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了百余年的石浦鱼灯舞
唐宋以来,世代与海相伴、耕海牧渔的石浦人,生活、生产方式及其映射精神状态的各种精神文化生活,逐渐被一代又一代的渔民创造出来,鱼灯舞反映人们面对凶悍无常、取之不尽的大海,充满畏惧和敬仰,对丰收的渴望和美好生活的期盼,祈求海神和上苍对渔民的眷顾。
石浦鱼灯舞的历史,可追溯到明嘉靖末年(公元1566年)。倭寇入侵东南沿海地区,朝廷派戚继光的部队屯兵石浦昌国立卫,驱逐倭寇、保民平安,昌国卫成了浙江抗倭军事重地。戚家军到昌国卫后,筑城立寨、练兵抗倭,军事上取得了节节胜利。百姓为纪念抗倭英雄和喜庆丰收,在每年清明节和十月初一都要举行游行活动,一直踩街到石浦延昌,活动中就有《鲫鱼灯舞》。
从十九世纪末(约1897年),在每年元宵节、春节和六月庙会表演鱼灯舞,一直延续到1966年才停止。改革开放后,石浦人民的生活逐渐富裕,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渐强烈,一年一度的中国开渔节和“三月三、踏沙滩”群众文化活动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进一步激发了富裕后人民群众的创作热情,各种反映渔区生活和生产状态的鱼灯舞、渔工号子等古老的艺术形式,被再次挖掘和创新、以更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
现在《石浦鱼灯舞》的基本形式为:队列是四盏牌灯、龙珠、鱼灯(龙头鱼身)在前,紧跟着黄鱼灯、鲳鱼灯、马交鱼灯、马尾豚灯、带鱼灯、虾灯等。表演者以中年妇女为主,每队28人,乐队10人。2004年,因为参加活动的需要,服装、音乐、动作、队形进行修改,表演形式特征为:演员手持鱼灯棒,以原始的小碎步跑为主,加上翻、滚、跳、举、窜等动作,形象地反映了鱼在海里跳荡、流动的快乐情景和流动规律。表演队形先出场为两直队,然后交叉形,两组作窜跳动作,体现了鱼在海里争食、嬉戏的生活习性,方形、螺旋形等队形体现了鱼类群体生活的趣味性,后加对跳动作、旋转的队形,增加了鱼群蹦上蹿下的灵活性与趣味性,使之成为现在具有浙东沿海特色与文化内涵的鱼灯舞。 :lol: 啥意思,这就是鱼灯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