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鞋履的渔文化
中华鞋履的渔文化
我国古代把服饰分作首衣、上衣、下衣和足衣,足衣是古人对鞋(含袜)的总称;鞋的古称还有鞜、靸、履、屩、屐、鞮等。中华鞋履与渔文化并非风马牛不相及。
一、材料
从制作鞋履的材料看,有草、麻、葛、木、布、丝、缎、皮、毛、铁、铜等,但最初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纺织尚未发明,正如韩非在《五蠹》中所说:“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除了禽兽之皮,还有鱼皮。我国世居住松花江上、历来从事渔猎的赫哲族人,不仅制作鱼皮衣、裤,还用怀头鱼、哲罗鱼或狗鱼皮制成皮靴。靴鞋筒一般高30厘米,靴内填草、再用鱼皮条捆扎在小腿上,既耐寒又舒适。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说的是春申君的门客皆穿着缀有珍珠的鞋子。“珠履”一词在唐诗中经常出现,如:“当时珠履三千客,赵使怀惭不敢言”(张继《春申君词》)、“三千醉不欢,玉人犹苦夜冰寒”(武元衡《送裴戡行军诗》)、“兰裙间珠履,食五处花筵”(刘言史《苦妇词》)。除了点缀外,也有用珍珠制作鞋履的。据说一双花费70万两白银制成的珠履,被清代古董商之子小德张将扣下、标价50万元脱售,与一英国商人以32 万元成交。
二、造型
鞋履的造型多种多样,其中有船型、鱼型的。古时,朝鲜族人以绸或布为材料、以白色的皮为底,制作浅口翘头形似小船的鞋子。这种船型鞋的鞋尖突起,脚背方略呈钩状。我国南北朝妇女穿着以丝帛为材料、鞋面上绣着花草鱼虫的“船头履”;这种亦称为“花花履”的船型鞋,至今在我国北方的鲜卑族、南方的白族群众中仍然穿着。
在以动物造型的鞋中,除童鞋中的虎(猫)头鞋、狗头鞋等外,鱼型鞋也十分美观。妇女、儿童穿着鱼型鞋行走起来,足下犹如双鱼戏水、引人入胜。
鱼、鞋与“富裕”的“裕”、“同偕到老”的“偕”谐音,人们往往用这个口彩象征生活协调、合谐。在《2005全国大学生鞋类时尚设计展》中,将鞋子设计成造型美观的“鱼型鞋”;有的设计者巧妙地用拉链作为制作材料,犹如鱼骨、使“鱼”形象更为生动。
三、寓意
中国鞋文化是我国最习见的行为模式之一,体现在物质成就、仪礼制度和精神成果的诸多方面,几乎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所以领域。
如在人生礼仪中:满月为婴儿送鞋,婚宴必穿喜鞋,寿诞为寿翁送福字履。水产品包括水生植物荷花,喜鞋鞋面刺绣有荷花、莲藕。
有的地方丧葬时,生者穿孝鞋、死者穿殓鞋;殓鞋的鞋底刺绣荷花、天梯、奈何桥等图案。由于受到佛教生死观的影响,荷花是扶佑死者安然轮回,祈望他(她)迈过奈何桥、顺着天梯登入天堂。因鞋跟的“跟”与“根”字谐音,一些地方在守丧期间、后人穿后跟开着口的丧鞋,表示世世代代不会断根。[吴成根]
[ 本帖最后由 成根 于 2008-10-18 21:41 编辑 ] 以后得多发发这样的文章了,看了之后能增长知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