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黑zjxs 发表于 2008-12-23 20:59

汪丁丁《回家的路——经济学家的思想轨迹》

1、我不断地想要中止我的漂泊,我想回家,我想沉入宁静的睡乡,我想再看一眼遥远的童年。我们其实没有“家”,即便在家里,我们仍然渴望回家,因为人已经永远地被从家园放逐了。对于这种永远放逐的感受,便是“哲学”。频繁地离家,去闯荡天涯,却一次比一次地更加思恋那个老旧的家,思恋那个保存着我的童年、我的暮年的家。多少次梦回肠断,凭栏远眺,感时殇月,多少次“剪不断,理还乱”,多少次“杨柳岸,晓风残月……”。让我仍无法不询问今宵酒醒何处,其实是“乡愁”。时隔多年,我仍在怀着乡愁,寻找家园。

2、今天我们的生活是被各种力量从各个方向上撕裂得七零八落的生活,说它是生活,因为它不得不活着,其实它只是一堆缺乏意义的碎片。在一个失落了信仰的时代,生活或许显得“无意义”,但不至于变成碎片,尽管有了信仰的人可以从碎片中发现意义。而一个过渡时期的社会,那里的生活常常是碎片化、残缺的。因为旧有的生活规范和习惯不再受到尊重,未来生活的规范和习惯还有待确立。于是在原本应当看重友情的场合里我们杀熟,在原本应当是“公共空间”的领域里我们牵扯进私人事件。因为我们找不到合适的群已界限,我们的生活是一堆碎片,还在于生活的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割裂,或者被不同力量向不同方向拉扯。

3、我们生活在一个几乎没有选择的社会里,我们每日所做的大多数事情都是社会预先安排好期待我们去完成的。哪里有选择的自由呢?好像卢梭说的:“生而自由的人却处处被套上枷锁。”“这是一个充满痛苦、失望、苦恼和危机的过程,也许是一个陷入孤独和绝望的过程。但人要能承担起自己的孤独和绝望,要能经受住怀疑、动摇和信仰的崩溃,这才是中国人最后的希望。

4、历史的辩证法或逻辑的历史是展开,是无法预先知道的;知道历史的唯一途径就是经验地随着历史展开。惟其如此,没有一个人可以为他人决定生活方式和个人史的展开。

5、随着阅读进程,一本哲学读本会将一个思考着的你渐渐带进幽深密林中可望通向林中空地的某条小径。尽管这片密林里有许多条这样的小径,尽管你所走的这一条也许没有尽头,或者,你也许会对终于找到的一块林中空地感到失望。我相信,这经历本身将向你证明它是值得你去经历的。

6、人类只不过是“自私的基因”的载体。可是,理性毕竟是自由个体的理性,否则人与群蚁无异。对每一个现代人而言,生命与死亡是无法替代的。我必须单独面对我的死亡,我无法让群体面对我的死亡;我必须单独承担我的生命,我无法让群体对我的生命负责。

7、“思考”本来就是一场悲剧,不论是“我在”从而“我思”,还是“我思故我在”。我是何等地渺小何等地被那真正自私的种的基因忽略了啊!我身上的这些基因们,你们不会思考,可是你们将以我的头脑的灭亡换取你们的下一个载体,尽管我深信我的后代不会再有我这颗头脑。

8、真理就是你相信其为真的东西。注意,仅仅对你而言。还要注意,仅当你相信并且相信你相信时,它才是你的真理。人生许多场合,你不太相信你所相信的东西,因为,或许你无法逻辑地证明它为真,或许你缺乏体验表明它的真确性。但是你仍相信它,凭了信仰。信仰和直觉,是比理性和真理更为高级的事情。正是信仰和直觉支撑着我们的理想,使其能够不依赖于现实而生存。如果你缺乏直觉,那么你多半也没有信仰。可是失去了信仰,你怎能充满激情?放弃干瘪的理性,尽情发挥你潜藏着的直觉吧!

