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则火:象山崛坡黄氏宗族考
象山崛坡黄氏宗族考张则火
《崛坡黄氏宗谱》载:黄氏鼻祖春申君黄歇(约前300年——约前230年),越人也,仕于楚。
司马迁《史记·春申君列传》载:春申君,楚人也,名歇,姓黄氏。仕于楚,为楚太子熊完师傅,公元前272年,黄歇随从太子熊完到秦国作人质,留秦十六年。楚倾襄王病重,黄歇不顾个人安危,设计使熊完太子回楚,登上王位,这就是楚考烈王。秦国本欲杀歇,但权衡利弊后,秦昭王遣歇归楚。
楚考烈王为感谢老师恩德,拜歇为相,封淮北十二县给黄歇。歇号为春申君,是战国时代四大君子之一,与齐孟尝君,赵平原君,魏信陵君齐名,养门客以千数,执掌楚国大权。因为淮北靠近齐国,齐楚关系不大好,相楚十五年后,黄歇言之于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因并献淮北十二县,请封予江东,考烈王许之。春申君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
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为此甚忧,于是寻求美女进献楚王。虽然他献了许多,但楚王始终无子。这时春申君门客李园将其妹李嫣进献给黄歇为侍妾。然后又与其妹谋划,让春申君将有两月身孕的李嫣献给楚王。李嫣果然生下双胞胎,楚王立其长子为太子,李嫣为皇后。春申君相楚二十五年,楚考烈王病重,春申君未能接纳门客朱英的建议,一时麻痹大意,结果楚考烈王一死,黄歇被李园所杀。李园立李嫣所生的儿子为楚王,这便是楚幽王。吕不韦乘机大举秦兵伐楚,楚亡。
楚亡后,秦起天下之兵伐齐,老百姓很苦,黄歇之嫡孙黄恒叹息说:“一门死于战乱五人了,天下这么大,难道没有安宁的地方了吗?”于是,从会稽东乡柳溪庄,带领全家二十余口人,朝太阳升起的地方进发,一直走到崛坡。见崛坡坐南朝北,东边白岩头,西边月楼岩,横坑溪水从中泻出,前面是茫茫大海。黄垣见这里有山有水,山地可以开垦,海水退潮有鱼虾可捉,于是一家人就在崛坡住下来。
在《崛坡黄氏宗谱》现存的诗词中,反映黄恒避秦乱的有四处:诗序中有“黄恒避秦日”之句。在诗中有“隙中留桂魄,阴处起松飚。还念避秦日,临流洗几瓢。”“浪闻癖洞时,秦皇正横虐。”“谁假秦政鞭石鞭,驱来七岩壮冶南”。
《崛坡黄氏宗谱》载:唐神龙二年(706),象山立县,黄恒的一位二十九世孙黄得胜为归仁乡乡长。得胜子希贤,永贞年间中进士后,为浙西观察使,寓居鄞塘而不还。希贤生珞,珞生俭,俭生琮、晟、珣三子,皆居鄞塘。
黄晟在黄氏家族中是一位重要人物。晟,字明远,生于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因除奸戢暴有功,擢为明州刺史。晟在明州刺史任上18年,在象山朱溪置有田产,捐资建了一所常乐寺,在常乐寺后造了一所黄氏宗祠,晟生前将坐落在荷花桥下的120亩土地拨为祭祀田。后梁开平三年(909),黄晟死于任所,与钟夫人合葬于宗祠后。后其三子尔邈的次子志(即永阶),为象山镇遏副使,迁朱溪,守其田荘。黄晟的三个儿子生下的增解、宁、定、康、志,随六个孙子中,只有志(永阶)迁居象山。《崛坡黄氏宗谱》在明正德十六年(1521)的序中这样:“自太傅(晟)至今,六百六十多年矣,而支派繁多,居于苏杭者有焉,居于衢越者有焉,居于四明者有焉,不可屈指而枚举矣。”
另据《象山溪沿(朱溪)黄氏宗谱》载:黄晟的长子尔肃的孙子辈3人,迁往杭州之西岭。次子尔淑的孙子辈7人,迁余姚,三子尔邈之子永阶迁往象山朱溪,只永清(永阶之弟,名随)的三个儿子文奎、文矅、文振聚族鄞之故里四府前。
永阶生景纯,景纯生承祚、承祐、承祜三子。承祚长子德昇迁马坡,为马坡黄氏之始祖,三子德遂迁南堡,为南堡黄氏之始祖。承祐、承祜之后德展、德元、德亨居朱溪之中荘,下荘,他们的子孙宗浦、宗悦、宗古分别居中宅、下宅、上宅。
黄恒的另一二十九世孙黄得明,在堀坡务农,历八代,一盛一衰,或继或绝,其后裔黄子宜,娶钱氏,无子,眼看黄氏香火就要断绝了,子宜就于宋太平兴国五年(980)抱承祚之次子德昌为养子。德昌在崛坡“修塘圩而田畴广,伐山林而虎豹除,旧宅复新。”
德昌承继黄子宜香火,在崛坡生息繁衍。德昌的曾孙有五个,其中黄德生仲胜、仲容两子, 《崛坡黄氏宗谱》载:仲容又被抱回朱溪,为东乡祖。这位崛坡出生,朱溪长大的黄仲容,后为大宋兵马使,出使高丽后辞官还乡,于建炎二年(1128)开创黄氏宗谱。
仲容的胞兄仲胜也生两子,长子景仁留居崛坡,次子景益分居厉坪,为厉坪黄氏之始祖。黄氏第十五代孙景盛入赘宁邑窦岙吴氏,后娶郑氏,在宁邑繁衍为庞大的家族。
据 《崛坡黄氏宗谱》载:平石之祖始于长侃,南向之祖始于长俊,长宗在扬州为官,他们都在那里繁衍。
景仁在崛坡,传至第二十代“高”字辈,子孙有41人之多,于是明朝时,高明迁司前,高英、高祚迁往县城,高通、高胜迁往海塘,高祈迁小白岩,高裀迁金鸡山,那时至今,皆历时四、五百年了。
清初靖海事件时,黄氏迁往宁海、台州,也有迁往奉化、绍兴一带。崛坡黄氏“一”字辈原有206人,海禁结束,回迁的仅88人,厉坪黄氏“一”字辈本有147人,回迁的仅33人。两处的“一”字辈共有225人留居迁住地或散居何地不明。更不用提当时还有“世”字辈和“嘉”字辈的散失了。
海疆平定后,崛坡黄氏外迁也不断,如嘉兴、靖鹤迁往黄岩,明江迁往广东,孝凤迁富阳等等。
进入十八、九世纪,县内的迁徙就更多了,孝达迁炮台下,法隆迁公屿,孝盛迁胡家屿,孝寿迁张岙,丕法迁后洋塘,隆胜迁山根,丕生迁黄公岙,隆会迁下洋墩,孝荘迁南田枫村树脚塘等,这种迁徙举不胜举了。
近查九龙江的另一支黄氏,他们说祖上是鄞县横溪来的。查其家谱,原是黄希贤的子孙,当年“希贤寓居鄞塘(即横溪)而不还”,时过千年,清乾隆时,其裔孙绍周见“胡家屿土地肥美,民风淳朴,遂举家迁此”。可见,全县各处都有崛坡黄姓的子孙了。 baozhi今日象山报纸都登 甬象研究象山的地理人情已是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这些东子 也 就老 一辈人才写的出来 :se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