐性等特点。其中文艺表演多种多样,除了跑马灯、舞龙灯、彩阁巡游等,还有根据《辣螺姑娘招亲》等民间故事改编的越剧表演、“辣螺姑娘抛彩球”在观众中招亲等娱乐活动。

[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09-3-29 22:41 编辑 ]

哆菈A夢 发表于 2009-3-29 23:03

:se 错过机会接彩球:cry

:lol :lol :lol :lol

寶寶 发表于 2009-3-30 10:38

:cry :cry :cry :cry
讨厌 我要回象山
在上海啥都没有

陈奇东 发表于 2009-4-2 22:24

同意楼上的做法

陈老大 发表于 2009-8-30 20:48

三月三,踏沙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漫话“三月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