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在09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新三中必须在09年9月前动工,10年9月1日前搬入。三中搬迁后,老校舍划归外国语学校使用,到时候外国语学校可能要办成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 谢谢丹山沙朴补充的信息!在这里先恭喜三中明年乔迁新校区!这两块校区合并到外国语学校后,规模不算小啊,想必到时候校区也会有不少改动。过去的这些点滴也就只能永远留在记忆中了。 阿卢最近很活跃呀,曝过光吗?
回复 #201 胡雨 的帖子
好像最早被真正闲人爆过光。初五的照片和录像中也有。 期待楼主的下文 正好昨晚写了一节,今天就发出来算了。7. 怀念北京
我从1978年到1987年底,在上海生活了近10年,可是在那么多年里我对上海却是一点好感都没有。我初到上海时年纪小,又有不少亲戚在上海,所以,上海话很快就炉火纯青了,和上海出生的人比较,基本是听不出任何区别的,不认识我的人都以为我是上海土生土长的。可是,我心里对上海一直就非常排斥。我讨厌上海的一切,市井陋习,小家子气,拥挤不堪,无山无景,钓鱼还被没收鱼竿,没有一样顺眼的。我曾发誓以后一定不娶上海女孩。这种排斥心态甚至影响到了我对家乡女孩的态度,应该说直接导致了我错过和一位也是在外读大学的中学女同学的机会。
在我的心里,一直特别向往北京。我研究生班的实习课题是在北京燕山石化做的。第一次到北京是在1982年的夏天,在燕山度过了整整三个月。一到周末,就趿着一双拖鞋,穿着运动短裤和从朋友从美国带来的T-Shirt,从房山坐火车到丰台或永定门火车站,去我在丰台或北大或工体的同学家住上一晚,顺便玩上两天。从那时起,我喜欢上了了北京。我喜欢北京人的豪爽、大气、幽默,喜欢北京的景色、山水、文化。80年代的北京要比上海发达的多,城市建设也好的多。回到上海后,我在学校里结识了一帮80级的朋友,好多都是北京的。奇怪的是,这帮人里就算不是北京的,毕业后,又全部分配到了北京工作。这也就导致了我在80年代中期,一有机会就想往北京跑。什刹海,玉渊潭, 八一湖,潭柘寺,十渡,野三坡,落坡岭,五十五公里, 黄金海岸 …,80年代的北京只要是有人去玩的的地方,到处 都留下了我和一帮校友朋友的足迹。曾经有一个夏天,我整天和一群北京当地的哥们在积水潭钓鱼,偷偷地用玉米面和香油和成的鱼饵钓湖里的鲢鱼。在十渡,同行的一个男孩帮老乡家修好了电灯,差点没给人扣下做女婿!在野三坡,8个人挤进我同学刚从美国带给我的一顶帐篷,挤到一点空隙都没有,要翻身时需要喊口号集体行动才行,夜里差点没背过气去!在落坡岭,我们这帮人和一群学校组织来游玩的女孩子对歌,齐声唱起当时流行的《八十年代新一辈》, 只不过使坏把歌词改了,吓得带队的老师圈起女孩子们就跑。歌词云:“再过几十年,我们再相会,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起码六十岁。耳也聋,眼也花,满脸皱纹堆,一个个我们全都驼了背!啊,年轻的朋友们,创造幸福要靠谁,要靠你,要靠你,要靠你们八十年代新一辈!”
二十多年过去后,到了今天,我反而对北京失去了这种好感,不喜欢北京的拥挤和污染,在大街小巷里也很难看到原汁原味的北京人了。同时对上海也没有当年的那种强烈反感了。但是,每每想起当年在北京的这些日子,一种由衷的开心就会涌上心头。那个年代我们很穷,没有车,没有钱,都是靠骑车或者扒火车,通常是半夜就开拔,但却一点都不觉得累。由于喜欢北京,也就喜欢北京人,喜欢北京女孩,最后爱上了我这帮学校朋友中的其中一个女孩子,也是北京人,84年毕业后回到了北京工作,她就是我现在的太太。由于经常跑北京而发生的我在上海火车站的一次奇遇记, 是不得不讲的,且听下节分晓了!
[ 本帖最后由 老丹 于 2009-2-18 07:22 编辑 ] 抢到了沙发:lol :s5 很多人都向往上海,但很多人却都讨厌上海本地人 抢个座位:s5 老丹还做了北京人的女婿。对北京真是熟悉。
落坡岭是现在的凤凰岭吗?五十五公里, 黄金海岸,在哪里?怎么没听说过? 我就去过一次北京,心中依然充满好感,就那北京的的哥,北京的导游,还有北京的饭馆服务员,都让我感觉到北京的大气和文化。 这里的故事同样精彩