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qingsong 发表于 2009-1-3 17:40

象山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简报 第三期

象山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简报 第三期




--------------------------------------------------------------------------------


普查前沿:

  截止四月中旬,象山县普查办已基本完成新桥镇、鹤浦镇、高塘岛乡的普查工作,贤庠镇普查工作也已过半,丹东、丹西街道也进行了局部普查,据初步统计共普查文物点330处(复查15处,新发现315处),其中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8处,历史街区1处,古遗址19处,古墓葬19处,古建筑258处,岩画及石刻25处,并发现多处灯塔、碶门等海洋文化遗址。\r
下阶段按计划分组在黄避岙乡及贤庠镇继续进行普查工作,预计4月底可完成贤庠镇普查工作,黄避岙乡普查工作将持续至5月中旬。

普查成果:

我县明清海防遗址专题调查取得初步成效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精神,国家文物局把明清海防遗址保护列为首个大遗址科技保护调研项目。我县是宁波海防遗址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拥有800多千米长的海岸线,自象山港口至南堡一线,卫、所、“烽堠”、“炮台”等军事设施随处可见,为此宁波市文保所、象山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联合进行海防遗址专题调查。自2月初以来,专题调查初步取得较大成效,调查了象山境内的卫、所、寨堡和烽火台遗址多处,确认象山境内现存海防遗址约为50处。
     从调查看遗址状况相对保存较好,多数能辨认。通过专题调查,我县明清海防情况能够得到全面掌握,为研究我国海防文化提供了典型的实物资料。


保护文化遗产缅怀革命烈士

      位于象山县新桥镇关头村关中路3号的关头源房,属清代建筑,宅坐北朝南,三合院式。正屋三开间二弄,明间敞堂、置祖龛,侧缝七架梁置前卷棚廊后单步廊用七柱,穿斗式结构,次间减一柱,为六柱七檩。厢楼五开间,明间侧缝六架梁置前单步廊用五柱,次间立中柱,穿斗式结构。两厢檐廊南首围墙处建两偏门,门为石窟门。屋顶均硬山造,天井、檐廊以条石错墁铺设。
      关头源房整体格局保存较好,撑拱等雕刻为倒挂狮、倒挂鹿,均十分精美。相传此宅为书香门第,正屋明间有报名帖残存,字迹不清。是象山著名革命烈士史奇涛出生地。
      史奇涛(1915-1940),又名史芳,谱名史久涛,化名史文石。新桥镇关头村人。1915年9月21日出生。1936年8月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上海教育界支部委员。1939年10月调任新四军政治部宣传处宣教科副科长。1940年5月改任中共丹北中心县委宣传部部长。同年7月,率部深入敌后开展抗日的途中被日本侵略军杀害,时年26岁。
      我们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缅怀着革命烈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大业战斗不息、冲锋不止的不朽精神,并以此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

文物普查之鹤浦烽火台

      自古有海的地方,就有海防。象山拥有80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境内山海交错,岛礁、滩涂、水道、港湾众多,地形复杂,历代为海道要津,军务戍守之地。据史书记载,象山境内卫、所、烽火台、炮台等军事设施占整个浙江省的三分之二,海防军事文化令人感叹。
      近期象山县普查办在鹤浦镇普查时新发现20多处烽火台遗址,史志资料对此从未记载。这些烽火台形制构造基本相同,具体时代不详,据初步分析研究,推断约为明代,且每座炮台山基本上都有大小两座烽火台遗址。其中保存最为完整,比较典型的是位于象山县鹤铺镇大百丈村与大文沙村交界的饭蒸山上大文沙烽火台遗址。此遗址由东北西南向两个烽火台组成,相距约25米,烽火台呈梯台形,由乱石堆砌而成,下层方形、上层方、圆夹杂,现烽火台原建筑面貌已难以辨认。
       “一台烽火起,各台连绵四起”。站在海防遗址上,遥想当年官兵守卫海防、英勇抗倭的情景,叫人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国家的安宁和百姓的安居乐业。 


鹤浦镇发现宋代青瓷窑址


      近日象山县普查小组在宁波市第二渔业大镇鹤铺镇大百丈村寺基里村口桔林发现一处宋代青瓷窑窑址,其分布面积约800平方米,现地区为平面。现场发现此窑址器物均为鸡腿瓶,主要用于贮酒,胎质粗厚,碎瓷片随处可见,推断窑址周围可能有酒厂存在。窑床不详,经深入研究、调查,推断该窑址可能为馒头窑,馒头窑是陶瓷窑炉的一种,始于战国,宋代以后烧煤,为最早以煤为炉料的陶瓷窑。目前该窑址作为桔林被村民种植使用。
      鹤浦镇宋代青瓷窑址的发现,对研究宁波市第一大岛——南田县的历史文化及渔民的日常生活有着重大的意义。


文物普查之鹤浦镇后龙头渡口

      鹤浦镇地处宁波市第一大岛——南田岛,陆地面积102平方公里,是宁波市第二渔业大镇,拥有78公里海岸线,滩湾众多,自然景观引人入胜,素有“南天十六福地”的说法。
       此次象山县普查小组在鹤浦镇普查时发现多处渡口遗址,其中位于象山县鹤铺镇后龙头村蜊门港至石浦港水道东侧的后龙头渡口建筑格局尤为典型。后龙头渡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后经民国、现代两次维修,曾是连接鹤浦镇与高塘岛乡的唯一水上通道。渡口呈长方形斜坡状西向延伸至蛎门港,现长20米、宽2.4米。底部由乱石堆砌而成,为最早期建筑面貌;中间一层用水泥混钢筋构筑,为民国时期后加;最上层用水泥混凝土浇筑,是现代造。北侧有“后龙头渡亭”,现改建为水泥平房。
       目前鹤浦镇多处渡口保存现状都较好,为研究象山海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鹤浦镇发现铸造遗址

      近日象山县普查小组在鹤浦镇小百丈村普查时发现,在该村行馆门口有大量铁渣分布,但具体为何年代遗留下的矿冶遗址现无从查证,结合其它历史文化及实物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可能为张苍水屯兵时铸造兵器时所遗留下的。
       张苍水 (1620年~1664年),名煌言,号苍水,浙江鄞县人,著名的爱国诗人。清顺治年间随着南明小朝廷的覆灭退守象山花岙岛,继续屯兵抗清,以无畏不屈的精神坚持了十九年。
       村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发现大量铁渣分布、散落,冶炼工具现已不存在,分布面积约有700平方米,铁渣大的约有百斤,小的只有1斤左右。从现场发现的铁渣得出结论,此为翻砂后的残渣。西南侧有一拗井棚头,此处水源不绝,大旱不干,疑为冶炼用水处。
此铸造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南田县的历史及当时的铸造业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象山县第三次全国文 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00八年四月十五日

S.S 发表于 2009-1-3 18:07

看你没人顶,我帮你顶

伊人 发表于 2009-1-3 19:15

我也来坐坐板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象山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简报 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