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网络成语 社会的另类表达
2008网络成语 社会的另类表达
有人说:2008年是中国互联网波澜壮阔的一年,也开启了中国互联网的新篇章。
回顾2008年,诸多重大公共事件,由于互联网的介入,催生出层出不穷的网络流行语。如:正龙拍虎、兆山羡鬼、谁死鹿手……
何谓成语?从学理上说,传统意义上的成语,是指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观照网络成语,我们不知发明者是谁;但毫无疑问,每一个网络成语背后都汹涌着一段让人或惆怅、或汗颜或悲愤的故事。这些网络成语能否流传千秋万代,尚需时间验证。然而,在2008这一整年,它们活色生香、大出风头、蔓延网路,却是不争的事实。
仔细打量这些网络成语,每个字都是直白浅显、不动声色,但实际上其蕴藉的讽刺意味让人拍案叫绝。
为何这些网络成语,能够极大地激起网友共鸣?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这些网络成语都脱胎于活生生的现实,而且是影响甚广的公共事件;二是这些网络成语极大地运用讽喻功能,让观者和传播者在运用过程中产生了快感,可以以之一浇胸中之块垒,在另类表达中完成对丑陋现象的鞭笞和嘲讽。
鲁迅说过:“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实际上,这些网络成语之所以一出世就应者云集,影从者众,受到网友的追捧,正因为它们一方面来源于实事,另一方面又表达出了实情。而自古以来,讽刺就是国人驾轻就熟的一项语言传统,借远喻近,借古喻今,或揶揄、或嘲弄、或揭曝、或贬斥,其终极趋向就是在讽刺中完成批评或批判。
俄罗斯诗人普希金有句名言:“法律之剑不能到达的地方,讽刺之鞭必定可以达到。”这些网络成语,表面看确是另类表达,在其背后隐含的正是正面讽喻。而网友不得不运用讽刺来一浇胸中之块垒,还有一种原因——有时真相不彰,真理不彰,正义不彰,所谓“法律之剑不能到达”,于是就只有依靠“讽刺之鞭”了,这也是网友表达憎恶的最好方式。
当然,有的网络成语在讽刺之余,也发出了深重的权利吁告,比如“谁死鹿手”。其释义是:三鹿奶粉事件造成不少婴幼儿身体出现问题,民众对食品安全事件再度紧张。传统成语的“鹿死谁手”被网友改成“谁死鹿手”,以表达对食品安全的无奈以及焦虑,隐约表达的还有个体在无良商业面前的一种脆弱感。
总之,无论是嘲讽、批判,还是规谏、权利诉求,这些网络成语都是对现实的介入,都是对污浊现象的干预,也都寄托了网友的憎恶和朴素期待。时间正在前行,丑闻也终将过去,这些成语给世人造成的冲击在短期内也许不会消隐,它们的潜在提醒是:谁违背了世道人心和公平正义,谁就有可能在成语中存活,从而“遗臭万年”。[作者:王石川]
顶下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