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爷 发表于 2008-12-26 01:34

贺威圣与孙中山先生

2008年12月11日 今日象山报      张利民

   在象山的早期共产党人中,贺威圣是惟一接触过孙中山先生的人。
   1919年的“五四”运动波及象山,使象山一批青年踏上“读书救国”的道路,贺威圣就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1920年新春,他只身孤影踏入了上海求学。
   1922年夏,贺威圣在东吴二中毕业。时值广东陈炯明在英帝国主义的指使下,勾结军阀,背叛孙中山,在广州发动叛乱。
   6月15日,陈策划围攻总统府。
   16日3时开始围攻,孙中山在秘书苦劝下离开总统府,与海军司令温树德同登楚豫舰,17日转登永丰舰。19日孙中山电令李烈钧、许崇智等入赣北伐军回粤平叛。7月8日海军司令温树德为陈炯明收买,率三舰叛离黄浦。下旬,平乱北阀军在粤北同叛军展开激战,后因叛军势大,加之北阀军内部分化,讨阀陈炯明叛乱宣告失败。孙中山遂于8月9日乘舰离穗,经香港赴沪。
   国民革命遭到挫折。孙中山脱险后到达上海,便在沪江大学发表时政演说。沪江大学是一所教会学校,时位于沪东军工路。
   刚从东吴二中毕业的贺威圣获知这一消息后,匆匆地赶去聆听。
   满怀革命抱负的贺威圣对孙中山非常崇敬。孙中山先生演说使他大开眼界,并大受鼓舞。演讲结束后,他竟然找到中山先生,坦诚地陈述自己对当前时局的看法和国民革命的见解,深得孙中山先生的赏识和赞许。这次面见,在贺威圣脑海里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他在后来的《“追悼孙中山”与“被压迫民众”》纪念文章中,十分推许孙中山先生:有政治思想是不容易的,有正确的政治思想更是不容易的事;不但有正确的政治思想,而且能运用这些政治思想为被压民众争夺面包与自由的武器,这在中国,有史以来惟孙中山先生一人!孙中山先生不但是一位最智慧的最伟大的政治思想家,而且是最勇敢的最能干的伟大的实行家。他不惜牺牲青年时求学的宝贵光阴,努力宣传革命;他不惜破家荡产,被人目为四大寇之一;他不惜杀身的危险,团结革命势力;他不怕被人目为“赤化”、“过激”,始终为民众利益奋斗。像他这样“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在中国,有史以来亦唯孙中山先生一人!出于对孙中山先生的崇敬,时隔不久,贺威圣加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国民党。
   1923年,也许是因为孙中山在沪江大学作过演说的缘故,贺威圣直接报考了这所大学,并以优异成绩录取。他满以为进入沪江大学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积极鼓吹孙文主义,参加反帝反军阀的斗争。但是年仅21岁的贺威圣毕竟思想单一、纯朴,他还不理解“大上海”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互勾结的中心,中外反动派是绝不允许任何人有“越轨”的行动。
   教会学校并不是社会的真空地带,贺威圣激进行为自然引起上海反动当局注目,并把他列为“嫌疑分子”,最后被校方勒令退学。
   此后贺威圣改入南方大学,又因宗旨不合,他忍受不了南方大学思想束缚,愤然离去。
   1924年贺威圣终于找到了一所新型大学———上海大学,攻读社会科学,结识了许多著名共产党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教育,世界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这年年底,贺威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不幸在北京逝世。当时全国各地组织民众以不同形式举行纪念活动,贺威圣从上海致电象山杨白、王家谟、范船僧等人,指示他们立即开展悼念孙中山先生活动,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孙中山先生革命精神。
   这段时间中,贺威圣工作十分繁忙。他一面参与上海各公团追悼孙中山先生大会筹备工作,一面又要准备各追悼会演讲及其它宣传。3月20日前后,他受上海党组织派遣来到宁波,指导中共宁波支部、共青团宁波地委联合国民党宁波临时党部共同筹备悼念孙中山事宜。3月24日,他在共青团宁波地委机关刊物《火曜》创刊号上发表《反对军阀战争与打倒帝国主义———对于虬公的<中山临终之言>之纠正》文章。4月1日,象山各界500余人在丹城举行“孙中山先生追悼大会”,贺威圣特地从宁波赶来参加。
   在宁波逗留期间,贺威圣连续发表许多文章,揭露反动派破坏民族解放运动的险恶用心。4月21日,他在《火曜》出版“追悼孙中山先生特刊”上发表《“追悼孙中山”与“被压迫民众”》纪念文章,他指出“中国的国民革命虽因中山之势力而扩大,但决不会因中山的死亡而死亡的,因为国民革命是建筑在帝国主义与军阀两重压迫上面,帝国主义与军阀的压迫如若不停止,中国国民革命的工作也不会停止。”4月23日,宁波各界3000多人齐集小校场,隆重举行“孙中山先生追悼大会”。贺威圣应邀出席并发表演说,他热情颂扬孙中山的伟大一生和不朽业绩,号召人们要以百折不挠斗争精神,实现中山先生遗愿。贺威圣的演说,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会场上不断高呼“中山主义万岁”“努力国民革命”的口号。

逐浪 发表于 2009-1-16 10:29

本想来瞻仰国父风采~无奈没图片:lol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贺威圣与孙中山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