9、经济学家里德曼和他的妻子总结说:犯了错误而不承认,无异于伤害你自己两次;一次是在你犯错误的时候,一次是在你否认犯错误的时候。这便是真诚的用处。因此在我们这个无神的文化里,我们每个人虚伪的次数都比真诚的次数多得多,从而受到伤害也加倍地多。我们不喜欢真诚,因为借着我们文化的骨子看出去,这世界上没有比真诚更加荒唐的事情了。我们回避荒唐远甚于回避虚伪,于是我们的神说:“要有虚伪,但不要有极端。这也定义了我们的人品,却在多数场合扼杀了我们的才能。

10、徒劳吗?爱绝不徒劳……我确实在等。没有谁可以挣脱必然的命运,但是人们仍然要谈论自由。因为命运面前,人毕竟有能力选择“思”。在叔本华看来,人生不外就是痛苦,是在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发生的痛苦与欲望满足之间突然感到空虚和无意义而发生的痛苦之间徘徊。这种人生观的基调是要以强有力的意志去压制人的各种本能欲求。生活欲望强烈的人,从生活中感受到的痛苦也相应地更加深切,其从痛苦中超拔出来求得解脱的意志也相应地变得坚不可摧。

11、当人口多而资源少时,人求生的本能和人的创造精神足使人找到改进生存方式的道路,即经济发展,而那些没有创造精神的人则逐渐消亡。在一个没有竞争的社会里,人的创造精神很可能会蜕化。这个看法的极端化可以是尼采的反道德立场,因为道德约束是生存竞争中的弱者用来对付强者的最后武器。在纽约市郊那个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的格林威治村里流行一句话:“假如你是天才,就不要顾及道德。”总之,大凡人类社会发明出来限制生存竞争的制度,包括道德和政府,总会或多或少地限制生存竞争的制度,包括道德和政府,总会或多或少地限制少数人的创造精神。当然,这种限制在我看来往往有必要,社会毕竟是多数人的社会,“公平”或者有节制的个人自由,是人类合作的秩序所要求的。

PS:汪丁丁一直只是耳闻,不曾认真研读其文字,没想到经济学家里也能出如此有哲学味道的思想,思想深邃深刻,甚是喜欢。不知为何,最近偏偏喜欢看些哲理性的文字,这些文字总能引起我心中的共鸣,总有些相见恨晚的味道。尤其喜欢关于家的这段论述。曾经跟某朋友提起“我是一个没有家的人”,他笑,觉得我把自己说地太凄凉。但事实上我一直有这种感觉,我是一个无家可归的人,我不知道家在哪里。自从小学毕业,我以全乡第一的成绩,成为全乡唯一一名进入县重点初中的学生,家就从此离我远去了。半个月回一次家的寄宿生活,我再也不能天天享受一家人坐在桌子旁有说有笑地吃晚饭,再也不能天天听爸爸的教育妈妈的唠叨,再也不能天天跟弟弟妹妹打打闹闹。家,只是成为了一个存在我脑海的概念。至今,我也想不清楚这样一段经历对于我生命的意义,我甚至怀疑自己是社会化严重不足的产物。空降到县城,孤身一人,妈妈说,她总是担心我会哭。可是我却忍着,从来没哭过,哪怕是眼睁睁地看着父母离去难以割舍。而今工作以后,家更是远了。多么怀念一家人的晚饭的其乐融融,多么怀念小时候跟弟弟妹妹抢饭的情形,多么怀念那段曾经雪地诡秘地跟踪爸爸行踪的快乐时光……甚至有些已经记忆不清晰,也许只能回去翻翻尘封的日记本,才能依稀找回一些记忆。家,你在哪里?其实我们没有家,一开始就注定了放逐的命运,无家可归,无处可逃。

坏女人有人爱 发表于 2008-12-23 22:36

这是花岙岛:victory:

毛毛 发表于 2008-12-24 13:15

原帖由 坏女人有人爱 于 2008-12-23 22:36 发表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是花岙岛:victory:
我也认出来了!:lol

伊人 发表于 2008-12-24 13:22

:se :se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汪丁丁《回家的路——经济学家的思想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