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雅书生 发表于 2008-12-5 12:33

吴爱文老师“寻烈士足迹故事”



       今年8月,象山中学500余高三学生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组成140个小组,分别对我县140位象山籍烈士和3位外省籍但亲属留居我县的烈士进行“追踪烈士足迹”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冒着酷暑,爬山涉水,走村串户,克服种种困难,寻访了烈士的亲人,给烈士亲人带去了问候,也给自己上了一堂难以忘怀的爱国主义课。在此活动中,涌现出不少故事,很多烈士入伍前的经历本身就是一则生动的故事,也是一段值得记忆的历史。现在我把我参与的众多故事中掇拾出3则,与大家共尝。

                                                         一、原来他家在南门村

       8月6日,活动开始不久,我接到负责邵玉夫烈士那一组学生打来的电话,说是在丹城后堂街怎么也找不到这位烈士的老家,更找不到他的亲人。我回答说:“隔天我抽空去试试看。等几天,你们再打电话来听回音。”
       第三天,我去到后堂街。考虑到后堂街所在地是庄穆境村,烈士的老家是否在这个村里呢?而这个村七弄八巷,其弄堂又七拐八弯,对外来人来说,犹如进入八卦阵。我沿路问了多位老人,都说庄穆境没听说过有姓邵的人家。时间过去了近一个小时,边走边想,突然想起附近青龙桥南端天晴时总有10来位老人坐在两边的石条上聊天。于是我就去那里坐下请问他们:“庄穆境村里有没有姓邵的人家?”大家议论开了,都说没听说过。过了几分钟,突然有位老伯似乎想起:“靠老团舍那边墙弄里好像有户姓邵的,去问问看!”我便感谢后,赶忙往那儿去找。在这条墙弄内问了几家,终于在弯进的一条小巷里找到了一户姓邵的家庭,我与户主还曾相识。听了我的来意说明后,他说:“邵玉夫是我的堂房叔叔。本来我们是南门村人。在旧社会,我家人多房子小,包括那位堂房叔叔在内的几个人就到庄穆境租房住下了。邵玉夫叔叔从小父母双亡,是由他的堂姐一手抚养成人的。那位堂姐是位伟大的女性,包括邵玉夫叔叔在内,她先后抚养了族内10来个苦孩子,而她自己却一生未嫁。我哥哥邵仁杰年纪大一些,他了解的情况比我多,对叔叔又很有感情。他现在生病住在中医院病房里,你可以找找他。”我很高兴地向他告辞,并表示感谢。
       第二天,学生来电话,我约他们到中医院去拜访住院的邵仁杰医生。他躺在床上,虽然讲话显得有些吃力,但很乐意为我们讲述他这位堂房叔叔的往事:“……我们的祖辈是从潘家桥迁来南门村的。所以我们那时砟柴要到潘家桥山上去砟柴。记得抗战胜利后的一天早上,我们那位堂房叔叔拿着铳杠、朵拄又到潘家桥山上去砟柴,可这一次太阳快下山了还不见他回家,家里人急煞了,到潘家桥那边到处寻找,只找到他丢下的铳杠、朵拄。就这样叔叔失踪了,大家一直处在痛苦中。大约过了一年光景,家里终于收到他的来信,说是当时到潘家桥后被国民党的人抓去当壮丁了。现在已在战场上参加了解放军,一切安好,请勿挂念,等等。邵医生停顿了一下继续说:“他有一个嫡亲哥哥,解放前在南庄给人当长工,前几年已去世。现在家里还有他的嫂子和两个侄子。都住在南门村。”我们看邵医生讲话更吃力了,不忍心打扰他,就告辞了。
       过了几天,我一个人又去南门村找到了邵玉夫烈士的年迈的嫂子和忙于工作的侄子邵明利。他说,他父亲在世时曾告诉他,他叔叔后来当了志愿军战士,是个炮兵,不知什么原因肺部出了毛病,被送回国内治疗。一二年后收到江西寄来的《革命军人牺牲证》及反毛皮鞋等遗物。这说明他的叔叔牺牲在江西。我听了为此纳闷:这是一个新的发现!原始档案上,牺牲地点明明写着是朝鲜,怎么会是江西呢?我后来查了查邵玉夫烈士原始档案上所写的牺牲时的单位名称是志愿军第72预备医院,想想这类医院很有可能设在国内。看来这可能是填写原始档案的同志落笔疏忽写错了。邵明利同志希望我能帮他找到志愿军第72预备医院所在县市,进而找到其叔叔的烈士墓。我完全理解他的心情。我决心协助他实现这一愿望。回家后,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先在字典中找出“志愿军第72预备医院”的拼音(因我不会普通话,不会拼音),再上网搜索,真的搜索到这所预备医院(即康复医院)当年设在江西省泰和县。我拨通泰和县民政局的电话,对方答应帮助查找邵玉夫烈士墓。
       但愿邵明利同志的家人能实现这一夙愿!

