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yhood 发表于 2009-2-22 00:22

象山港上撩海蜇

2009-1-8中国象山港

  象山港,是一条东北——西南向的狭长形海湾,它从西部的宁海、奉化等上游蜿蜒向东,经象山县北部的50多公里的海岸线,穿过桃花、六横等岛进入东海,与太平洋连接。由于大海的潮汐千万年始终准时守点地退落到象山港内,因此各种鱼类也随之跟来作客,港内的渔业资源丰富多彩自然成名。这里只说一种看起来没有嘴眼鼻头、五脏六肺的腔肠类海产品——海蜇,它曾经是象山港沿岸百姓的家常便饭,也是许多农家的长年下饭(小菜)。
  本人在上世纪30年代生长在象山港畔的西泽埠头,每逢初夏时,常看到圆滚滚、胖嘟嘟的海蜇出现在象山港内,在塘岸上暸过去像一顶顶阳伞,有的似一片片荷叶那样密集漂浮,通常有50公分大小,特大的有80至100公分。它由两部分组成,浮在海面上的圆顶部分是大身,目视呈青蓝色,还有一层薄薄的衣显紫色。触手即会现乳白色。这就是海蜇皮子。沉在海面下的呈梅红色的部分是海蜇头,头里看不出有嘴有鼻子,只有几条口腕,分成许多条碎瓣,大概靠它作运动。它的大身上往往停着一只海虾,疑似指挥海蜇行为,所以人们都说“海蜇虾当眼”,它在秋末季节在象山港内逐渐消失,据说是它生性怕碱,因早稻草(俗称小暑草,有碱性)的灰,当肥料施在农田上,灰水入河港,再从石契闸排出流向象山港,海蜇碰到就会难以生存,所以冬天至春天就很少看到海蜇在象山港内活动。到底是在港内自然消亡。还是迁徙何方,至今不得而知。
  许久以来,乃至解放后的一段时间里,海蜇不被重视,象山港两岸的打鱼人一般不去专门打它。因为它水份多,份量重,渔船上容不下,打上来加工又太繁杂,只有少数车虾人,故而捕捞海蜇没有专用渔具,常看到海墩、西泽村民在空闲时,约二、三人,撑一只河泥船,用稻草绳编织起来的撩盆(网斗)去到象山港万礁外去捕捞,由于它没有眼睛,行动呆笨,所以不用捕捉,只用撩盆去撩就可以了,故捕捞海蜇也称“撩海蜇”,有时下海一、二小时即可撩捞一河船进来。
  鲜海蜇打上来后,一般先在河塘边甩(堆放)一、二夜,待其污物废水等流出后,再加工处理。它的加工方法很特别,一定要用一种化工产品明矾(又称白矾或钾明矾)来处理,去废水后的鲜海蜇加入适量明矾再拌匀,放进自家的水桶、大脚桶或小号缸里,上面撑几根柴棒,用石头等重物挤压,起到锻制作用,能使其大身(皮子)净水、干瘪、硬朗,倒掉废水后再用盐鲍(腌制)两三次,制成喷脆松口的海蜇皮子。长放在盛具内,吃时拿出来用淡水清漂,达清咸消涩,然后切成条块状,用鲜酱油蘸蘸是大家喜欢的美食佐餐。
  有关营养学资料介绍,海蜇内不具有脂肪蛋白和糖分,也没发现含有什么维生素。但因它有清口、松脆、易消化等特点,在丰盛的餐桌上独具一格,成为现今人们下酒过饭的一道佳肴,也是内地人到象山渔区来必尝的名菜。

大海 发表于 2009-2-22 01:20

见过,也捞过,呵呵

无名 发表于 2009-2-22 10:56

:lol :lol :lol

惠兰 发表于 2009-2-22 11:05

对于渔民来说出现这种物品,是种不兆情况。它会把网粘住,根本不能捕鱼,网也会被搞坏

chunchun 发表于 2009-2-22 12:21

:lol :lol :lol

象山一贴灵 发表于 2009-3-3 20:25

几年前好像见到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象山港上撩海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