                                                            二、原来他的兄弟都姓林

       9月1日,新的学年开始。象山中学参与“追踪烈士足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高三年级各班,在德育处领导下,召开了主题班会,各小组进行了交流,内容生动,大家讲得也很动人。此后,根据交流情况,学校还评出了1、2、3等奖30个小组。
       我把材料全部汇总起来后,发现有16位烈士的“根”没找到。这也难怪!时隔半个多世纪,环境变迁,人事变动,再加上学生缺乏经验等原因,有些烈士的“根”确实难找。但是我不甘心。我于10月下旬开始就近寻找。
       先找丹东街道志愿军烈士陆林木的亲人。他的原始档案上写的牺牲地点是朝鲜,牺牲时的家庭住址是丹城东街50弄16号。我就照此地址开始追踪。
       在此之前几天,我已找到也是解放初期牺牲的同在丹城东街的汤渭泉烈士的老家及其亲人。他的老家的地址是东街19弄30号,在东街南边,那么东街50弄是双号应在北边了,看门牌号是从十字街向东递增的,那么东街50弄应在黄家桥一带。我到黄家桥弄堂里问了一位世居于此的钱老师,她说解放初期黄家桥这条弄堂是叫50弄。我找对了,好高兴。我问:“黄家桥有姓陆的人家吗?”她答:“有两户。”我感到希望在即。赶紧按其指点的那户走去。结果是他家没出过烈士。而另一位姓陆的老人正在东门外城隍庙张罗着做戏文。我抱着一些希望赶往那儿,他说没听说过陆林木这个名字。不过,他很热心,说:“阿哥年纪大,他可能听说过。”他领着我到三叉路东头去问他那已80多岁高龄的阿哥。但也没结果。怎么办?黄家桥弄堂内只有两户陆姓人家,都说没听说过这位烈士。这使我的心凉了半截。
       我还是不甘心。隔了几天,我去黄家桥弄堂深处问我认识的年近90岁的方老师。她说,50年代她家的门牌号是东街50弄14号。那么,我想,16号应是往北隔壁了,可是隔壁房子是马乌岭。又断了线。
       苦思冥想了几天,决定到档案馆查一下民国时期的户籍档案。在1947年的户籍册内果然有陆林木的名字,这个户头只有他一个人,地址是东街陈家弄(南)。我一阵惊喜后,赶到陈家弄往南走,进入一户人家,看见一位80来岁的老人坐在房门前,当我向他说出陆林木名字时,他马上开口:“哦,林木哦,解放前有这个人,在隔壁王家当作头(即长工)。详细情况你可去问王家的儿子王某某,他在东门头开店。”我赶紧去问,王某某不在。第二天再去,他躺在床上说:“那时我13-14岁,而陆林木大约比我大10岁,后来,他卖壮丁离开我家走了。那时我年纪小,详细情况不了解。”
       现在已有两人证明东街有陆林木这个人,那么50弄16号总不会凭空写上档案吧。几天后我又一次来到黄家桥弄堂与马乌岭交叉地区打听,从周姓老人那儿打听到他住的房子解放初期是一个姓章的同志住的,他现在看守所附近开小店。又隔一天,冒雨去那儿,真的找到了姓章的老人。他说他知道陆林木烈士亲人现在住的地方,还愿意领我去找。我喜出望外。我跟着他来到原来找过的地方,即黄家桥弄堂与马乌岭交叉点附近,走进旧瓦房的小门,见一位已86岁的老伯坐在饭桌边,听了我的来意后,向我热情地讲起陆林木烈士的往事:“陆林木是大碶头陆家人,从小父母双亡。大约刚会走路时,就来到这里姨娘家,由姨娘抚养成人。就这样,姨娘成了他的娘,姨爹成了他的爹。而姨爹姓林,是我的堂叔。他原有3个儿子,依次叫兴法、怀刚、怀云,后来又加了这个林木。他比我大约大2岁,应是我的堂兄。小时候,大家都叫他林木,一般都不知道他姓陆。他长大后,就给人家当作头。廿四岁光景,因生活所逼,卖壮丁当了国民党部队的士兵。后来在战场上参加了解放军,再后来参加了志愿军,到朝鲜去抗美援朝了。现在他的三个哥哥都早已先后去世了。里屋还住着他的侄子,你可去问问他们。”我告辞老伯后穿过林家道地进到里屋,陆林木烈士阿侄林增文一家正在吃夜饭,我与他交谈了几句就告辞回家了。
       我终于找到了陆林木烈士的“根”。
       我心中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三、原来他还有亲人躲过了那场灾难

       在这次“追踪烈士足迹”的活动中,爵溪街道3位象山籍烈士中,有一位叫金士祥的还未找到。我于10月24日早上出发去爵溪想再寻寻看。到爵溪后,受到街道信访办周主任的热情接待,亲自领我走村串户寻访了4位老人,但一无所获。周主任说:“爵溪编过《镇志》。当时编写《镇志》的同志对金士祥烈士可能有所了解。不妨去拜访一下。”边说边带我去爵溪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办公室找到那位同志。我向他说明来意后,他从书柜中拿出《爵溪镇志》,翻到印有金士祥烈士的那一页,他说:“我们只知道这些材料,其他不知道。”我一看,这几行材料都与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内陈列的金士祥烈士的简历一样。我问:“写《镇志》时,你们没查过?”他答:“大家都不知道。”我正愣着。坐在用玻璃隔开的另一间办公室内的一位老同志走过来缓缓地对我说:“阿拉娘舅也是烈士。”我立即问:“你娘舅叫什么名字?”他答:“张秀昌。”我一听,真的惊喜万分!早先我从学生调查报告中得知,1956年8月1日张秀昌同志在抗台中牺牲的同一天,他全家13口人也被洪水吞没遇害了,没有留下亲人。我一阵惊喜后,让他坐回自己的办公桌前,仔细听他诉说那“八一”台灾给他家造成的巨大灾害和他们幸免于难的经过。
       张秀昌烈士是丹东街道上余张家村人。他家在“八一”台灾前是个大家庭,除父亲在解放初就去世外,有母亲和兄弟3人,而兄弟已结婚有子女。两个阿姐在解放前就出嫁了,大的嫁本村,小的嫁爵溪。两家也都有小孩。现在坐在我面前诉说的是嫁到爵溪的小阿姐的长子周加德同志,今年已63岁,是爵溪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副董事长。他说:“1961年8月1日那天,除了秀昌娘舅在抗台中牺牲外,还有我的外婆等13个亲人被洪水冲走淹死,其中包括秀昌娘舅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和他的妻子。大姨娘家只逃出我的表兄一人。台灾那一年,我已10岁,牢牢记得,台灾来临前几天,我那6岁的阿妹去外婆家玩。就在台风来临的前一天,我爸把她接回来,躲过了这一劫。我妈四年前去世。现在我下面还有3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在上余还有表兄一家。”
       我听了他的诉说后告诉他,前年县政府拨巨款,把象山县革命烈士纪念馆重新整修过了,比原来好多了。县政府去年又拨巨款在普明寺附近的前山上建造了烈士陵园,50位抗台烈士有45位的墓迁往那里,包括张秀昌烈士。他听了以后,深感欣慰。
       26日即星期日的下午,我接到周加德同志电话:“今天我们兄弟姐妹各家及在上余表兄一家共14人乘4辆小车到前山烈士陵园内看望了我们的娘舅,举行了仪式,向他献上了鲜花,表达我们后辈的哀思。”我听了以后,为他们的亲情感动。
       呵!真是割不断的亲情!    (吴爱文/文 )

[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08-12-5 12:43 编辑 ]

清雅书生 发表于 2008-12-5 12:39

向吴老师表示敬意。看着自己专业搞党史工作的,惭愧不已。

成根 发表于 2008-12-5 12:57


       母校象山中学高三学生“追踪烈士足迹”的社会实践活动,很有意义。我与吴爱文校友走访烈士家属时,他们的活动已经结束;正在进行材料整理与总结。
       听到烈士家属们一致对象中学生良好反映,我们十分欣慰。在盛夏酷暑,学生们爬山涉水寻访烈士亲人,有的一连跑了好几次、找了好几个地方;还买了慰问品;认真填写有关表格,给烈士亲人们带去问候......,自己也受到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s5

[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08-12-5 13:00 编辑 ]

gongming 发表于 2008-12-5 14:58

致敬!!!!!!!!

tange 发表于 2008-12-5 15:54

书生,是你帮他打字的吗

清雅书生 发表于 2008-12-11 14:56

是郑欢。:se

tange 发表于 2008-12-11 15:37

郑欢真是热心肠

观海听涛 发表于 2008-12-12 20:08

前些年就在电视上看到过吴老师去福建寻找烈士的事迹,今天再一次被感动,向吴老师致敬!

一根葱 发表于 2008-12-12 22:47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致敬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吴爱文老师“寻烈士足迹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